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拓展

时间:2022-05-12 09:42:00

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拓展

当前课堂流行教学行为之一就是阅读拓展。新课改理念也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从这点看,阅读教学中的拓展,绝对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但有的教师用得不当,就出现了新的问题。下面就出现问题试作分析:

一、为拓展而拓展

在阅读教学中,有人为了迎合所谓的新课改精神,每节课非要安排延伸拓展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很明显,这种为拓展而拓展的阅读教学,是呆板僵化的。有位教师上《项链》,课上完,由于前面没有拓展这部分内容,老师便在最后作了个“拓展”:“假如项链丢而复得,结果会怎样?”最“精彩”的“拓展”很快出来了: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便萌发了复仇的心理,先是雇私人侦探找了丈夫的不是,并与之离了婚,然后是充当佛来思节家的第三者。十年后,小说中她与佛来思节夫人见面时的身份自然和原作掉了个儿。

二、未深入文本便匆匆进行拓展

有的老师对文本解读花时不足,深入不够,经常偏离主线,就在文本以外的边缘地带进行拓展,根本不能深入到文章的腹地。如某老师教《祝福》,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后,先让学生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期间插入封建伦理,程朱理学的讲解,再集体讨论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最后拓展阅读《荷花淀》,比较水生嫂和祥林嫂的形象,上了三节课仍感到仓促,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依然模糊,甚至闹出许多理解上的笑话。

其实,不同的东西之所以能够勾联拓展,其根源在于这些东西有内在联系。要想拓展迁移,所选取得材料一定要和原始文本是有关联的。在构建学生的阅读背景知识体系时,首先还要考虑到构建这一背景知识体系一定是基于对文本理解之后的锦上添花,切不可只追求拓展而忽视文本,以致舍本逐末。同样,为深入文本而匆匆拓展,对课文理解尚未做到,就瞄准其中一点,抽绎出来,作为教学设计的对象,进行苦心经营,精雕细刻,这样一来,学生可能对某一细部(局部)有具体的感知,但对课文整体感知却“不见森林”。这种“瞎子摸象”的做法是明显不符合阅读认知规律的。

下面以笔者教《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具体谈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的。在这一节选中,刻画了众多人物,尤以王熙凤令人难忘,作者通过语言、行为、外貌等描写,层层推进,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课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提了。”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我这样分析这段文字:这里的言行,是典型的王熙凤做派,反映出王熙凤讨贾母欢心的心计和手段。“携”、“打量”、“送”这几个动作,表现出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关心、呵护、赞赏,颇像是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特别是王熙凤所说的短短几句话,更是值得玩味。“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是对林黛玉美貌的赞美;“我今日才算看见了”,有种连见过世面的王熙凤也大开眼界的味道;本来是“外孙女”,偏要偷换为“嫡亲孙女”,拉近了林黛玉和贾母的血缘关系。如果说林黛玉是天下少见的“标致人儿”,如果说林黛玉的通身气派像是“嫡亲孙女”,那么,贾母在年轻时岂不也是一个标致的人儿?王熙凤表面上句句在夸林黛玉,实际上处处在捧贾母,最终的目的当然是讨贾母的欢心,巩固她在贾府管家婆的特殊地位。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类人物的形象,我从相关性角度进行拓展。我用多媒体摘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部分文字,是写贾母带领众人去清虚观打蘸,张道士前来给贾母情安。

那张道士先哈哈大笑道:“无量佛!老祖宗一向福寿安康?众位奶奶小姐纳福?一向没到府里请安,老太太气色越发好了。”贾母笑道:“老神仙,你好?”张道士笑道:“托老太太万福万寿,小道也还康健。别的倒罢了,只记挂着哥儿,一向身上好?前日四月二十六,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张道士说的“哥儿”,指贾宝玉。何以“只记挂着”贾宝玉?恐把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想“请哥儿来逛逛”,而是另有所图。)

贾母说道:“果真不在家。”一面回头叫宝玉。谁知宝玉解手去了,才来,忙上前问:“张爷爷好?”张道士也抱住问了好,又向贾母笑道:“哥儿越发发福了。”贾母道:“他外头好,里头弱。又搭着他老子逼着他念书,生生把个孩子逼出病来了。”张道士道:“前日我在好几处看见哥儿写的字,做的诗,都好的不得了。怎么老爷还抱怨哥儿不喜欢念书呢?依小道看来,也就罢了。”又叹道:“我看哥儿的这个形象身段,言谈举止,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酸酸的。贾母听了也不由得有些戚惨,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子孙,也没有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还像他爷爷。”

我让学生读了上述文段后,对照课文描写王熙凤的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张道士和王熙凤而进行拓展。张道士也和王熙凤一样,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他们都深知,对待贾母的心肝宝贝如贾宝玉、林黛玉表示致敬和亲近,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字眼,配合怎样的表演动作。王熙凤见着林黛玉是“携着黛玉的手”,张道士见宝玉是“抱住问了好”,都表示了亲近和喜爱的程度。王熙凤称赞林黛玉是天下少有的“标致人儿”,张道士则赞美贾宝玉的字和诗“好的不得了”。王熙凤说林黛玉的通身气派不像是外孙女而是“嫡亲孙女”,张道士说贾宝玉的模样身段,言谈举(下转第58页)止,竟然“和当日国公一个稿子”,活脱脱是国公爷的翻版。到最后,王熙凤“说着便用帕拭泪”,张道士是“说着两眼酸酸的”,两个人的言语逻辑和表演动作惊人的相似,最终都达到讨贾母欢心的目的。这样的人,自然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讨人“喜欢”,难怪王熙凤成为了贾家实际的掌权者,而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却曾经被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又被当今皇上封为“终了真人”,王公藩镇都称之为“神仙”,如今掌管“道录司”印,在陪伴贾母来打蘸的贾珍眼中是一个“不敢轻慢”的人物。

曹雪芹就是借助白描的笔法,非常客观地不加粉饰地描绘王熙凤、张道士之流的言行举动,其实暗含反讽,让读者看到善于表演、巧言令色、随机应变者的真实嘴脸。通过这节相关性文字的拓展阅读,在对王熙凤、张道士两人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课文中王熙凤的形象有更具体的认识,对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就这样,通过课内、课外知识的相互交融,完成了课内、课外之间的周而复始的往复循环,从而达到了内外兼修的目的,既让学生通过拓展开拓了眼界,同时对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人物形象有了很大帮助的。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扩大学习的视野,增加课堂的容量,往往需要在某些方面进行拓展延伸。但在拓展的过程中,因为把握不当,影响到教学效果,这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拓展时,牢牢把握“须入乎其内,有出乎其外”,那么,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增加学习的容量,这才是真正符合新课改精神的。

上一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下一篇:怀揣希冀启程,满载希望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