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对武汉劳动力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5-12 10:40:08

产业转移对武汉劳动力的影响研究

【摘要】 2007年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武汉成为了国家区域政策的焦点地区。以积极的态度承接国内外各项产业转移,推动武汉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来实现“两型社会”,以及武汉地区劳动力供求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以武汉为例,基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重点关注劳动力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以及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效应。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劳动力供求 武汉

一、武汉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劳动力需求

1、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自“十五”规划至今,武汉市一直坚持着经济发展为重心,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为战略,第二和第三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路径。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到2009年,武汉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4620.86亿元,在中部地区六大省会中居于榜首,这为武汉市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第二,武汉市第二产业已占到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46%,第二产业结构优良,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及以采掘与冶炼产业,使得武汉市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武汉市现已形成以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为主线的产业模式,优势产业非常突出。第三,“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作为教育大市所拥有的人才资源都为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巨大推力。

2、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

近些年来,武汉市不断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明确招商方向,以积极的姿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为支持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带动了就业。但是,武汉市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逐年递减,劳动力大市也面临着“用工难”等问题的尴尬,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加快对武汉市的劳动力提出了更多要求。

(1)武汉市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企业劳动密集程度越高,其劳动需求就越大,武汉市承接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服装、电子产业等,这不仅可以减少产业输出地的用工、资源等压力,也充分利用了武汉市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扩大了当地的劳动力就业量,为输入地带来经济发展的新生机。另一方面,随着武汉市不断招商引资加大园区建设,也大大促进了本地的就业岗位,到2009年,武汉市城镇从业人员已达到175.84万人,比2005年增加27.31万人。由此看出,承接东部的产业为武汉市的劳动力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2)对劳动力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本投入越大、技术越先进,劳动量需求就越大,随着工业园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在引进新的生产工艺、设备和新技术的同时,除数量上的需求,对员工的专业技术、职业素质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企业对职高及以上学历,包括大专、大学、硕士及以上的劳动力总需求为361431人,但是却只有267664人求职,形成了93767人的缺口。相反,企业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需求为29123人,市场上此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有42041人,形成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现象。解决武汉市承接转移企业的缺工问题,其根本是要优化劳动力内部结构,使得市场中供给的劳动力能够匹配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

(3)劳动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或在当地投资建厂不仅为武汉市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在逐步改变着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力用工情况。图3中的曲线由上至下分别代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随时间变化的从业人数,从曲线图的走势可以看出,近些年来,由于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迁入,武汉市乃至中部地区越来越成为了新的制造业的中心,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用大规模地外出,就可以在家乡找到工作。从分产业从业曲线图也可以看出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分步得到初步优化。

二、劳动力内部结构失衡矛盾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是武汉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中遇到的瓶颈之一。武汉市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逐年递减,劳动力大市也面临着“招工难”等问题的尴尬。普通工人的短缺显然已成为许多转移到武汉市企业的发展硬伤,武汉市企业出现的缺工并不单纯是数量上的短缺,另一方面,在劳动力人口中也出现无业可就,或有业可就但不能持续稳定,就业质量低的情况。这种“就业难”与“招工难”奇异并存的现象说明的是市场上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的需求不能够匹配,是一种结构的失衡。

1、外部环境因素

近年来,武汉市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招商引资中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新型产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的生产工艺、新的设备技术层出不穷,过去那种只靠加长工作时间、单纯机械劳作的时代已经在渐渐远去,劳动力市场上剩余劳动力存量众多,但大都是普通劳动者,能成为技术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的人数较少,专业技能不强,这样的人才状况难以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

2、企业自身因素

影响企业招工难的因素还包括了企业自身的不完善,如企业拒发少发工资、极力压缩成本、对普通工种的管理理念与态度等问题。许多企业经营者把产业转入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作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生产要素,因此大部分普工在这种管理理念下不断延长劳动时间,导致劳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员工选择离职,由于企业平时没有重视培养和储备人才,就会使公司陷入又一轮缺工的局面。另一方面,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普遍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对员工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培训机制,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员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这也是导致武汉企业普通工种流动性大的原因之一。

