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游》的关键词看其逻辑与主旨

时间:2022-08-05 10:18:50

从《逍遥游》的关键词看其逻辑与主旨

历代学者对庄子《逍遥游》一文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多以其逻辑性差,尚直觉,好奇想,得意忘象之词塞之。那么庄子此文究竟在表达什么呢?笔者认为只要搞清楚此文的关键词,对其逻辑的把握与主旨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

笔者认为本文的关键词就是“小知不及大知”和“至人无己”。这两个关键词,关涉到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逍遥游”,即生命真正的终极的自由?答:“承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二、怎样实现这样的自由?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三、为什么世人很难理解和接受庄子的观点?答:“小知不及大知”。

上述第三个问题,是庄子最先论述的问题。

在《逍遥游》一文中,庄子先来论述“小知不及大知”,这是理解“逍遥游”这一至理的关键。因为“逍遥游”太高深了,庄子担心世人疑惑自己为痴人说梦,所以先要破除世人认识上的障碍――庄子在后文称之为“知聋知盲”[1]。

行文逻辑上,庄子先用“小雀笑鲲鹏”的寓言引出“小知不及大知”的结论,进而指出其原因,即“小年不及大年”;并举了一系列例子――从朝菌到寒蝉到螟蛉又到大椿、彭祖,来佐证这一结论。

“年”是寿命的意思,“小年”是小的生命时限与生活圈限,“大年”是大的生命时限与生活圈限,所以,道理昭然若揭:“小知”之所以不及“大知”,是因为“小知”局限于自身小的生命圈限,被客观条件制约,很难了解和理解其生命范围之外的事物。也正如庄子在《秋水》篇里所说的“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拘于时也”。

总之,庄子对“小知不及大知”这一问题的回答,其用意之一就是告诉世人:我庄子下面所要讲的是一个关于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你们要先放下已有的经验性的对世界的认知,虚心地聆听。

每种生命都生活在自己的生命圈限之中,因此也就很难了解超乎自身之外的整个宇宙的真正面目,即道家所谓的“道”(佛家称“实相”);不能明悟此“大道”,也就不能打破自己的圈限,获得终极的自由。讲明这个道理,接下来庄子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本文的主旨命题:一、什么是“逍遥游”;二、怎样实现这种“逍遥游”(自由)。

庄子还是以对比的方式阐释自己的观点。

庄子先指出四种有才能之人(下文简称“能人”),即“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对自由的理解不也如同小雀对大鹏飞行之至的理解吗;又写了宋荣子,德超四人,嗤笑四人,殊不知“犹有未树也”;又写了列子,御风而行,行如大鹏[2],不求福佑,超乎众人之上,“然而犹有未树者也”,因为仍是“有待”之游。庄子先扬后抑,层层对比升华,最后推出自己的观点:什么才是终极的自由,即“逍遥游”呢?答“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为顺随,“御”为驾驭;意思是说那些顺随宇宙(天地)的大道,从而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等世界万物,以游无穷的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者。所以,真正的“逍遥游”就是“无待而游无穷”,即不凭借任何事物而又可以进行没有任何局限的遨游。

那么一个人又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逍遥游”呢?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到此结束了,从行文逻辑上我们即可得出以上结论。

本文有三组对比,两组类比。三组对比,即“燕雀――大鹏”“朝菌――彭祖”与“能人――至人”,用以阐释两个问题:前两组要在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第三组要在说明“自由的程度”,同时第一组也有意在说明“自由的程度”这个问题;这样一来,这两组问题的阐释形式就又构成两组类比。表示清楚就是:

“小知不及大知”: “小雀――大鹏”“朝菌――彭祖”; (类比一)

自由程度的小大 : “小雀――大鹏”“能人――至人” (类比二)。

而造成读者理解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燕雀――大鹏”这一组对比关涉了以上两个问题。其实像这样的一例多用,寓意多重,使文章内容相互牵扯错杂,是庄子文风的一个重要特征。

最后有必要简单阐释一个重要问题――“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在本文后面的内容里用“尧让天下于许由”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寓言对后两者做了一定程度的阐释。而后世的一些名士譬如陶渊明、苏轼等对“无功”“无名”也有很好的诠释。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其实实现“逍遥游”最关键的是“至人无己”。“至人”,为“最终极的人”,超乎“神人”“圣人”;《庄子・天道》中说“不离于真,谓之至人”。如果说“神人”“圣人”摒弃的是功名,那么“至人”摒弃的则是“自身”,即真正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才是道家的终极主张。

《逍遥游》是《庄子》整部书的第一篇,这一篇开宗明义,所要亮出的是本书的主旨――“逍遥游”,即道家主张的生命最纯粹最终极的自由。《庄子》整部书都在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讲什么是自由,怎样获得这种自由。

而《逍遥游》这篇文章没有阐明什么是“道”和怎样实现“至人无己”。关于这些内容需要到整部《庄子》中去寻找答案。简单地说实现“至人无己”,就是做到“物我齐一”“心斋坐忘”;后来道教提出羽化飞升。

讲到这里,庄子之言恐怕又要被世人讥笑为荒诞不经了,所以庄子不断在书里告诉世人要自省并谦卑地聆听,这是出世间法,是关乎宇宙生命的终极真理。

《老子・第二十一章》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说“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第四十一章》) 。我想对于庄子,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尊敬,无论如何其言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华章经典。

――――――

注释:

[1]《逍遥游》后文中有一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寓言,讲肩吾告诉连叔,他认为接舆所说藐姑射山神人神通广大之事荒诞不经,不可信;连叔说“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知”,同“智”)。

[2]这里笔者认同的观点是大鹏为有待之游。

上一篇:谈诗词教学的三步诵读法 下一篇: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