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师院校民族音乐教育

时间:2022-05-11 08:45:01

浅谈高师院校民族音乐教育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音乐我们可以去感受一种文化、了解一种文化,进言之,通过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去体验一种音乐、认识一种音乐。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必须帮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他们的文化方式是通过音乐表示的,此言便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文化的密切相关性。

音乐历来都被各民族视为本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产,“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更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是一种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我们有权利享受音乐文化给予的精神财富,但同时也有义务其同来保护和继承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音乐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下,近几十年来,在一些音乐工作者心中逐渐形成“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音乐教育价值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民族音乐在当今时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从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

一方面,普通学校的基础音乐教育。现今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关民族传统音乐的内容所占比重很少,在教学要求中它也只是作为浅层次了解的内容,这种教材内容的安排形式必然达不到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目的。加之教师自身音乐文化素质总体有待提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文化深层次的传承与发展。就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内容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教育者的普遍认识,也尚未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来完成,这些都是不利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

另一方面,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现今在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是欧洲的音乐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也均以西方音乐为主。这种教学指导思想影响了学生的正确学习取向,使其不能很好的处理西方音乐文化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据笔者所知,在当今音乐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西方歌剧才是高雅的艺术,于是在学习中他们便自然偏重于对意大利语、德语等语种的学习,而对体现我国母语特点的传统音乐则往往关注不够。这种学习现象阻碍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从音乐教育的整个社会环境来看

记得曾对钢琴和古筝两门乐器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让孩子学钢琴而不学古筝。当时对于家长的这种选择一直感到很费解,因为无论是从乐器学习技巧的难易程度还是购买乐器的价格高低、携带是否方便等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古筝都比钢琴具有明显的优势,按理说,古筝的学习者应多于钢琴,那究竟会是何种原因而导致出现以上那种情况呢,在询问多个家长原因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家长们普遍认为钢琴是西方乐器,高雅、尊贵、洋气,让孩子学习它,会让人觉得很有音乐修养,而像古筝这样的民族乐器,太小家子气、拿不上大场面、只能在家没事玩玩。当您听到这样的“心声”,不知是否也会有同样的疑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的过时了吗?我们是否还有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西方文化替代本国的传统文化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吗?我们是否应具有“抢救”民族遗产的意识々我们是否应当大声疾呼“民族精神之魂归来兮”的口号呢?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文化的依托,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更新,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就赋予了作为教育主渠道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艰巨使命,而高师作为培养学校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中更应承担着重任。

三、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

(一)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为了使民族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就首先应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入手。笔者通过对安徽省几所高师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的了解,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普遍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就我省音乐类师资情况而言,在高师音乐教育系中,“民音”课教师平均为1~2名,有的还兼任行政职务或其他音乐课程,有的院校由一名教师兼任民歌、说唱、戏曲三门课程。这些均导致任课教师负担过重,所担任职务的工作分量使得在教师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在教学上便只能持应付的态度,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让教师只能辗转于备课教学,因而很少能顾及到去开展科研、教研活动。面对教学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的这种情况,又从何去谈完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2、教材编写情况令人担忧据笔者了解,迄今为止尚还没有一套由全国统编的“高师民族音乐”正规教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规范性教材的缺乏,将教学置于无纲可循,无理可遵的局面,难以保障正常的教学进度与秩序。尽管部分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有教学责任心的老师为了维持教学的顺利进行,根据自身所了解掌握的知识编写出了一些“教材”,但是这种在没有国家教学纲要指导下编写出的教材,教学内容难免有些随意性,知识比较零散、不全面,教材内容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会啥便教啥,学生有啥便学啥。这种教学实施情况,既不符合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规律,也不符合音乐学科自身体系建设原则,更不利于学生进行系统的民族音乐学习,形成完善的音乐知识结构。

3、教学音响效果差、音像资源短缺,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民族音乐更不例外。但就目前高师民族音乐课的教学硬件设施实际情况来看,其教学设备、音响条件大多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目前课上所使用的民乐音响材料大多是从五六十年代老唱片上转录下来的,其中的杂音有时都埋没了音乐,试想这种不能带来听觉美感的音乐如何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民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呢?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音乐也日益商品化、市场化,音像市场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承载着正宗民族音乐的VCD、CD、磁带越来越罕见,就算有的标有“中国民歌”字样,但经现代包装,早已不是我们想欣赏的原汁原味的民歌了,因此现在若想寻找具有教学价值的民歌材料则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教学设备的落后和教学资料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学生不能欣赏到真正的民歌,自然也就不能深刻体会到我国民族音乐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了。

(二)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展望

针对以上所提到的在大多数高师院校都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更新观念。在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中树立起一种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和意识,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在高师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让所有师生都认识到: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并走向世界的根本和必由之路。这种观念上的更新,能更好的发挥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从而引导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向着继承和宏扬本国悠久民族文化的正确方向发展。

2、加强领导作用。学校领导要对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产生高度的重视,发挥好领路人作用,带领教师成立“民族音乐教研室”,定期开展“民族音乐研讨会”,共同学习民族音乐,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及时向师生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成立学校民乐队,使师生在实践中更加体会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巨大魅力。

3、鼓励开展教材编写工作。倡议有关民族音乐研究部门和音乐教育部门应认真总结民族传统音乐的规律性特点,由浅入深的编写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还可以鼓励当地教育部门或高师教师编写、出版适合本地、本校的教材,采用“国家、地方、学校”以及“教材、教师、学生”的双重三级管理新体制,这不仅对教师素质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出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发扬各个地方的本土文化,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4、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正规化。主张把优秀的传统音乐、乡土音乐引入课堂,使其与其他优秀的音乐作品一同成为哺育青少年成长的精神食粮。这就势必要求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上都应有所改革,如可以加设一些“优秀传统音乐作品欣赏”、“民族音乐学基础”、“民族器乐合奏”等课程,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更深入、更系统。

5、营造良好社会音乐环境。民族音乐教育问题是全社会的大事,笔者在此呼吁全社会的人都应树立起“保护民族文化,宏扬民族音乐”的意识,像电台、出版社及音像公司等单位均要充分发挥其传媒作用,多播放些、出版些优秀的民族音乐音像、文字资料,既为高师、中幼师、中小学教师提供参考资料,又为全社会营造一种学习民族音乐的良好社会环境。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事业,重视高师音乐教育的普及传承作用,从各方面完善提高高师院校的民族音乐教育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社会的症侯:怀旧与感伤 下一篇:湘昆艺术的营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