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词教学的三步诵读法

时间:2022-07-02 11:03:18

谈诗词教学的三步诵读法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园”的美誉。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诗人流派百花齐放,名篇佳作经久不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撷取散发着熠熠光彩的“明珠”,以期给学生精神的滋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呢?我认为,诵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从而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为了加强诵读教学,有的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初就充满感情地作示范诵读。但很多时候,教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想是教师没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体味诵读之美。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应循序渐进,展现曲径通幽之美,做到三个层次,即音读、意读、情读。

一、音读

音读,即字正腔圆地把字音读准。诵读时要以字带声,讲究咬字,没有好的字音,声音本质再好也没有意义。字音不好会影响传情达意,不能形成优美生动的有声语言。诵读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吐字归音的训练,尽量让学生做到清晰、集中、饱满、自如。一位诵读者,尽管感情饱满,但却是满口方言,其效果自然不能与字正腔圆的诵读相比。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应注意一些字音的纠正。如 “千、年、片、廉”等字,韵母均为“ian”,用云南红河方言读这些字均接近于“in”,读音开口不到位。另外,云南红河方言不分平翘舌,在读“山”、“仲”、“处”、“曾”、“草草”、“仓”、“州”、“四十”等平翘舌音时,就得有意识加强学生的读音。如果诵读做到字正腔圆,发音准确到位,还能把诗词本身的意境情感体现出来。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东”、“浪”、“空”等字,在云南红河方言中均会发成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舌面中音,自然也就不能诵读出普通话中的舌面后音(舌根音)所特有的磅礴气势。

在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长期纠正学生的吐字归音,那么,学生的诵读一定能做到字正腔圆,清晰流畅。

二、意读

字正腔圆地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意读。意读,就是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有的才纠正完字音,就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我认为,学生在没有理解诗词内容的前提下诵读,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此时,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如笔者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学生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这首词时语速显得有些快,笔者提问学生“语速较快地诵读本词是否恰当”?带着这个问题,师生一起概括诗词内容、品析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情感之后,学生得出结论:这首词,不宜快读。教师顺势把慢词的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雨霖铃》也叫《雨霖铃慢》,这是一首慢词,李清照的《声声慢》、姜夔的《扬州慢》也是慢词;慢词与长调是有区别的,长调是单指字数说的,习惯上以91字以上为长调,慢词除了像长调比较长以外,其曲调舒缓。所以,朗读《雨霖铃》,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以表现出慢词舒缓的曲调。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进行诵读,就能以较为舒缓低沉的语调进行。

在诗词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可操之过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理解了诗词内容,把握了诗词感情基调,自然能以适当的语调来诵读。

三、情读

理解了诗词内容,把握了诗词的整体基调,能做到意读,并不等于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来展现诗歌之美。这时,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诵读技巧,做到情读。情读,即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词中,把诗中的情感融入自己的血液中,把自己的情感与诗词中诗(词)人的情感融为一体,用自己的有声语言把诗(词)人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一首诗词,虽然有一定的感情基调,但其情感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诗词中,去细细品味情感的变化,去分析这些情感蕴含在哪些字词中,这些字词应该以高亢还是低沉、急促还是舒缓的语调来诵读才能体现诗(词)人的情感,如何诵读才能给人以美感。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其感情基调虽主要为愤激,但其中感情有悲―欢―乐―愤―狂―愁的变化;整首诗虽应放开声音诵读来体现其豪放之情,但在读“岑夫子,丹丘生”时,下语要轻,以体现其亲切之态,突出其祈求之意;在诵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时,“天”与“悲”虽同为重读,但“天”应下语高亢,以突出黄河源头之高,奔流气势之壮,体现出境界之阔大;而“悲”下语要低沉,以突出人生之短促,人世之无奈,突出慷慨生悲的韵味。通过一高亢一低沉的对比,把本来壮阔的突显得更壮阔,把短暂的突显得更短暂,在诗的开头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人巨大的感伤。

在诵读诗词时,还要把握作品整体的感情风格,读出作品的特殊的诗境和诗情来。

当然,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并不仅限笔者所谈的音读、意读、情读这么简单。在诵读一些意境优美的作品时,还要在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诗情画意来。如诵读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时,脑海里应该浮现出满池荷花的美景,下语要轻柔,表现出神往之情,以突出下片浓浓的思乡之情。如在诵读一些感情深沉的作品时,可以用一定的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语言难以表达出来的情感。

诗词的诵读是一门艺术,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自行体味,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步骤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我相信,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们一定会感受到诵读之快乐,诵读之美感,也一定会在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感悟古典诗词之美,流连于古典诗词这座美不胜收的大花园!

(作者单位:红河州个旧市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月迹》 7期 下一篇:从《逍遥游》的关键词看其逻辑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