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一种独特的翻译

时间:2022-05-13 06:14:31

外宣翻译:一种独特的翻译

摘 要: 外宣翻译一种实用性翻译,有着独特的价值、意义、受众群体、翻译原则及策略,对译者也有特殊的要求。本文围绕外宣翻译的独特性展开探讨,旨在帮我们加深对该翻译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为外宣服务。

关键词: 外宣 外宣翻译 独特

何谓外宣?顾名思义,外宣即对外宣传。那么外宣翻译就可定义为“对外宣传过程中进行的翻译”,或换言之,“为达到预期的、对外宣传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翻译活动”。外宣翻译既可以是一种国家行为(我们有一个中央外宣办,即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对外宣翻译进行宏观指导及管理即是其主要职能之一;还有一个全国性的会议:全国外宣工作会议,外宣翻译是其重要议题之一),也可以是一种地方、单位行为或个人行为。从其目的性、功能性及实用性看,外宣翻译有别于纯粹的文学翻译,可归于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性翻译,①但和一般性的实用性翻译,比如商务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等,又有着诸多不同,这是由外宣翻译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意义、功能、受众群体及翻译策略等决定的。本文对此种种独特性展开探讨,以加深我们对该翻译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为外宣服务。

外宣翻译,与对外交流、交往密切相关,事实上,已成为后者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日趋加强,信息浪潮奔腾汹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业已初步形成,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汇、大融合、大发展。在如此大背景下、大时代中,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自绝于世,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来说,机会尤其不可多得,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强烈地渴盼激荡起国人心中的满腔热情、智慧与干劲,三十二年前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让自闭已久的国人闻到了国门外远远袭来的花香,他们渴望融入“外面的世界”,渴望被外面的人们所了解,“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了当代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此时,对外宣传开始日益彰显其价值,而作为外宣最重要渠道的翻译(外宣翻译)自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始发挥其独特而显著的价值。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翻译,就谈不上对外宣传;继而,没有有力的对外宣传,中国就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对外开放也就难以达到其真正的目的和预期的高度。

翻译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内容丰富,涵盖广泛,涉及要素极多。就外宣翻译而言,有三个要素历来受到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其一为受众群体(receptors),其二为翻译原则,其三为具体的翻译策略(方法)。宣传强调“内外有别”,即“内宣”和“外宣”有着很大的不同:宣传任务不同,宣传目的不同,宣传对象不同,宣传手段不同,宣传策略不同,宣传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也不同……众多“不同”当中,“对象”不同是最大的不同。外宣有着特殊的受众群体,这是由对外宣传的本身性质决定的:“所谓对外宣传,其对象主要是外国人及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③这是一种广义上的说法,在对外宣传领域,更多的是指外国人,而不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倒是算在其中),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个概念也会有着不同。外宣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外宣翻译的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即外国人是外宣翻译的主要目标群体,换言之,外宣翻译的受众群体为外国人④。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心理思维方式的相去甚远,这就要求对外宣翻译的特殊原则及策略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为“外宣无小事”。在外宣中,要充分考虑到内外差别,尤其是中外受众的思维、心理差别,真正做到“内外有别”,要有的放矢、量体裁衣,不可按我们的习惯向外国人进行宣传,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翻译操作过程中,特别在翻译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和内容时必须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换,否则,不但达不到宣传目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外宣翻译中的翻译原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关系到对外宣传的成败与否。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世界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先生曾提出过一个“三贴近”原则,在外宣翻译界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影响。“三贴近”为:“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⑤应该说,这三点非常切合外宣翻译的实际,同时,做到了高屋建瓴,对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对外宣传中,任何的浮夸和欺骗都要严加杜绝,否则,终将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是外宣效果得以保证的前提,体现了外宣中的针对性、实用性;黄友义尤其强调了第三点,“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指出这一原则是“外宣翻译具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为此,他提出,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要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他借用英国人格林的话说:“每一个从事对外宣传的作者、翻译、编辑,都应在他们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⑥真是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其震撼性不亚于当年朱F基同志给中央金融学院财会专业的学生题写的“不做假帐”。

