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初探

时间:2022-05-13 03:11:28

农村初中数学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初探

摘 要:农村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缺乏,学生基础差等原因,使得初中数学成了他们学习中最困难的学科之一。所以怎样对数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成了教学的重点。教师决不能再用老思维、老方法去授课,在这种背景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要让学生在探索中、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最终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人人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培养学生兴趣;有效评价;激活学生思维

一、现阶段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评价较多地倾向课本知识、考试分数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具体表现在:

1.评价标准单一

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这种单一标准,不仅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等缺乏重视。

2.在课堂教育评价上出现主体“错位”

评价主体多为单一源,而忽视了评价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知识结论,轻学生课堂参与

因为有中考的存在,各个学校的成绩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农村初中为了“提高效率”拼命地赶进度,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试想在这种模式下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索精神,学生又怎能不对学习产生厌恶?

(三)片面的家庭教育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失去学习的动力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学生将来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学生放松要求,认为学生在校只要混个毕业,将来也能混出个名堂。所以这部分学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缺乏学习的目标,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因此,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要学校,家庭,教师各自完善,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二、给有效教学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一)制定恰当的评价机制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定量评价一是用于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检测时采用百分制,然后折换成评价等级,二是用于课堂提高学生积极性为学生的表现打分,采用5分制;定性评价主要指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描述性的评价。

2.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1)自评:学生自评时间定在每周五,让学生依据评价标准为自己本周表现进行打分。以下是我为学生自评制定的评分标准:(满分30分)

①我在每堂课上都能很投入地探究、讨论吗?(满分5分)

②我在课堂上有违纪现象吗?(满分5分扣分制)

③我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吗?(满分5分)

④我耐心帮助小组成员分析讲解问题了吗?(我有不会的问题向组内其他成员请教了吗?)(满分5分)(这一标准是针对不同次学生设计的评价标准,满分都是5分但不叠加)

⑤我在班内交流时是否大方自然,声音洪亮,语言流利?(满分5分)

⑥在这一周内,我的表现有明显的进步吗?(满分5分)

(2)互评:组内成员互评。一般是以一周为一阶段,组内成员根据其他成员的表现公平合理地为他们打分,可依据自评标准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觉得其他小组有成员表现特别突出也可以进行评价,最后取互评成员平均分作为该同学的互评分数。(满分30分)

(3)师评:老师评价以即时的口头评价为主,这种评价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外老师可以对个别进步大、表现尤为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分。(每次不超过5分)

(二)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上课是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手段、思维交互活动的总和,是师生行为和心灵对话的过程,且该过程是一种多因素、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中应注意以下教学策略:

1.教师运用语言的策略

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如,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对这16字逐字分析,便可知因式分解的对象: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整式的积。

2.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以发展,如何让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发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策略: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创设一些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把课本中的数学转化成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2)组织学生自己搜集信息,以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数据整理时,可让学生收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家庭收入、电视及电脑价格等,整个过程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3)组织学生讨论与合作。我们要把合作精神融入课堂,恰恰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把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放给学生,让他们共同去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不但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对本学科的学习感兴趣的关键。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其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平等待人,发扬民主。

2.训练思想方法

初等数学中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分类思想、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而沟通和驾驭这几种思想的是整体思想。所谓整体思想是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中“整体―部分―整体”原则在数学中的体现。

3.创设趣味情境

趣味情境即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

4.创设余尾情境

余尾情境就是在一节课或一部分知识的学习结束之际,要恰当设计一个“尾巴”,使学生感到言而未尽,以引起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为下节课或新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总之,影响农村数学的有效教学是多方面的,只要学校、家庭、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多交流、多合作、多作探索,找出问题解决策略,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打造有效课堂,我们的学生就会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2]顾继玲.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4-06.

[3]陈明华,林益生.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4.

[4]王天莉.浅读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2005(3).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上溪镇中)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三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下一篇: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