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

时间:2022-05-12 10:05:26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文化强国跨越,必须牢牢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加快步伐,培养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创意时代,人才为本

当今,文化产业竞争进入了“创意为王”的时代。文化产业依靠的是人类高智力的思维活动,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已进入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的时代。是否拥有足够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已经成为文化竞争成败的关键。人才的多寡和质量,决定国家、城市的文化竞争力高低。当今世界公认的几大文化强国、创意之都,无一不在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占有优势。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目前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1‰。[1]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远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二、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创意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国大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缺乏。

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大,但业界需要的高端人才极度缺乏,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以武汉为例,一份职场调查报告显示,未来5年,武汉市创意设计产业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2]即使是在人才相对集中的中关村,也存在着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的窘境。北京游戏学院院长陈鑫介绍:“虽然中关村是中国最有条件发展创意产业的地区之一,但人才缺乏的问题也十分突出。”[3]根据统计资料,我国超过3.6亿的手机用户、5000万的网络游戏玩家、每年约600万小时的电视节目缺口,有着未发掘的巨大创意土壤。[4]由此可见当前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可以预计,在当前和未来50年内,国家将需要大批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高级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以满足各个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产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各类技术人才不足。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变革,给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造了许多新兴的媒介形态和产业机会,网络媒体、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等产业的兴起,也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创意人才需求,而培养的相对滞后,使得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新技术人才捉襟见肘。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至少需要2.5万专业人员,而目前只有1万名受过专业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当前动漫产业前期的创意人才、中期的设计人才、后期的制作人才、二维和三维动画师、特效师、渲染师、合成师等都难以寻觅。如何跟上飞速发展的技术变革,适时培养出行业急需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是文化创意行业面临的急迫问题。

3.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短缺。文化产业是商品生产与意识领域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特点决定了这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多特征交织的领域,需要跨学科、跨传统知识界限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文化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方面尚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例如,目前国内许多动漫教育不设置人文、历史课程的教育,仅局限于技术的培训,这导致我们的动漫产品缺乏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从而造成美国的《功夫熊猫》和《花木兰》“返销”中国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加快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业特点、既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又有现代产业经营思路、既懂生产又懂贸易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紧迫。此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产业竞争早已跨越了国界,我国文化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全球文化创意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

三、 思考与对策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创意教育,推动创意阶层的崛起。

解决当前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的根本出路在于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人的创造力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可再生资源。在全社会开展创意教育就是开发人自身的主体资源,不仅能推动创意阶层的产生,更能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意教育要从幼儿园抓起。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教育要能够丰富孩子的幻想,引导青少年有更高文明和精神追求,更有人生价值的社会生活。只有改革当前的教育培养模式,大力提倡创新精神,鼓励创新试验,发展创新教育,才能保证创新创意人才的不断涌现。

大学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资源。纵观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历史,大学无不在其中担当了重要“人才库”的角色。以游戏产业为例,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5]因此,大学理应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担当主力军的角色,国内高校应该根据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调整专业设置,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开展文化创意教育,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的培养。我国目前大专院校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力量明显不足,本科教育鲜有开设专门的文化创意类专业,网络游戏专业等新兴专业未被足够重视,仅有小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涉足,创意教育还没有进入我国的学科目录,而是分散在各个学科下,这与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符。因此,大学应提早谋划,整合相关学科力量,将创意教育理念贯彻到现有教育体系中去,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创意教育学科体系,着手开展文化创意人才的系统培养。

2.增强协同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和商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文化创意人才的知识累积离不开实务经验,学校教育应与产业生态密切结合,加强与文化企业的需求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用学科,在校企之间联合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和实验基地,采用产校挂钩、项目教学等模式,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

此外,可以尝试整合高校内部创意教育资源,吸纳企业创意教育资源,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专门的创意产业学院,以培养创意产业人才为核心内容,以文化、工程、营销等复合知识传授为教学模式,设计符合当代创意教育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以中短期教育为主,培养各类复合型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加强对数字技术、计算机仿真、仿生学、新媒体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孵化文化创意团队和管理团队,使其成为专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摇篮”。

3.加快培养复合型、国际化文化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复合型的,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既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能将创意理念通过现代科技完美表达的技术性人才。目前,一些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设立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例如影视、动漫、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但在教学上大多侧重技术层面的训练,倾向实用主义,学生普遍在文学、文化与产业知识等方面的素养不足。因此,需要改变目前单一的技术型教育模式,培养多才多艺的通才。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调整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改善教学实验室设施条件,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大跨专业联合编制教材的范围,通过项目的实际研发和运作,了解人才需求方向,明确教学改革方向,促使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文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将国际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中,通过举办各种创意论坛、展览和博览会等,为本土创意人才提供与国外同行交流、沟通的机会,造就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大师。当前,可以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频繁流动的机遇,吸引一批在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拓展海外文化市场,加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

注释:

[1]王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1期

[2]谢玲、文轩:《武汉创意设计人才“喊渴”》,荆楚网,2011-06-16

[3]黄翠:《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0年2月

[4]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2005.(2)

(卢安宁:武汉大学;韩千群:湖北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经济报道如何三贴近 下一篇:文化的正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