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动教学理论看师生互动

时间:2022-05-11 03:35:14

从互动教学理论看师生互动

互动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社会结构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社会互动的结果导致了各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教育社会学中的互动教学理论来源于社会互动论。互动教学理论认为:学校和课堂是由一个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符号系统,学校和课堂生活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差别互动过程。

一、互动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符号互动论

米德创立的符号互动论探讨了个体通过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社会互动而形成心灵和自我,并对社会化产生主动影响的双向过程。[1]个体是在与他人互动中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要理解他人的行为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而同时因为他人对自己是明镜,我们也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中认识自己,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和行动方向。

2.戏剧理论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使用戏剧和舞台的比喻来描述人的行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2]在社会生活中大部分的舞台表演,表演者都希望将最完美的形象呈现给观众,但是当无法预期的突发现象发生时,表演者必须在行动上加以应变。[3]他认为学校是教育的舞台,师生之间由于地位和权力的差异以“不对称规则”模式进行师生互动。

3.符码理论

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的基本命题是:“社会结构决定沟通原则,也塑造了意识形式。”[4]他以符码为核心,以分类和架构为经纬构建了其理论框架。在他看来,符码本身也是一种意义、体现方式和原则,它将学校所进行的权力支配具体化,涉及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的问题,并成为安置位置的机制。伯恩斯坦关怀社会正义与公平性,希望在教育改革中通过教育符码真正赋予学生诠释社会世界的能力和达到社会平等的目的。

4.结构行动论

吉登斯的结构行动理论是旨在揭示社会结构与人的能动作用间的互动的一般理论,他试图用结构的二重性去说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简而言之,结构二重性就是指人们在结构的制约中再生产了制约他们的结构,结构兼具使动性和制约性。[5]基于此,他认为教育理论必须重视双重诠释的工作,教育理论从教育现场中来,也应回到教育现场中去。

二、案例重现

(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

案例一:

地点:某大学201室

时间:2011年10月12日

学生人数:240人

学生情况:大学(二本)三年级

教学科目:教育学——教育目的之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

T:上面给大家介绍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大家认为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更“好”一点呢?

S:(窃窃私语,一脸茫然地看着教师)

T:给大家两分钟的考虑时间,想想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小型的辩论赛,可以自由发言,分别由支持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三名同学来辩论一下,是个人本位论高于社会本位论呢还是相反呢?

……(等待时间)

T:哪位同学先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S1:(第一排中间)我认为应该是个人本位论更实在一些吧!刚开始上教育学的时候老师曾讲过一个观点,教育可以使人更好地发展,个人本位论也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发展,只有个人发展好了社会才能发展啊。

S2:(第二排左边)可是脱离了社会,个人只是一个孤立的人,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前排有学生点头)

S3:(第四排左边)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应当使人个性化,强调个体的个性化,认为教育应着力于增进个体的价值也没错啊……

(接下来1分钟内没有人发言,同学们由刚开始偶尔抬头看看老师,又变成了低头做自己的事)

T:既然大家没什么要说的,我来说说自己的观点。其实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仔细想一想并无好坏之分,甚至两者之间很难有明确的划分。而两者之间也并非像表面那样对立,两者的划分只是从一个侧面对教育目的理论的一种抽象概括,从实质上我认为两者可以说是统一的……

案例二:

地点:某大学406室

时间:2011年10月13日

学生人数:40人

学生情况:大学(三本)三年级

教学科目:教育学——教育目的之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

T:上面给大家介绍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这也是教育目的论中比较重要的观点,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些看法呢?(老师边说边走到学生中间)

S1:(以往上课主动发言的一位同学)我认为个人本位论是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这与老师一开始给我们讲的教育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教育有这种目的也没有问题啊。

T:(没有说话,微笑地点点头)

S2:我不这么认为,个人本位论强调了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然而个体如果脱离了社会也是不现实的,人也要受社会制约的。

S3:我同意某某同学的观点,就如我们一开始所接受的教育都是集体主义教育,脱离了社会个人无从谈及个人,个人也是需要社会化的,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S4:(很迅速地站起来)个人是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啊!

S5:我觉得是不是我们太过于强调一个方面了呢,教育在一方面肯定是为了促进个人自我发展的,这是肯定的,那为什么就不能促进社会发展了呢?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两个观点中的其一,有点过于片面了吧。

S6:(该同学在同学中较有威信)老师我觉得某某同学的考虑是合理的。老师你是不是故意出了这个题目啊?(笑)

T:(笑)其实这两个观点的争论早就有了,大家说的也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要不然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S:(大部分同学点头)

T:确实如大家所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没有一个孰重孰轻的问题,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对谁错或谁更合理的问题。必须把二者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查才能得出相对而言的结论。正因为如此,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就有一个孰重孰轻的问题,就有一个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的问题,就有一个以谁为基点达成二者统一的问题。因此,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

上一篇:潜心自我教育 实现专业成长 下一篇:享受英语,快乐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