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是高考历史命题的立足点

时间:2022-05-12 12:11:07

学科素养是高考历史命题的立足点

每年高考结束,一线教师对试题的分析、评价铺天盖地。但可惜的是,一些一线老师受史学视野限制、对高考命题动向认识误解等因素影响,对试题评价主要局限于试题与教材联系、试题自身不足等方面,而忽视了试题自身功能的挖掘。实际上,挖掘试题蕴涵的学科素养,更加有助于理解命题动向和高考试题的内在价值,帮助提升教学立意、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吴伟教授对历史学科素养作了如下定义:“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与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1]笔者以为,吴教授对学科素养定义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与方法、正确的历史观和自觉运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品质等四个层面内容。以2014年高考四川文综历史试题第14题(题略)为例,该题就突出彰显了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价值导向,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其突出表现如下:

1.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考查基石

历史学科素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否则难以培养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该题遵循“回归教材”的命题思路,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积淀。如第(1)问: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该问看似简单,但测试结果难度系数为0.29,是试题中难度最大的小题。该问材料只是以时间为序呈现了一些重大事件,解答时考生除受叙述能力要求制约外,必须调用必修2中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等基础知识。只要对这些知识烂熟于心,通过理解问题要求,那么解题基本没有障碍。

2.以科学的方法引领求证、求真意识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不能通过实验复原和体验,这决定了对历史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甚至合理的推论上。虽然高中生掌握历史是以学习高中历史课程为主的,但也不能背离学科基本原则和方法。如第(3)问中第一小问:概括材料四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该问突出特点体现在:立足于史料解读,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该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得出陈旭麓对“中体西用”的评价和评价原则,答案来源既不是教材,又不是老师讲授,更不是考生主观臆断,而是必须依据材料得出。陈旭麓之所以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中体西用”,是在查阅、整理和分析大量各类史料后的理性判断。因此,该问在无形中也在强调史学家的治史原则,进行求证、求真的思维引领,因为只有求证、求真的历史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3.良好的学习迁移思维和能力,使学习更有意义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高中生掌握的只是人类历史演进中最重要的知识和基本方法。因此,针对历史事物间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关系,需用已有知识和对立统一等方法分析思考,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学习迁移思维和能力。

如第(3)问中第三小问: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该问要求考生在概括陈旭麓评价“中体西用”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运用该原则评价另一观点,体现史观与史法的迁移,能力层次明显提高。这种迁移有助于引导考生通过学习,形成基本的史观和方法,并内化为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这样的考查更具有学科意义和人文关怀。

4.历史思辨性与理性的统一

历史思辨性与理性主要是指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对历史事物进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历史事物发展本质的解读、阐释,其关键是对历史科学地分析、理性地对待和运用的思维和能力。如第(2)问: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解答该问分获取史学理论信息、分类整理历史事物、解释因果关系等三步。第二步要求从交通与通信工具变迁、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和大众传媒变迁角度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虽然考生难以得出“集中体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结论,但分类角度是清晰的。第三步对辨析能力和理性认识能力要求较高。经过整理后的事物蕴含了解释历史的方向:侵略肯定给中国带来灾难;但侵略也在客观上推动近代国人在西方文明压力下不断反思、探索。但现行教材这些相关内容阐述分散在必修1、2、3中,缺乏系统性与条理性。由此,命题者意在引导备考复习要形成很强的通史意识,对历史做到系统性、整体性认识,这本身就是历史思辨性和理性的体现。

综上所述,2014年高考四川卷14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反映了命题的主流趋势。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一趋势呢?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作了这样的定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2]可见,课程标准就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素养定位为高中历史课程的主要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和载体提高人文素养。既然如此,将学科素养培养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始终,是高中历史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教中渗透、学生在学中积累和领悟,唯有如此,学科思维与学科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11).

[2]普通高考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坐屋前看灯火阑珊 下一篇:关于民办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