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动感地带

时间:2022-05-13 09:04:24

内容摘要:能让课堂“动”起来,就会有课堂效率的提高。在“三案六环节”这一轮新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有了更多“动”的可能性和空间。这是农村教学实际,让课堂教学真正有效的动起来。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动起来。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课堂绝不是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而应该是一个崭新的,跃动的充满了思考的新天地。其实我觉得在三案六环节模式下真正的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的惰性这一个方面,但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动起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我们就以最近在我们学校举行的三节“送教下乡”活动课来说说在新教学模式下语文“三亲六环节”中的“动”。

案例1:导学案中题目之一,请同学们写出你在本课中所积累的词语。教师在上课时是这样处理本题的,请了一名同学来读自己所积累的词语后课堂气氛是死气沉沉教师说;“噢你积累了这些词语,其他同学还写了哪一些,在请一名同学来说。”教师就又点了一名学生来说,说完了这道题就完成了。教师唱独角戏,其他的学生坐在下面是自有自己的小天地,不亦乐乎。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了。教师可以这样来处理。在学生读完了自己所积累的词语后,让学生在小组中默写词语,由小组长说组员默学,写完后在小组内互批,纠正写错的字,这样学生学习的氛围自然活跃起来了,同时还能照顾到学习稍微差的弱势群体,让他们掌握基本技能,也是尊重和爱护他们的表现,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也就不懒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活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有了。

案例2:教师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台阶》中的父亲为了建造新居,为了自己家的台阶比别人高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新居建好了,父亲也老了,你认为这样值得吗?请小组合作探究。

各小组简单的讨论一下,说话的很少,教师指一名学生发言,这个学生的答案是认为值得的。、因为他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自己家的台阶比别人高了。教师又指了一名学生回答。这名学生的答案是认为是不值得的,为了建新居把自己都累老了,这个学生似乎还没有说完,教师就在那暗示“可是他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他家的台阶比别人家的高了啊”,很显然教师是在引导学生向题的答案是值得的,暗示完了教师又接着说,还有想说一说。我观察了一下,教室里没有一个人举手,鸦雀无声。于是教师就接着小结,你可以认为是值得的,也可以认为是不值的都行,既然两种答案都可以,教师为什么还要说是值得的,往这个答案上去引导呢?课堂上为什么没有学生举手,鸦雀无声了呢?也就是课堂死气沉沉了呢?其实和谐的对话机制是课堂有效互动的基础。这种对话应当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才能做到思想的融合,并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反馈才能产生新知,这样才会被学生主动的接受。反之,如果这种对话是带有压抑的心情或是地位上的不平等,学生体会不到宽松的环境,那么学生便不能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扇,释放自己的情感,那么这样的互动是达不到环境的,上面的课堂学生为什么会没有了反应了呢?原因也就在此吧,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自式的传授是不可能让课堂动起来的,教师应当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赞赏,多一些鼓励。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打开自己的心扇,释放自己的感情。上面的教师如果尊重学生的观点,其他的学生也会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的,就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的,

案例3:一个教师导学案设计问题之一《台阶》文中有很多的细节描写,请你找出来,并说说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小组讨论交流。几分钟之后,教师请同学回答。在看看教室里的人,没有一个举手的,这时教师的表情很是紧张,必竟是“送教下乡”活动嘛,出现这种场面该如何是好啊。

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在给加上一条规定,每个小组必须派一名学生发言,请小组讨论研究决定。这是一个没有部分的办法,我在上课时试过了,由组长准备效果不错。指挥组员回答,组里的人积极准备,帮助回答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学生当然更是紧张,积极向组里其他同学请教,这样整个课堂就不是一池死水了,而是生机盎然了。这样需要教师的心动,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

心里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

在三节活动课中,我们看到的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的所谓好学生的互动。当然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课过程中,教师点名回答的都是好学生,点来点去,就是那么几个人,必竟好学生少啊,尤其在我们农村的学校中就更少了。剩下绝大部分的都要不活跃的学生,这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动,整个课堂肯定就没有气氛了。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通过科学合理地分小组问题的合理设计等手段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面层面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发展。

农村的中学,条件必竟有限。所以我们还应该发挥传统教学的手段应有的魅力,特别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农村“一支粉笔一张嘴”吸引住他的学生,那他的课堂肯定是值得肯定的。现在送教下乡不是也很提倡原生态的教学吗?用现代化技术“武器”起来的课,教学效果就一定能超过老式的课堂吗?我看来未必吧。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得到精练到位,容有激情的语言手段的支持,再加上有着与众不同的“花样”的课,才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也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同时语言手段的掌握也很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是很适合农村教学的。熟练操作它,是保证课堂充满活力的关键,也是一个教师真正征服学生的秘诀所在。

让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不断反思,不断尝试与提练,和学生一道,自己,合作探究。让我们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己发展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广阔舞台,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 下一篇:音乐因“自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