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的写作如何做到取材于生活

时间:2022-05-13 11:42:50

农村学生的写作如何做到取材于生活

摘要: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只要立足于生活,写作就有说不完的话。学生们在写作方面要明确,写作不是凭空想象与胡编乱造的书写活动,而是在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感受、不断体验、不断积累、不断勤加练习而慢慢形成的一种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农村学生;写作;取材;生活

平时与乡镇中小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很怕写作文,从他们交上来的习作中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叙述比较空洞,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写作没有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只要立足于生活,写作就有说不完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取材于生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明确思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因此,学生们在写作方面要明确一点,写作不是凭空想象与胡编乱造的书写活动,写作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感受,不断体验,不断积累,不断勤加练习而慢慢形成的一种书面表达能力。

树立信心

有很多学生认为,我们生活在农村,农村跟城市比起来什么都落后,没有什么好写的。这部分学生的看法有很明显的偏颇,也是对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没有信心的表现。实际上,城市生活有交通便利、购物方便、新鲜事物多等优势,而农村同样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清新的空气、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喜悦的丰收场面、小伙伴们捉迷藏和摸鸟蛋的童趣活动。就写作来说,农村的题材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们丝毫不用担心没有内容可写,关键是写作的人要自己去发现可以写的人、事、物。所以,学生们要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满怀信心,不是大家没有内容可以写,而是大家可能暂时没有找到写作的切入点。

观察体验

首先,观察人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人可以按很多种方法分类,所以我们观察人也就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比如,男女因为性别不同决定了在性格、习惯上的差异,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需要写作者自己去区分和总结。再如,因为年龄的不同而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也需要写作者去观察和区分,因为职业的不同,也造就了他们诸多的差别,都需要观察者慢慢找出每个职业者的特点。多从几个角度去观察同一个人,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发现众人身上的特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慢慢地,等学生们的观察感到豁然开朗的时候,描写起人来,就不会一筹莫展了,也不会张冠李戴了。

其次,观察劳动过程、事件经过。学生们从小到大,不知道经历了很多劳动,可以回忆一下,把有自己参与的劳动过程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记叙文。平时,学生们把身边发生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完全可以写成一篇好的记叙文,如果作者在记叙的时候对事件中的某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摆出自己的理由,习作就既有记叙也有议论,可以说是夹叙夹议的议论文了。

再者,观察大自然。谚语说“蚂蚁搬家有小雨”,这是前人经过无数次观察发现并总结出来的自然现象,这个熟悉的自然现象出现时,可能会有不自然的事情发生,那就有内容可写了。比如,某一天大家看到蚂蚁搬家了,按正常的判断,近期必下小雨,很多人会把晒干的柴搬回家放,但不巧的是,邻居王大娘家里只有年老的王大娘在家,她搬不动干柴,在那干着急,几位学生热心地去帮助王大娘搬完干柴,学生们急人所急、助人为乐的举动就值得一写了。此外,学生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大家只要细心去观察,就会有所发现。

第四,体验各种感受。感人的文章总是以体验为基础,没有体验的抒情,读者读起来就感觉是在无病,欲要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

积累素材

1.有观察就有发现,有体验就有感受,把平时观察到的人物形象、事件和感受用笔记录下来,为日后写作储存事例、语汇、思路等素材。小学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有如下:

(1)学会观察,勤写小练笔

①从小处着眼,记班级日记。对于小学生来说,光是强调要“善于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有意识指点所要观察的事物,观察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于那些尚未养成观察习惯的学生,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让他们从小处着眼,逐步学会观察。

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四年级我们开设了“班级日记”活动,鼓励每个学生记录班级最近发生的大事小情,同时也可以抒写自己的感想、趣事或疑问、烦恼,与其他学生一同分享。笔者对日记本身的质量要求并不高,记学生自己感受到、观察到的都行。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段落、一份随笔、一次感动或愤怒……笔者都给予鼓励和支持。于是,渐渐地,笔者在日记里看到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

②充分阅读,记读书笔记。在作文中,不仅要有好的材料,还要有好的表述方式。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表达的方式。

(2)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和语文学习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学习中却常被忽视。而有效地利用语文教材来积累作文素材,既方便又实用。

首先,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优秀范文,在语言、文字和内容上都更规范且适宜儿童阅读。因此,背诵和摘抄教材的课文和段落,对儿童词汇的积累大有裨益。

其次,教材上的课文都是教师讲解过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把握得比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文进行改写、仿写、续写或写读后感及点评等,既把教材变成了素材,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思辨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设情境,积累素材

文学是自我情感的独特表现,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倾吐和渲泄。《毛诗序》中这样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足故永歌之。”可见,当学生处于某种情境或氛围中,往往更容易有所感悟、有所触动,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潮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教师应善于营造作文的情境。

①开展游戏,打开思维局限。在小学阶段,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就是游戏式教学。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活泼轻松的学习气氛,学生往往能够热情地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思维的局限,从而改变作文内容的模式化。

②音响作文,打开联想之门。作文素材的积累不仅仅凭借语言和文字,还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去领悟和联想。学生一旦打开联想的空间,获得由此及彼的通感,就会在无形中扩大作文素材的数量,作文的内涵和深度也随之增加。在教学中,笔者借鉴宁波杨琳老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音响作文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联想到树枝摇曳、落叶狂舞的场景,进而想到那些在风雨中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和画面,最后感悟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美丽境界。

既然声音可以引导学生的联想,那么味觉、触觉也同样能为学生敞开另一道大门,开发更大的作文空间。一、二年级由说到写的训练,由图画至文字的练习,就是很好的例子。

五、运用素材

通过观察与体验,可以积累很多材料,这就给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内容基础。然而,这些材料还仅仅是局部材料,要使它们很好地在作文中表现出来,还需要在写作过程中把他们用好、用活。运用素材流畅地行文,需要大量的练习,就如拳师需要大量练拳同样的道理。

小孩学说话,先是模仿,书法家练字先是临摹,写作练习,也可以从模仿开始。找自己喜欢的经典文章,模仿它的结构、框架,将文章中的人、事、物换成你自己在观察体验中积累起来的相应的人、事、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取别人的经验,熟练后自己就可以创新了。模仿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始于学步,终于创新”。

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素材能力后,可以通过写日记或者周记来继续练习、继续巩固。其实日记和周记,不是规定每天都写、每周都写,而是经常写,有的日子确实没有观察到什么东西,也没有形成什么看法,那就没有必要为了写日记而去写一些干巴巴的文字。

总之,学生要写熟悉的事、熟悉的人、写真情实感。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就会告别写作无话可说的痛苦,成为写作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黄国荣,李心安.创作源于生活[J].中国电视,2006(4).

[2]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王凤山.大名人的小故事[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4]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新课标下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活用生生互动组织技巧于口语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