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时间:2022-05-12 12:12:40

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能有效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并积极思考问题,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所要提问的问题。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教师必须从学习目标出发,对课堂提问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以达到提问的目的。

例如笔者执教《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注意文中对“甜甜”一词的描写,使学生明白“甜甜”的意义,进而揭示文本的主旨。为此设计了以下提问:这里的“甜甜”有双关意义,应怎样理解呢?学生在交流讨论后回答:“甜甜”指奶糖化了浸入大地,泥土是甜甜的,还指王小亮得到亲生妈妈送来奶糖后的甜蜜心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课文最后一句话:“那泥土,甜丝丝的”有什么含义呢?由于有了前面的回答,学生不难说出: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妈妈对王小亮的爱,滋润了王小亮的心田,同时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王小亮的爱心,让这些父母离异后的孩子也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只有这样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才能真正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盲目提问,脱离学习目标,即使课堂气氛多么热烈,也算不上成功的提问。

二、提问要能激活思维

学生并不是一上课就对学习课文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笔者执教《最后一课》时,一上课就指出文本中的矛盾:“这篇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呢?是韩麦尔先生?还是小弗郎士?如果是前者,理由是什么?如果是后者,理由又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激情调动起来了,纷纷答道:“是韩麦尔先生”,“是小弗郎士”,“是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三种答案哪一种对呢?这时我又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对他们二人的有关描写,学生们急切地寻找答案,后来都认为最后一种答案是对的。我又继续问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是什么呢?”,并引导学生看课文后半部分内容,特别是韩麦尔先生用力的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的表情、动作。学生们回答道:“爱国主义感情”贯穿全文。可见抓住契机,富有艺术的提问能激活思维,烘托氛围,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三、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如讲《一面》一课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然后设问:上句是写鲁迅对敌人的态度,下句是写什么呢?“孺子牛”指什么呢?这样设疑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课文。通过回答学生们知道了“孺子”指人民。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一面》这篇课文中鲁迅关心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了。

四、提问要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既不要过难,也不能太易。过难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答不上来,等于一棍子打死,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很容易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再提问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我认为课堂提问应先易后难,难易适当,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例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先提问:从处理狗咬人这一案件中可看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善变”,然后再问:他是围绕什么变的呢?于是学生热情高涨,会答:“围绕狗的主人是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继续问:“奥楚蔑洛夫除了具有一点人性外,还具有什么性格?”学生由于有了以上回答,可以回答:“狗性”,“奴性”,“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等。最后教师可顺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这样提问,难易适中,学生也感兴趣,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答案,这样提问学生把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有了价值和意义。

五、提问要间以评述鼓励

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要简单地说“行”,“好”,或者“不对”,“不可以”之类单一且生硬的评价,要从内容、方法、语言等方面做出简要且带有鼓励性的的评述。既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又要让全班学生知道怎样回答才符合要求。除此之外,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多加鼓励表扬,好言一句三冬暖,一句鼓励的话足以温暖学生好长时间,何乐而不为呢?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对答错的学生尽量不当众批评,注意引导,以保护其自尊心。总之,我认为评述鼓励是课堂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又有一定的智慧及艺术性,相信老师们比我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聊城经济开发区

东城中学)

上一篇:从《逍遥游》的关键词看其逻辑与主旨 下一篇:初中活动型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