关于感戴研究的综述

时间:2022-05-14 01:24:27

关于感戴研究的综述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 050091)

(College of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91,China)

摘要: 感戴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自20世纪60年代日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对感戴的概念及理论做了简单介绍,并总结了当今感戴研究的几个重要领域,对其研究成果做了介绍。我国国内感戴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应予以重要关注。并对其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Abstract: Gratitude is a significant research domain ofPositive Psychology,and psychologist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t from 20th century. Itis a new domain of psychology. The article indroduced the concept of gratitude and theories,and summed up the research domain and achievement of gratitude. The science of gratitude is still in its infancy,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research.

关键词: 感戴;综述;心理健康

Key words: gratitude;overview;health of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226-02

0引言

感戴(gratitude)即“感恩戴德”,该词来源于拉丁根gratia,译为优雅、高尚、感谢[1]。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笔者认为,感戴是一种积极情绪,是一个人在得到别人的帮助之后,体验到的那种感激的心情,并且试图做出回报。个体人格特征、性别、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会造成个体感戴倾向的不同。

1现当代的感戴理论[2]

当代的关于感戴的理论主要有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

1.1 认知情绪理论最早提出这个看法的是亚当・斯密。他认为,感戴是一种积极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推动我们去为曾经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人给予回报。20世纪中期海德、韦纳等人完善了该理论。海德同意亚当・斯密提出的个体对帮助自己的人做出回报的观点,同时还提出,个体从有意帮助他们的人那里得到帮助时,就会体验到感激心情。但是如果施惠者要求回报,会产生相反结果。

1.2 情感体验理论该理论认为像所有其他情感一样,感戴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心理特征形式表现自己。罗森伯格提出,根据具体性、暂时稳定性、意识普遍性和情绪对其他心理系统的影响,可以把情感体验的一般形式描述为一种层次结构。

1.3 道德情感理论把感戴说成是一种道德情感,不是说感戴的情绪和表达本身是道德的,而是说,感戴来自于并且能够激发人的道德行为。感戴是对他人道德行为的情绪反应。即对于所受到的恩惠,在受惠者内心中形成的对施惠者的感激之情,就是感戴。

麦卡洛等认为感戴有三种特殊的道德功能:道德晴雨表功能;道德动机功能道德强化物功能(当人们用言语或者行动来表达他们的感激心情的时候)。

2当代感戴的研究领域

当代对于感戴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方面:感戴与人格、感戴与心理健康、感戴与亲社会行为、感戴与幸福感。

2.1 感戴与人格McCrae和Costa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五因素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根据对16P的因素分析和自己的理论构想编制了测验五人格因素的测量表,后又进行修订,并已成为当前所公认的大五人格特质的标准化测验量表(NEO一PI一R),测量表总共有240个题目。人格的这五个因素(宜人性、开放性、公正性、外倾性和情绪性)被称为大五因素模型,称为“大五人格”。

Saucier和Goldberg(1998)的研究发现,感戴与宜人性存在高相关,与开放性低相关。但与公正性、外倾性、情绪性相关系数极低,几乎为零。McCullough等(2002)的研究表明,感戴与宜人性、外倾性正性相关,与情绪性负性相关。

国内对感戴与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把人格作为中介变量,即教养方式通过人格间接作用于感戴。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关分析中宜人性与感戴的相关系数最高,与公正性、外倾性相关较低。情绪性呈负相关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回归分析的结果也同样说明了这个结果。

2.2 感戴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个体更易体会到感戴,也更容易体会到快乐,从而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Laird等(2004)的研究发现,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习惯于感戴的个体较少的体验到抑郁、焦虑情绪,疾病的康复抱有更大的希望[3]。Emmons,Kneeze(2005)将感戴视为情绪和精神功能健康的表征。

国内在感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感戴与心理健康是积极相关的。感戴与精神病性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即高感戴者的精神病性症状较少,而低感戴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多。

2.3 感戴与亲社会行为感戴是一种积极的正性情绪。当前公认的看法是认为感戴是一种人际间情绪,是在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发生的。现有的国外研究结果都支持感戴能促使个体作出亲社会行为。如raham(1988)的研究表明,被帮助后产生感戴情绪的个体,在以后的人际互动中,更有可能对施惠者或他人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而Baron(1984)的研究发现,感戴可以阻止个体进行破坏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目前国内尚没有关于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待于国内的学者们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2.4 感戴与主观幸福感感戴与幸福感研究是研究热点,但是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戴倾向是产生幸福感的重要基础。

当前国外研究有Emmons和McCullough(2003)曾进行过一些自我指导式的感戴训练,发现感戴可以促使个体更加积极、乐观的评价自己的生活;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体对生活的满意感;感戴的个体更易快乐,有较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较低水平的负性情感。

国内在对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结果提出,现阶段感戴学者们提出这样两种看法:①感戴影响个体的幸福感;②感戴与幸福感交互作用。她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

3感戴研究的意义与趋势

3.1 感戴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是对人类感戴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后期研究的广泛开展,为进行新的研究奠定基础。有利于扩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实践意义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感戴倾向,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等。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感戴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注重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理解当今关于感戴研究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广泛深入的开展对学生的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而且研究表明感戴与心理健康存在积极正相关,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3.2 研究趋势目前感戴研究是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中国人感戴概念的研究,另一部分是中国人感戴量表的编制,包括大学生感戴量表的编制[3](当前国内主要使用的是马云献、扈岩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量表)和初中生感戴维度研究。当前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能够借鉴的研究成果有限。要想发展国内的感戴研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2.1 要借鉴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对当前感戴的研究也应该细化,发展自己的感戴研究工具。比如感戴与亲子关系的研究、感戴与价值取向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

3.2.2 同时还应该丰富感戴的研究对象,比如对儿童感戴倾向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测量工具。

3.2.3 注重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生活背景里的人对感戴的不同理解。

参考文献:

[1]董霞,张宁,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953-955.

[2]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6-9.

[3]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87-38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谈企业建设项目开发与管理 下一篇:海外留守儿童的归因倾向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