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的研究

时间:2022-05-12 06:07:47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的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面对初中生活,面对农村寄宿生活,很多学生难受挫折,难堪重负。寄宿生比走读生面临更多的考验,在困难面前他们显得十分脆弱,以至于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搜集现有农村寄宿生的行为,分析导致这种行为的心理及形成原因,总结出适应本校学生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来正确引导寄宿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理想观,珍惜生命,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本文现就前面的搜集、汇总、分析工作作一总结。

一、农村初中寄宿生的行为现状

学习方面:考试焦虑、厌学、辍学、缺乏主动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就行,多一点也不做、故意做出错事以引起老师注意.

生活方面:宿舍内务收拾不好、不遵守宿舍规定,熄灯后继续说话,以至于影响第二天的上学、攀比、不愿吃学校的饭、乱用零花钱.

人际关系方面:

1、同学间的关系问题。拉帮结派、暗恋、早恋、打架、欺负同学。

2、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不愿与父母交流,感觉没法沟通,宁愿给同学听。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压抑心理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校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之所以出现上述行为,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那么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有什么特点

二、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现状及特点

近四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平日观察、班主任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发现,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在入校及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震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具有复杂的心理特点,大多表现为:

(1)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约束与限制;而同时又生活上又高度依赖父母,不知道父母挣钱的不容易;

(2)情感容易激动,心里话愿和朋友谈,但不愿与家长、老师谈;

(3)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

(4)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目标不明确;

(5)对立心理。现在农场初中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老师和同学,家长和子女处于敌对状态,表现在情绪上的反感和行为上的疏远,总认为老师、家长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6)他们花钱很大方,零食一买一大把,只知道享乐;他们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在处事时却又非常自私;

(7)思想上很开放,什么样难听的话都能说出来,什么样的衣服头饰都能穿戴。他们开始较强烈的关注自己的相貌、地位,并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式和目标;他们极力想表现出自己的成熟,总想表现出对什么事和无所谓,其实有很脆弱,对什么事又都有所谓,一旦遭受挫折失败,受到委屈,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个别甚至离家出走。

(8)由于身体极具变化,他们感到已长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并利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要成人来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和容易自以为是。以上特有的心理特征使学生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矛盾。

由此可见,我校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的形成原因

1、青春期的影响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体和生理 骤然发生变化。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往往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动摇时期,意识上要求独立,行动上又免不了依赖。一方面,表现出朝气蓬勃,表现出对友谊、人生和未来的憧憬和思考;另一方面,对性的觉醒与萌动,对情感的需要与体验,以及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又会产生种种成长的烦恼与困惑,表现出迷茫与恐慌。这种心理与生理的不同步给初中生带来诸多矛盾,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2、来自父母与学校的升学压力

每位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心愿很强烈,期望孩子成绩好,将来考上重点大学有一个舒适、安逸、稳定的工作;学校以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人数立足于社会;学校以学生成绩给教师排名,所有这些都给了初中生强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使那些本来心理承受力不强的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3、环境因素的影响

(1)家庭的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农村爷爷奶奶往往更疼隔辈人,所以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得到双亲和长辈的溺爱与浇灌,形成他们任性、脆弱、自私等不良性格特征,给他们心理健康蒙上了阴影。

农村贫困生的住宿生却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亲人的病故、车祸等家庭突发事件,使这些学生产生自卑、孤独、虚荣乃至偏激和封闭等心理,更给他们的住宿生活增加了困难。

(2)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现在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媒体不仅开拓了初中生的视野,给他们输入了大量信息,同时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传输给青少年,对他们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是河北百强县,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劳动力,辍学后学生很容易挣到2000――3000元。于此对应的是现在许多本科生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工作,仍然回来织布,“上学无用论”对学生现在的上学起了负面影响。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四、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学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现在所做的改善,更多的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如时空环境、设施环境、自然环境。而学校的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是令人担忧的。“校园人格”、校园暴力、心理虐待、师生代沟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生活。尽管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一些研究者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和老师、同学之间形成的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他们完整个体的成长。因此,学校应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激发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具体措施如下: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开设心理辅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产生。

(2)开发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4)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5)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3、学校内形成中学生心理将看教育完善的体制与教育形式。

(1)进行群体辅导,个别指导。

(2)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包括智力发展情况,非智力发展情况,学生成绩职业兴趣,学习态度方法等)

(3)组织心理辅导专门活动与训练,进行个案(特殊学生)研究。

(4)严格遵守心理辅导资讯的保密性原则,有合格的心理辅导工作者。

上一篇:用创新打造高效课堂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