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民营银行”破冰的喜与忧

时间:2022-05-12 02:21:34

理性认识“民营银行”破冰的喜与忧

【摘要】民营银行的设立是打破金融垄断、推动中国金融走向市场化的里程碑之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能够降低金融改革风险、推动金融主体多元化、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促进银行业市场化竞争;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也面临培育市场信用、跨越管理障碍、防范经营风险、形成差异化经营模式等诸多挑战。

【关键词】民营银行 意义 挑战 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这是金融体制改革实质性的突破,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关键内容,它必将翻开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虽然只有阿里巴巴、腾讯等10家民间资本获得了发起设立5家民营银行试点的机会,但是,这仍将被视为打破中国金融垄断、推动中国金融业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里程碑之举。

大家知道,作为第一家由民营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的18年来,中国民生银行成了具象征意义的唯一的民营银行而孤独地存在着。尽管我国的银行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引进了民间资本,但无论是国有四大银行战略投资者的引进,还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股份制改造,民间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资格均被莫名其妙地剥夺,原因在于在没有法律依据。即便是村镇银行,也必须由国有银行来牵头,否则就无法成立,各种各样的“玻璃门”成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最大的制度障碍。

中国的银行业自2005年股改以来,从破产的边缘迅速成长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机构。但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小企业乃至金融安全并未因此而受益。银行业依靠“价格垄断”和“准入垄断”这两大利器所获得的暴利,鉴于现实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银行更倾向于有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项目贷款。4万亿投资主要投向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和大型企业,甚至是没有效率的大企业。大量中小企业很难从主流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只能另辟蹊径。地下金融猖獗,不断集聚风险。温州的跑路事件,去年的“钱荒”都明白无误地昭示,中国经济中存在风起云涌的暗流和风险,影子银行的扩张、产能过剩的痼疾,以及中小企业长期制度性的融资难题,根子都在于金融改革的滞后和金融垄断。垄断的银行体系既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更无法保证中国金融系统安全,反而成了中国金融最大的体制风险。在美国,以银行命名的机构有8500多家,而我国只有可怜的1000多家;在美国占银行业数量90%以上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银行,而中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村镇银行到不到10家。中国金融机构总体上并不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唯有放开金融业,建立多主体的金融机构、进行多元化的金融创新,才能在抑制银行业暴利的同时,构建更合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才能弥补中国金融的短板,提升中国经济的软实力,避免在国际经济博弈中的瘸腿效应。

一、充分认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重大意义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既是扩大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范围、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完善金融市场组织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举措。

一是能够降低金融改革风险。长期以来,由于投融资渠道狭窄,大量民间资本以民间借贷形式流向房地产、高利贷等领域,这种“传销式”高利贷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加大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对金融体系有序运行和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巨大隐患。允许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使民间资本走上法治化轨道,既能充分释放民间金融蕴含的能量,又能有效控制和防范民间金融风险,从而能够确保社会信用总量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是能够推动金融主体多元化。我国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与高度分散的企业体系之间不相适应。企业体系是居顶层的大型企业少,居底层的小微企业众多,呈正金字塔形分布,金融体系是大银行占主导地位,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小型银行数量很少,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发展民营银行有望打破金融体系倒金字塔结构,完善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解决金融体系与企业体系不匹配的难题。

三是能够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金融服务能力过剩,县及县以下地区金融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发展民营银行,可以发挥民营银行深度掌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各种信息,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的经营特点,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四是能够促进银行业市场化竞争。我国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由于金融垄断,银行一只手从社会上廉价获得了资金,银行另一只手以不是很高的价格贷款给大企业,其坐享利差,而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同时,银行体系内经营模式高度趋同,在金融产品、服务模式、营销渠道等方面呈现同质化、运行效率不高。民营银行作为激活银行体系的“鲶鱼”,将以其自身全新独特的活力机制,倒逼现有存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打破银行垄断格局,促进银行业的良性竞争,缓解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面临的融资约束。这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竞争和市场化。