外宣翻译的翻译策略(方法)也呈现出迥异于其它翻译的特点,即异化、归化并举,以前者为主。异化/归化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提出来的一对概念,现已被译界所熟知,并作为两种翻译策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翻译实践中。异化强调以源语为中心,在翻译中尽可能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尽量不干扰原作者”,旨在向目的语受众传达更多的源语文化。归化跟异化相对,体现了向目的语的倾斜,“尽量不干扰读者”,旨在发挥目的语优势,并充分运用其文化因素,使译文更好地被目的语受众接受。对外宣传的终极目的是向国外宣传中国及其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参与性,从而使我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在外宣翻译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异化策略,因为这更有利于将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输送到国外,让更多的外国人关注中国、了解中国。当然,异化到何种程度颇值得思考。中国大翻译家杨宪益出于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考虑,用异化策略翻译出中国的文化瑰宝――《红楼梦》,但据国外统计,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远不如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用归化法译出的版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在西方国家畅销,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也就有所不及。所以,在外宣翻译中,适当的归化也是不可少的,这也契合了黄友义提出的“三原则”的第三条,但不应该成为主要部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坚持两者并举,以异化为主。对异化策略的倾斜显然是外宣翻译的一大特色。

外宣翻译作为翻译一个分支,还有一个迥异于其它翻译的特点:从翻译的流向看,外宣翻译主要涉及中译外,而外译中情况较为少见,这与外宣活动本身的固有性质是截然不可分的。毋庸讳言,在大发展、大融合的当今世界,仍有暗流涌动,“树欲静而风不止”,主要表现为:世界发展严重不均衡,“欧美主义”盛行,欧美国家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流世界”、“强势世界”。如果说,当年主席出于全球性的战略考虑把中国划入“第三世界”的话,今天,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中国仍属于“第三世界”,仍处于“边缘世界”(虽然,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攀升)。西方的种种观念、标准、价值观今天仍“横行于世”,中国在同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处于严重的“入超”状态,很多年轻人、甚至孩子受到西方观念的较大冲击和影响,这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忧虑。当前,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远远没有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多。有人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20年前,美国有60%的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20年后,虽然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个比例却基本未变。⑦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可谓任重道远。中外翻译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外译中占尽优势,这实质上是由中国与西方的综合国力之比决定的,此种翻译失衡现象在中外翻译史上并不鲜见。自然,我们也无需为此感慨太多,更不必妄自菲薄,直面现实、承认差距、奋起直追,这才是一种最务实的态度与做法。

外宣翻译往往对译者有着特殊的要求,这也体现了外宣翻译的独特性,我们在此作一讨论:作为译者,首先要有全球意识。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外宣翻译者肩负着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的重任。如果视野狭隘,目光如豆,肯定无法完成外宣翻译任务。其次,要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和国际政治观念,这涉及外宣翻译者的立场问题,立场的正确与坚定是进行有效外宣的必要前提,当然,如果民族意识过强,或过于突出政治意味(尤其是进行一般性的文化输出时),会让人觉得不快并产生排斥心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再次,外宣翻译者要有良好的甄别判断力。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有十三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广袤的土地……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向外“宣传”,“乱花渐欲迷人眼”,译者如果没有好的甄别、判断力,会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陷入困惑和忙乱。有人说,材料的选择有专门的外宣人员或机构来做,译者只是来“译”好了,这等于把译者看成了“传声筒”,当作了“机器”,是错误的,何况译者本身就是对外宣传者。另外,外宣翻译者要特别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对外宣传更多的是国家或集体行为(当然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也有可能是个人行为),译者必须学会合作愉快,古代游侠般的单枪匹马、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当然,外宣翻译者也应同时具备一般译者的条件,甚至要求更高,比如,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娴熟的翻译技巧、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精神风貌等。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翻译,近年来随着我国外宣事业的不断前进,自身也有了长足发展,但相关的理论研究仍相对匮乏,而且在有限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技术操作层面的分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我们这篇小文以外宣翻译的独特性作为视角,讨论了该类翻译的意义、价值、受众群体、翻译策略和原则,以及对译者的特殊要求。我们希望该文能成为引玉之砖,引发学者们对该类翻译的更多关注。

注释:

①可参看荷兰翻译理论家James Homes在1972年制定的翻译类型的划分。

②连朝鲜这样一个一度最“革命”、最“自力更生”的国家,现在也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尝试与探索,这让人不免想起几十年前的中国来,历史总有那么多的相似。

③王劭.必须重视对外宣传品的翻译质量.中国科技翻译,1994,(3).

④虽然说“从母语翻译成外语――一项错误的选择”,但中国人进行外宣翻译,仍是“目前唯一的选择。”参看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2005-9-26.

⑤⑥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中国翻译,2004,(6).

⑦唐润华.德才兼备――新时期外宣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对外大传播,2005,(8).

上一篇:民办院校学生群体特点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试论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