3、劳动力自身因素

首先,“招工难”也正在体现着新生代打工者的进步。新生代打工者80后居多,他们普遍呈现“三高两低”的特征:受教育程度高于父辈,职业期望高于父辈,物质、精神享受需求高于父辈,工作耐受力低于父辈,对社会欠公平现象承受力低。因此他们对工作性质、薪资待遇会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富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匮乏,缺乏竞争力,与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用工条件相去甚远,导致他们无法就业。其次,武汉市高等院校毕业生也是就业难的群体之一。随着武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进程的加快,企业招聘用人也越来越理性,能动手、有技术且成本低的毕业生群体本身就比普通本科毕业生更受到欢迎,而另一方面,理论多过于实践的本科毕业生们对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的期望更高,且这些应届毕业生在半年内离职率高达32%,没有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和眼高手低是高校毕业生的通病,这也就增加了这类人群就业的难度。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1)劳动力充足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稳定发展。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项目主要是以成本导向型产业为主,由于当地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因此转移产业高度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上文分析中我们得知,武汉市劳动年龄人口已达到700万人左右,且劳动力年龄结构合理,这就充分保障了武汉市劳动力供给在数量上的有利地位。除此之外,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也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证其稳定发展。

(2)人才聚集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中部地区在劳动力方面有数量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的素质。中部地区尤其是武汉市高校聚集,人才济济,这些都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3)存在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一方面,从企业用工需求来看,缺工主要集中在电子产业制造、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常年大量提供劳动简单、无需技能、工作强度较大的岗位,但由于员工工资普遍偏低且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等特点,常常遭遇企业面临开工时却无人可用的困境。另一方面,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看,由于转移产业园区内的劳动力现在逐渐呈现出年轻化、低学历化的趋势,而传统的过度依赖劳动力投入的制造业在短期内转型有限,因此这也成为一些加工制造型企业的招工瓶颈。

(4)劳动力成本上升反作用于产业转移。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对企业净利润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为了避免这种效应的产生,企业会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推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虽然武汉市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但和国内平均水平相比,劳动力成本仍然低廉,东部地区将成本导向型产业转移至武汉市也正是因为武汉市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一旦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必然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招商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变化虽在短期内并不会影响当地经济的竞争力,但是我们要关注这一种讯号,在未来产业发展中,逐渐从单纯依靠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2、政策建议

(1)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武汉近些年集中发展高技术、高加工度、高集成度的现代制造业,加快一般传统产业向圈内城市的转移,增强了武汉市的辐射力、凝聚力和带动力,圈内其他城市,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围绕武汉的产业升级发展配套产业,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所以中部地区城市的关键,是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中部地区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将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改善用工环境,规范用工制度。对于用工企业,在遭遇“招工难”的同时,也应该审视企业自身的用工条件和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用工必须摒弃过去那种高强度、高压力、低技能、低生产率的成长模式,要不断地改善用工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劳动力技能、职业素养等的培养。除了硬性条件,企业也应该关注员工生活,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进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使员工在企业无后顾之忧,使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可以在企业得到更多更好的重视和对待,才能最终吸引并留住人才,保证用工的稳定性。

(注: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区际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动态变化跟踪研究》,编号10CJY004。)

【参考文献】

[1] 张晓勇:2007年武汉市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EB/OL].,2008-03-27.

[2] 易振华、应千凡:产业转移趋势下我国劳动力区域性短缺问题研究——基于东西部地区的实证[J].货币银行,2011(4).

[3]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武汉地区2011年就业形势分析报告[R].2011.

[4] 2011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EB/OL].http:///publish/rbj/C1201107070945450197.shtml,2011

-07-07.

[5] 胡红菊:湖北省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地区经济运行的影响及对策[J].武汉金融,2009(3).

上一篇: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 下一篇: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