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历史表现与现实影响

时间:2022-05-12 08:35:28

浅析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历史表现与现实影响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介入程度不断加深,台日实质关系明显提升。历史上,日本通过与台湾政治经济文化各种不同途径的交流与控制,尤其是文化交流,妄图割裂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以加强对日本的文化认同,进而将台湾纳入自己版图之下。重点介绍了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并对这种文化交流现象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进而客观论述了日本与台湾的文化交流的现实影响。

关键词:日本;台湾;文化交流;表现;现实影响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54-02

一、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1.早期日本对台湾的侵扰和渗透。台湾处于日本和中国东南沿海贸易和交往的中枢地位,日本来往于中国东南沿海之间常以台湾为中转站。中日两国人员往来也常常经过台湾,“明末之季,士大夫之东渡者,络绎于途,而郑氏复有谓阳之谊,往来尤繁”[1]。

早期日本虽然对台湾有垂涎之心,并不断对台湾侵扰和渗透,但由于当时中日两国总体实力对比中,日本还不具备与清政府对抗并的实力,种种对台湾的图谋都碰了壁。然而到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整体实力发生了逆转,日本侵占台湾的阴谋得逞。

2.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署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赔款2.8亿两白银。日本海军提出,“台湾全岛,无论如何都必须划归到日本版图之中”。

为了实现对台湾殖民统治的永久化,日本殖民统治当局文武并用,恩威兼施,除武力镇压外,把重点放在从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上改造广大台湾同胞,企图斩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传统文化联系,把广大台湾同胞变成日本帝国主义的顺民和奴仆。日本殖民统治当局通过奴化教育促进文化同化,从而实现对台湾的彻底文化同化和永久统治。这就是日本殖民统治当局推行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

3.日本从亲台反华到弃华。二战日本战败后,对的关注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采取间接、低调和隐秘的方式。1952年4月28日,日本吉田政府和集团签订了非法的“日台条约”,建立了所谓的“外交关系”。日本与台湾当局依照美国的战略意图,在遏制新中国的目标下开始结成同盟关系” [2]。1957年2月,日本首相岸信介首次访问台湾,与台湾当局签署“共同声明”,宣布支持,对台湾提供1.5亿美元贷款,并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9月,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9日,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作为邦交正常化的结果‘日台条约’已失去继续存在的意义,可以认为该条约已经完结。” [2] 虽然日本在表面上与台湾“断交”,但是日本正在以另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影响台湾,与台湾在暗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剧变,两极格式宣布停止。日本从自身的战略好处考虑,逐步调整对台政策,开始违反《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爱条约》中在上对中国政府所作的许诺,不断发展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使日台关系逐步走出,出现日趋走强的态势。

二、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

1.社会生活。语言方面,台湾仍保留着诸多日本元素。一方面,台湾话里就掺杂着很多日本的发音。比如,海苔 = no-li:源自日本语“のり(海苔)”,便当 = pian-tong:源自日本语“べんとう(弁当)”(引自百度百科)。另一方面,台湾人很喜欢学习日语,喜欢说日语。在笔者交换学习的台湾义守大学里,就经常能看见本地生拿着小册子在学习日语,并且在外国留学生手册上面,除了中文说明,只提供两种外文翻译:英语和日语。

饮食方面,近来日式拉面的热潮由日本飘洋过海吹进了台湾,在这阵热潮的带动下,大街小巷都纷纷出现拉面店的踪影。另外,台湾夜市里有许多小吃都是来源于日本。比如,黑轮是日本的关东煮,甜不辣是日本的天妇罗,香甜脆脆的可丽饼也是日本当地的小吃。

衣着方面,台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哈日族,他们许多染着金黄色头发,穿着日本潮流的衣服,跟随日本的时尚,就连逛街都一定要逛日系的百货公司。台湾的每个商业圈都会有名叫“原宿”的商店。而台湾人,尤其是年轻人们,穿衣风格方面都偏好日本。

生活方面,在台湾,使用的高科技产品,比如说数码相机、手机、空调,还包括汽车,大部分都是日本的。在台湾街头,满大街跑的都是丰田、本田、马自达、三菱、铃木等等,台湾人对日本车有着偏爱。洗温泉澡,是台湾居民喜欢的休闲方式,被称为“泡汤”。这与台湾的天然环境有关,但最早也是由日本人开发出来的。

2.思想观念。台湾人崇尚日本文化。他们不仅衣食住行离不开日本,就在思想方面也与日本紧密联系。在台湾义守大学的校园里,笔者曾经见到有一个关于日本文化的学生社团做宣传,那些学生穿着和服,讲着日本话,脸上透露着自豪感。也有很多学生上前咨询该社团活动。由此可见,台湾人对日本文化的热衷。他们认同与倾慕日本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纷纷效仿。

