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时间:2022-05-13 02:17:44

如何指导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 要: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理论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已逐步渗入基础教育的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社会性等特征,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提出了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实施策略及原则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阅读能力 研究性学习 如何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创新人才。而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然而,“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至今影响着一些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在某些课堂上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而“主动研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获取阅读知识,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系列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阅读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主动研究”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是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无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释义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释义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2.学生的认知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研究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方法注重过程不单单指向结论。当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或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和充满新意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方法

根据学习的一般结构,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定向、行动和反馈三个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结构体系。具体如下:

(一)定向环节

从阅读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目标相比,呈现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因此它更强调通过阅读问题的探索实践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地说,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强调以下几点: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阅读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阅读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些活动将有助于激活学生阅读学习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同学、教师、家长等建立多种联系,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并从中养成欣赏和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

4.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只要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锻炼和培养。

(二)实施环节

以落实阅读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1.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阅读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2)指导性原则。“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小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持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在实施中教师要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2.确定内容

(1)开放性。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义、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下,学生既可以从“课题”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段落大意”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抓重点句”出发来确定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效果表达等,至于研究步骤,完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方法可以从“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分工―合作研究”中选择,效果表达也可以从“现场演示、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中自行选择。

(2)探究性。探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不是由教师“灌输”现成的经验、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记忆和运用,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例如,在关于“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问题中,可以由教师介绍因看书速度慢导致效率不高的例子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加以实践。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课题和阅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着眼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因此,在学生学习阅读的间接经验的同时,要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如前面提到的“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在学生通过研究习得了经验,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就应当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再研究,使他们在强化方法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全面参与的心理趋向。

3.组织形式

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这是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4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通常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这种形式通常采用“开放式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一周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全班集体讨论。全班学生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

4.一般步骤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

(三)反馈环节

从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完成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小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储备量较少,兴趣点容易转换,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在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必须依照以下原则进行:

(1) 实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太注重成果,而应重在引导他们体验参与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

(2) 阶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不断地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目标,有利于激励他们去完成。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取动力,失败的学生在下一阶段又是新的开始。比如在“选题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查阅资料、访问、展示三个步骤进行阶段性评价。

(3) 多元性原则。对于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不应只有教师来决定。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评价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其他方面获得鼓励自信的肯定。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由多方面来进行显得更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每次课题组活动中,既可以要求组长为组员打分,也可以叫组员对组长进行评定。

(4) 激励性原则。运用表扬、发奖、勉励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做法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在量化评分的时候还是定性评价的时候,都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励正是日后学生努力培养这种习惯并取得成功的动力所在。

(5) 发展性原则。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他们往往会经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入佳境。因此,评价应以后期为主,后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们较高的水平,前面几次应以鼓励参与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练成读的能力。做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佳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研究性学习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王松泉.阅读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流动的情感 永恒的关爱 下一篇: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