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外包拐点

时间:2022-05-12 08:42:05

软件外包拐点

软件外包企业间的频繁并购仍将继续,而中国外包产业也有望在2007年迎来一个新的拐点。

对于总部位于上海的和勤环球资源有限公司(简称HGR)旗下的1500名员工来说,2007年将会是一个全新的开端。因为随着一纸并购协议,公司的东家已经悄然发生了变更。2007年1月上旬,中软国际刚刚宣布以4.2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全面收购HGR。

此项收购显示了中软国际欲做国内软件外包产业龙头的决心。这是继2006年5月收购创智国际、7月收购北京正辰科技公司的相关外包业务并增持中软赛博资源后,中软国际在整合软件外包方面的最大手笔,也是迄今为止国内软件业金额最大的资本运作。在完成并购之后,中软国际的人员规模上升到了3500人,已经跻身国内前三甲的位置。

和勤软件并不准备退出软件外包产业,未来它将以中软国际战略股东的身份出现。和勤软件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汉生将进入中软国际董事会,担任副主席的职位。“和勤软件希望突破软件外包发展的瓶颈,在规模中出效益,这也正是此次和勤软件将外包业务与中软国际合并的根本性原因。”李汉生在发给客户的解释邮件中说道。

这似乎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变阵的一个信号。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北京、上海到山东、大连的软件园,一股并购整合的风潮正在兴起。大展、海辉软件、软通动力、文思创新、博彦、中讯、浪潮等公司均完成了数起购并,有的企业甚至将触角伸向了海外。“中国软件外包的市场状况和外包商群体现状表明,为适应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国内软件外包业将出现并购潮。”美国CNET集团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炜说。

规模之困

从增长数字来看,软件外包正成为国内软件产业一座新的火山。根据IDC调查显示,2005年,超过80%的受访企业在软件离岸外包业务收入上实现了超过30%的增长,部分公司的增长甚至超过了100%。IDC预测,2005年至2010年中国软件离岸外包业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1.2%。

同普遍不景气的国内软件市场相比,软件外包的利润率也是相当可观。“国内行业应用软件的利润通常在10%以内,并且受政策影响波动很大。”HGR公司一位中层经理对《互联网周刊》说,“反观软件外包业务,情况则要好许多。我们的对日BPO(业务流程外包)业务,利润可以达到20%~30%,对美国的外包业务利润率则高达30%~40%,并且整体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不过,表面上一派繁荣的国内软件外包产业,背后却隐藏着危机,其中规模问题首当其冲。根据易观国际调查,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前十名软件离岸外包厂商的市场份额之和只有19.2%。另一方面,在印度,规模较大的软件外包公司通常有上万人,中国企业在人员规模上则普遍偏小,能够有上千人的企业屈指可数。“规模小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人员调配会有困难,另外,技能覆盖面也会相对狭窄。”上述HGR公司受访人士说。

HGR就曾遇到了这样的问题。2006年,HGR在接触美国和日本的客户时,对方通常只会将外包大单的一部分交给HGR来做。“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如果自己的能力再上一个台阶,还能接到更大的单子。”这位HGR人士表示,“所以我们担心的不是未来有没有业务,而是自己的能力能否跟上需求。”

而规模较大的公司则更容易取得客户的好感。优利公司外包及技术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马越对本刊记者说:“优利的外包业务单子,通常是100万美元起步,并且客户也全部圈定全球的500家大型企业。”

另一方面,来自近邻印度的威胁已经迫近。继印度四大软件公司(TCS、Wipro、Infosys、Satyam)2002年进入中国之后,欧美跨国企业也开始大规模将外包中心向中国转移。据悉,惠普目前在上海、大连两地的外包服务人员已经达到了2000人的规模,美国优利公司去年也在上海成立了外包中心,人数已经发展到近千人的规模。

这给了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以巨大压力,很多公司被迫开始寻求并购扩张的道路。以大展为例,自从2005年5月收购德国软件外包商ICS以来,该公司已经先后进行了10次左右的并购,人员也增加到1500人左右。而在收购HGR之后,中软国际董事总经理兼行政总裁陈宇红表示,公司的收购步伐会稍作停顿,以消化日前收购和勤环球这一大规模项目,但下半年会重新启动收购行动,目标是在今年底将专业员工人数由完成收购HGR后的3500人,增加至5000人。

在采访中,浪潮世科公司一位受访人士也表示,“并购是快速扩大人员规模以及拓展业务的一种方式,浪潮仍在关注新的并购机会,以增强软件外包实力。”据悉,浪潮已经先后收购了两家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一家日资企业和一个日本软件外包团队。

多重挑战

眼下,热情高涨的国内厂商已经将并购扩张当作了公司头等大事。不过,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下,中国是否能够很快构建起软件外包航母型企业?

答案未必。“规模只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瓶颈之一,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有两个问题同样关键,即国际化经验和人才。”马越指出,中国软件企业在国际市场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包括遵循客户的习惯、信守承诺、合理变更等,相比之下,印度公司在外包市场的经验和口碑更胜一筹,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验方面亟待提高。

频繁的整合并购也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国内到底有多少软件外包人才可用?由于高校扩招,中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计算机类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各大软件外包企业也纷纷开设软件学院来培训员工,不过,高层次的软件外包人才依然十分紧缺。“规模是软件外包产业的瓶颈,但并不是只要人员数量上去了就会提高接单能力。技术强、外语好的人才相对匮乏才是影响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浪潮世科人士表示。

印度企业的加入使得这场人才争夺战更加激烈。不久前,印度最大的业务流程外包集团Genpact计划未来两年内在中国增设两个业务中心,并将其在华员工数量扩大近2倍至4000人左右。在此之前,Infosys公司也表示,他们将在中国招聘6000名程序员。

这种竞争给企业并购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软件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人力是企业最大的资源,倘若在并购之后,被兼并企业员工大量流失,并购方将面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危险。“保证被购并的每个公司的独立性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保证了其原有的客户和人才。”大展集团董事长兼CEO李本能说。

和勤软件和中软国际的合作方式比较值得借鉴。据了解,双方就HGR合并到中软国际的谈判历经一年,兼并考虑到了两家公司的业务互补性,并得到了两家公司所有中层以上人员的认同。除了和勤软件高层进入中软国际董事会外,双方还约定,在一年之内,保持和勤环球的独立运作,包括公司名称、组织架构、人力资源配置、薪酬福利、业务状况均维持现状,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兼并后的稳定性。

“扩大规模不仅仅是通过并购,还有其他办法,包括融资、分工协作等。”马越说。他很推崇温州的小商品“分工协作”的产业模式,虽然产业链上的企业都不大,但是做得很专,配合默契,很值得软件外包产业借鉴。

本土客户的IT外包业务同样不容忽视,这块市场潜力相当巨大。不过,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IT业务外包的观念和习惯,少数敢于尝鲜的大型企业也只肯将单子交给惠普这样的跨国公司去做,显然,本土软件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技术实力才能博得客户的青睐。“中国有很大的市场,这是中国的一个优势。”Gartner分析师SujayChohan认为,“虽然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印度也有很大的市场,但是中国的市场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这一切都在考验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真正竞争力:要成为软件外包巨头,并购扩张固然不可缺少,但真正的关键是提高自身的实力。一个好消息是,国家对软件外包的扶持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大,2006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商务部签署合作意向书,开发银行将在5年合作期内向“服务外包基地及企业”提供50亿元人民币的信贷额度支持。种种迹象表明,变阵之后的软件外包产业有望在2007年迎来一个拐点。

上一篇:“中国制造”的网络推手 下一篇:网盛模式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