台湾许多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倾向于日本,并对台湾的政治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李登辉的媚日情结由来已久。自2001年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职务以来,李登辉先后五度访日,不顾两岸人民的感情一再参拜日本靖国神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辉虽然嘴上还挂着“中华民国”的词句,事实上,却早已放弃了虚幻的“中华民国”认同。在异化了的台湾认同支撑下,李登辉先后推出诸如“台湾生命共同体”、“阶段性两个中国”等模棱两可的名词作为“中华民国”的替代品。这些异化了的认同虚像实质上与人的“”毫无二致,因此当然得到人的喝彩――这也正是内长期存在“李登辉情结”的思想基础。李登辉实现了人想做却做不到的事[3]。

三、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现实影响

1.形成了台湾本土的皇民心态。台湾被日本割占后,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进行了一些殖民建设。到光复时,台湾的平均发展水平超过了大陆。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台湾民众的“皇民意识”开始发酵。在这些人看来,中国代表的是落后,日本及其统治下的台湾是先进的。一些“皇民”自诩为效忠天皇的子民,瞧不起中国大陆,这样就造成了台湾人民与祖国文化的隔绝,尤其是年轻一代普遍接受日本式教育,少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有“皇民意识”的台湾民众在行为、思想等方面都会认同日本,而否定甚至排斥中国。这样严重影响了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向心力。

2.产生了青年群体的文化依附。在“哈日”的名义下,年轻世代感受到的是一种依附在日本这个亚洲第一强权下的优越感。他们崇拜与偏爱日本动漫,里面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台湾青少年,他们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等,更加倾向于日本,认同日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娱乐层面为日本流行文化所占领时,社会大众眼中的哈日族群产制出来的意义与认同不再只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整个台湾社会文化问题具体化后的呈现。年轻的哈日族群借由消费而产生的日本文化情结对于台湾整体社会政治生态有着特殊的含义。

3.产生了对日经济依赖性。近年来,随着大陆经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台商感受到了其中巨大的实际利益,其风向在逐渐发生变化。但大部分台湾民众由于对大陆没有直观的认识,认为大陆向台的给予姿态是建立在自身贫穷的基础上,是虚假的表态,毫无现实意义。依然更认同日本的经济现状。虽然日台贸易湾的获利呈下降趋势,但台湾政界人士在各种国际场合依然在对日贸易中表现积极。并且,台湾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政治色彩日趋浓厚。台湾当局越来越多地介入台日经济活动,包括直接以优惠条件独厚日商,借助“”色彩浓厚的亲日台商从事台日“民间外交”活动等[4]。经济史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与台湾经济交流密切,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台湾越来越依赖于日本。这样下去,早晚会使日本控制台湾的企图得逞。中国大陆应多加强与台湾经济上的往来。

4.膨胀了势力的亲日情绪。“日本情结”已经不仅仅是存在于台湾社会中的一种比较朴素的文化心理现象,它往往成为历代当政者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工具。日据时期,殖民统治者强力培养台湾居民的日本情结,是为了彻底征服台湾居民的心灵,造就出效忠天皇的顺民奴才,以使台湾沦为其永久的殖民地。而时期,当局之所以助长日本情结,是为了博得日本的好感,从而发展与日本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得到日本的支持,实现其“”的政治目标 [5]。近年来,当局乘中日关系出现困难之际,竭力拉拢日本,设法提升台日官方关系。当局在一些重要政策出台前,也经常与日沟通,寻求支持。在今天的台湾,亲日情绪得以全面膨胀,并且当局把对日本的情感已拉到历史和政治认同的高度,这意味着势力的全面膨胀;意味着他们已开始利用日本情结这一工具,实现其分裂祖国的目的,并且意味着他们开始利用所掌握的权力,企图驾驭全体台湾同胞的思想,以使其“民意”转向。“日本情结”的产生与不断膨胀无疑对台湾政治生活产生了并将给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连横.台湾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6.

[2]姚文礼.日本与台湾关系[G]//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65-66.

[3]孙云.台湾研究二十五年精粹政治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319.

[4]孙江涛.从行为地理的角度看台湾当局日本情结的由来[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外交部.本部单位主管例行新闻说明会纪要[Z],2005-12-01;立法院.外交部长于立法院第六届第三会期施政报告[Z],2006-03-09.[责任编辑 王玉妹]

上一篇:“宗亲会”的性质及历史渊源 下一篇: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