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 第3期

时间:2022-05-12 12:16:51

语文课堂 第3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29-0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我们也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时代。然而,审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毋庸讳言,对落后文化、落后教育理念的留恋与厚爱还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忽视学生主体发展和个性差异,囚于课堂、困于教材,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二是教法陈旧,缺乏创新,抑制了学生多维的思考和个性的体验;三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仍然是唯教材、唯分数的评价模式,造成了教师对语文资源利用上的荒芜和学生对生活感悟能力的低下。破解这一僵局,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是我们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应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 课堂氛围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在心灵放飞中享受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课《爱吃的水果》时,上课伊始,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孩子们爱吃的水果。教师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孩子们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音刚落,孩子们便热闹开了。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闻,有的离开座位,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切开,美滋滋地品尝……

以上案例,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整齐的座位编排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随意而坐,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又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实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把学生比作一盘棋,那教师则是驾驭棋子的棋手,想当一名出色的棋手,把棋下好下活。我认为关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转换师生角色,营造和谐氛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把自己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中请下来,由教学中的“统治者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少限制、多宽容,实施“六让”策略: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时空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知识让学生获取、规律让学生发现。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

2、 改变座位编排,拉近师生距离。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民主,师道尊严无处不在。仅以司空见惯的课桌椅的排列而言,无论是哪一所学校,讲台总是面对着一排排的课桌椅高高在上,一如皇帝威临群臣的龙椅。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讲台成了威严的象征,无形当中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把这种“秧田型”的座位编排方式变为“T”字型或马蹄型,甚至其他型。这种空间构成,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学生被安排成“面对面”形式,形成了交流互动的空间形式;二是学生从座位走出来的困难少了,教师融入了学生中间,成为了“学习共同体”,利于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

3、激发学习兴趣,捕捉创新意识。兴趣是激活学生课内阅读的“导火线”,是使学生乐此不疲、主体飞扬的绝佳“兴奋剂”。因此教师一旦登上讲台,就应该高度强化自己的教学意识:我是一个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条件,创造一切可能,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乐学、善学。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维持学生的兴趣;(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3)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及教学的效用;(4)采用多样化的成就水准和评价尺度,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强化。

二、 学习方式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多元智慧中享受

(案例二)我在教学《我的战友》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展开充分自主的学习。有的同学通过朗读来领悟;有的同学将描写精彩的段落背了下来;有的同学借助收集到的有关的资料学习课文;有的同学则通过对课文的领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文本、同学、老师展开对话;还有的同学则以写诗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学文后的感受,其中就有这样两句:①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②纹丝不动人如石,烈火焚烧若等闲。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那种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教师则“顺乎其天性”,让学生耳听、眼看、口诵、脑想……“全频道”地参与,“立体式”地感悟。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那么如何实现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下面我提几点个人的见解供大家探讨:

策略1、大胆地“放”。“放”就是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⑴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寻求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立足课本,放眼课外,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及精妙的广告词等;让学生到网络中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如学习《长征》前让学生查阅在关长征的故事,了解时代背景。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允许学生对文章的多元解读,不惟书、不惟师、敢于向教材、向教师挑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创新能力。⑶课后——放手让学生去拓展,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的结果。如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大瀑布的葬礼》、《只有一个地球》等有关环保的课文后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地的环境,写调查报告,设计环保方案,然后办一份以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这样不仅深化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迷人的张家界》等课文后让学生选取家乡的一处景点设计线路图,配上诱人的宣传语,参加“最佳小导游”的演讲比赛,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创造的新天地。

策略2、巧妙地“扶”。“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合作、探究的氛围,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能与生为善,力争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顾问、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环节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可以是情感的交流,结论的互查,也可以是自研空缺的互补,疑难问题的切磋,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展开。实现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知识的迁移、情感的陶冶、能力的构建。如上《落花生》一课时,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和苹果组,实话实说、旁征博引,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这种“形散而神聚”的氛围,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声情并茂地朗读、别开生面地提问、妙语连珠地讲解、开心自如地迁移、机智幽默得旁逸,语文课堂成为了师生共同营造的快乐殿堂。

三、 评价学生少一些不足,多一些亮点——在成功自信中享受

(案例三)一个学生在以《我和我的祖国》为题的作文中只有一句话:“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裁判员”会打上冷冰冰的“不及格”,而“探宝者”则会说:“在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像只雄鸡,有个孩子写道‘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听!这是无私的奉献,这就叫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产生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上一篇:浅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下一篇:创设多彩课堂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