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影片名英汉翻译中的“替换”

时间:2022-05-13 05:15:20

谈电影片名英汉翻译中的“替换”

摘 要: 在经济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影视作品的翻译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外英美影片来讲,影片名的翻译十分重要,它不仅要求片名能够与影片内容做到一致,更需要符合受众的文化需要,从而赢得市场,保证票房。以往关于影片名翻译的研究多是从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关联理论,目的论等方面进行。本文试图运用图里翻译规范论中的替换观点来分析影片名的翻译。英汉翻译中的替换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欧化汉语替换与本族语替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讨论,对英美影片名的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 电影片名 英汉翻译 替换

1.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现状与其翻译标准

目前电影片名翻译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一部影片有多个译名,以影片Ghost为例,它被译为《幽灵》、《人鬼情未了》和《第六感生死恋》,另外,影片Sound of Music也被译为三个译名,分别是《音乐之声》、《真善美》、《仙乐飘飘处处闻》。诸如此类的翻译不胜枚举,观众由此感到迷惑。二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过于追求商业化,过分追求票房从而导致影片内容与片名不符。如香港把海明威的名作The Sun Also Rises翻译为《妾是朝阳又照君》,远远偏离了作品的内容和初衷。

电影是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电影应为观众所创作,并以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同时电影也是一种商品,是商业运作的产物。而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标题,是一个符号,是包装的一部分,它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好的片名画龙点睛,吸引观众,耐人寻味。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应在充分考虑到影视观众的广泛性、欣赏层次的多样性,特别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使英语影片片名的翻译为观众所接纳。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在其著作《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的第二章中提到了翻译规范论,该理论认为翻译规范共有三个层级:元初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操作规范中,图里提到了替换的观点,即在原文的一处删减而在另外一处增添造成了替换。那么在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替换。依据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本文从欧化汉语替换和本族语替换这两种对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讨论。

2.影片名英汉翻译中的替换

大多数关于影片名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关联理论和目的论等。图里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翻译规范论,它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他以大量个案研究为基础,为翻译研究建构起一个多维度的框架,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行为及翻译产品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中心。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三个层级:元初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图里的这种描述性研究能从一个更广、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翻译行为。图里在其中的操作规范里提到了“替换”的观点,在一个位置上减词,在另外一个位置上增词即是一种替换。那么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替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欧化汉语来替换,另一种是用本族语言(native language)来替换。所以针对影片名的翻译,是否也会出现这两种替换的问题?本文从替换的两种形式的角度,通过分析经典英美影片名的翻译来讨论英美影片名翻译的两种替换形式。

(1)欧化汉语替换

首先,根据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欧化”一词的意思是模仿欧洲的风俗、习惯、制度等。我国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在20世纪40年代初所著的《中国现代语法》中,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六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汉语的欧化表现进行了一系列讨论。他对“欧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近年来,何自然、吴冬英、谢耀基、石定羽等不少学者也发表有关文章和著作,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报纸中汉语句子在句法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并认为这些变化是受了英语的影响。而本文欧化汉语的定义为在英汉翻译中受英语影响而产生的词语和句法结构。下面就看一些影片名翻译过程中用欧化汉语替换的例子。对于译语观众所熟悉的民族文化特征性很强的人名、地名或历史事件为片名的电影,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的字面、语音形式替换为译语的字面、语音形式,语序结构与源语一模一样,能使片名的文化信息得到最大化的保留,同时有利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丰富与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文化多样性,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电影Schindler’s List,Titanic,Pearl Harbor,Casablanca,Pianist,Jane Eyre,Shakespeare in love,Romeo and Juliet等均被直接翻译为《辛德勒的名单》、《泰坦尼克号》、《珍珠港》、《卡萨布兰卡》、《钢琴师》、《简・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2)本族语替换

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本族语为归宿,也就是用符合本族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最切近自然对等”概念进行替换,也就是用本族语进行替换。在英美影片名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文化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各国人民对事物的认知角度、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一部分影片名的翻译不可能在字面、语序形式、语音形式上与源语完全一致,而要考虑到本土观众的文化背景与影片本身的票房问题,用本族语来进行替换。

美国影片Forest Gump是以人名为片名,该片以一个智商不足70的“甘”的视野来看待美国20世纪50至90年代的社会变革,片中不乏幽默嘲讽之处。片名被译为《阿甘正传》,既传达了影片的切入视角和真实意图,又顾及了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该片以甘为线索,讲述了美国三四十年的历史变迁,中国文化习惯将之称为“某某正传”。汉语中“阿”字通常用在人名前,以表示亲近称呼,在江浙、闽南、粤南、港澳台至今仍保留这种用法。“阿甘”二字合在一起,一个非常熟悉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典型的普通百姓形象一跃而印入脑海。四字连在一起,使人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用人们熟悉的本族语来进行替换,使人一目了然,对影片的大概内容有所了解。

3.结语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电影片名的翻译越发显得重要,根据图里翻译规范论里提到的翻译过程中的替换,我们在翻译英美影片名可以采取两种替换方式:欧化汉语替换和本族语替换。本文中的欧化汉语是指受英语影响而产生的汉语。那么就影片名的翻译而言,对于译语观众所熟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等使用欧化汉语来替换可以达到语言文化交流的目的,对观众也较有吸引力,更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应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使用本族语来替换,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Gideon,Toury.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李和庆.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中国翻译,2005,(02).

[3]卢志君,龚献静.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09).

上一篇:辛亥革命意义述评 下一篇:类型观念的嬗变与电影观念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