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理解文本为基础的理解教学法

时间:2022-05-11 11:45:03

浅谈以理解文本为基础的理解教学法

摘 要:理解教学法的基础是理解文本,理解文本不但是理解教学法的前提,也是理解教学法的重点及难点。怎样更好地在大学中文专业中运用理解教学法是每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潜心研究和探讨的教育课题。下面将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与广大同仁共同探究理解教学法的基础是理解文本。

关键词:理解教学 基础 理解文本 《兰亭集序》为例 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62-01

1 理解教学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是理解“文本”

那么何谓“文本”呢?进入教学中的文本的抽象解释就是以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传递人类思想的信息表达系统。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言:“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座桥梁,读者才能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关系到教学活动自身的特殊性,我们理解的文本即是师生阅读并学习的教学文本即教学课文,而每一篇为广大师生精选的经典课文中都是由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组成的,它是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体现,它传递着人类的美好感情,各种人生、生活的感悟和事实、真理。理解教学法的核心问题就是理解“文本”。具体至教学中而言,文本的实质有两点:一是文本是由作者创作的,是作者表达自身主观意图的体现;二是文本又是由读者来理解的,它是读者(教学中的师生)理解的对象。那么作者、文本和读者就构成了文本理解中的基本因素。文本一方面通过文字符号给我们以感官上的感受;另一方面又通过这些文字符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即作者所传递的思想、精神意图。比如诗人创作的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作家创作的小说来反映所处社会时代的一个精神层面等等。我们理解文本既要以文本为中心,又要把作者、读者(师生)与文本协调一致地联系在一起,既要对“作者原意”加以理解,又要启发读者(师生)对作者原意进行再“加工”和再“创生”。也就是理解文本首先要先认识和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然后再细细品读文本,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作者的心声相融合、相契合,从而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意义,由文本及自己要树立的高尚情操、世界观和人生观。

2 下面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阐述理解教学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是理解文本

2.1 《兰亭集序》的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他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相当于郡太守),他为《兰亭集》写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通过叙事、写景、议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此篇流传至今,仍是一篇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好文章。这篇文章情真意笃、朴素自然,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2 作者倡导的风气

在两晋时玄学盛行,王羲之反对“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反对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风,倡导在人的有生之年应当多做些实事,即我们当今社会倡导的务实精神,不宜空谈玄理,整日不思进取,虚度人生。

2.3 文本所表达的作者感情及意图

此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文字流畅,叙事清晰,它表达了作者告诫人们人生短暂,要珍惜美好时光,鼓励人们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作者又深刻地悟出了人生变化迅疾,告诉人们“人事在变化,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是因为如此,要抓紧在有生之年,多做些实事。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以上是教师在教授《兰亭集序》一文前需要给学生作的一些介绍,这样学生在深入学习此文时会把作者的表达感情与自己的感受相融合、相契合,学生如重回历史身临作者时代的感受,会更深地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3 通过以上阐述进而总结出以理解文本为基础的理解教学法的特点如下

3.1 教师让学生熟悉文本的理解教学法

(1)紧抓文本要点:分别是文本的“特点、重点、难点、疑点”。如《兰亭集序》一文的特点即文章的文体是散文,在句法上是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文笔上具有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文章体现了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叙议结合的特点体现在文本中的第三段,原文如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此段描绘了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议论了尽管生活方式不同,但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是历代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道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虽事过境迁,但人们心中的感慨万端,但无论生命长短,都应抓紧在有生之年,多做些实事。(2)理顺文本思路。如《兰亭集序》的文本思路是:兰亭盛会集会的时间、地点、原因可乐之事(名士济济、境界清幽、饮酒赋诗、天朗气清)《信可乐也》会后感慨:人生短暂,死生无常岂不痛哉;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人可览。

3.2 教师让学生进入文本的理解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何顺利让学生进入文本呢?(1)激发兴趣入文本。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充满渴求知识中去理解文本,并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2)激发想象入文本。教师让学生进入文本前先大声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之中。(3)激感入文本。教师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再创生,以激发自己的情感进入文本。

3.3 发展文本的理解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主导者,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直接向学生发送信息,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学生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输出者,教师要使得学生更好地接收文本信息,应做到:(1)关注学生的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来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间的矛盾。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文本的理解中。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寻找文本与学生心灵的相通点和相契点,牵扯文本与学生情感的连接线。(2)拓宽文本的视界。提倡不要让学生盲目性地追寻作者意图,而要以文本的意义来理解文本,教师可开放课堂,开放文本,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和视界范围。

综上所述,以理解文本为基础的理解教学方法是广大高校教师在如何教授高素质人才过程中通过实践经验积累而得出的全新教学方法,是广大高校教师潜心研究的教育课题,这种教学方法必将推动高校教师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大踏步前进,不论前方遇到何种阻力和困难都将充满信心和决心地毫不退缩!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新教学方式的实践艺术[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改革探讨 下一篇:从水分的作画手法谈水彩画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