二、理性思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民营银行破冰的意义不可否定。同时,我们也要理性认识其面临的挑战。

一是培育市场信用。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是风险自担,缺乏国家信用担保,民众是否愿意到民营银行存款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多年来,国有银行的信用等同于国家信用,国有银行无论有多少坏账,都由国家最后担保和买单;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银行业现有的弊端。一方面承认民营银行在身份上和以前的银行一样,享受国民待遇,一方面又通过种种的制度安排限制民营银行的经营范围。国有银行可以不限范围,有国家信用担保,而民营银行,不仅限制你的范围,一旦出问题,也没有国家兜底,没出生,就已经被列入了另类。很显然,这不是我们需要的金融改革。而民营银行作为真正的企业化运营的机构,最好的手段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二是跨越管理障碍。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其对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一系列硬性指标的要求,对信息技术、专业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吸引高素质的银行人才,建设企业文化是当务之急。

三是防范经营风险。任何投资都需要市场培育期,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需要经历生死关头的考验。银行业作为竞争业,为应对高杠杆带来的风险,民营银行需要强化资本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明确发起人的风险承担责任,建立发起人与银行业务的防火墙,严格限制对发起人及其关联企业授信;及时、充分披露财务信息,真实反映机构运营状况。这些决定了民营银行具有更高的风险性,一些经营不善的民营银行将有破产和倒闭的可能。一旦经营破产倒闭会发生风险外溢,进而产生很强的连锁反应。因此,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须具备足够强的风险管控能力。

四是形成差异化经营模式。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在资本管理、内部控制、队伍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需要艰辛的路要走。民营银行应该有自己的特色,避免与大型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在不同的细分领域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量力而行选择最适合自身“小而美”的特色化经营模式,这也是民营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的关键。

三、完善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对策建议

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就是要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激活民间投资潜力。近几年,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金融业中企业多但融资难,资金多但投资难,这“两多两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化解这对矛盾,就必须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一方面,必须消除行业壁垒,打破颇受诟病的影响民间投资的“弹簧门”、“玻璃门”,将部分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引导大量民间资本回归至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进行市场化改革举措,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加快完善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举措,有效弥补金融市场中组织体系存在的缺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从根本上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需要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把握好民间资本具备的条件。可以说,金融是经济的活动的轴心,是控制经济活动的总阀门,对于金融业来说,每一步改革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环节改革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深化金融领域改革过程中,必须以风险防控为前提,循序渐进。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应吧加强监管这一前提放在首位,通过有效有力的监管,来有序引导民间资本的业内流动,以更好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种潜在金融风险,实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严格考察进入金融业的民间资本所具备的条件以及相关资本的价值取向,防止短期资本蜂拥而上的短期行为。同时要落实好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等。

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应当允许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包括中小型银行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机构多样性。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能得以平衡和循环发展,正是因为世界上有物种的多样性。同理,金融生态系统能得以平衡和良性发展,亦要求如此。一个组织体系、机构种类、市场层次等并不健全与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资源是难以实现有效和公平的配置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就是要让金融系统内各种大小循环都有,使金融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丰富多彩。因此,搞好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业开放程度,需要尝试设立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这次三中全会提出的,“发起设立”一词,突破了此前入股或参与重组改造的界线,发起设立的金融机构类型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小银行,可以包括租赁、消费金融甚至其他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只有贯彻落实好这些金融改革举措,才会极大丰富金融机构多样性,使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小川.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资发起设立民营银行[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0).

[2]胡建平,高连和.民营银行:银行业的制度创新[J].浙江经济.2008(05).

[3]马光远.“民营银行”破冰的欣慰与缺憾.中国经营报.2014(03).

作者简介:韩伟(1970-),男,辽宁营口人,交通银行营口分行副行长,主要从事经济、金融等方面实践和研究。

上一篇:浅析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 下一篇:对寻甸县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发展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