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完善监测机制促进监测质量

时间:2022-05-10 09:45:42

浅谈完善监测机制促进监测质量

摘 要:环境监测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随着工业化步伐中 “人类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等理念的兴起,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完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以有效成为了环境监测中的首要问题。本文在分析环境监测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上,分析了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监测机制促进监测质量的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质量;对策

一、环境监测的内涵和意义

1、环境监测的含义

政府行为就是政府机关及其直属行政事业和科技事业单位依法实施管理,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环境监测具备了政府机关及其直属行政事业和科技事业单位(具有执法职能)的主体要素、行使职权的行为的职能要素和依法实施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的法律要素。同时还包括这些内涵:其一,环境监测是法律上具有强制性要求的活动,环境监测站对污染源的年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源限期治理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等都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这是环保法赋予环境监测比较普遍的。其二,环境监测行为是具有公正性的活动。执法就必须公正,要以法律为依据,以“科学监测”为基础,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绝不能因行政干预、长官意志、主观愿望和亲情关系而影响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其三,环境监测是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活动。环境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自然赋有社会服务性,更何况环境监测还有为改善环境质量服务的职能。

2、环境监测的意义

我国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技术监督和支持。若没有环境监测,就无法管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环境监测是掌握污染动向和预防污染危害的重要环节,是环保工作的“尖兵”,对加强环境管理、制订环保政策和法规、促进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监测数据滞后和代表性不强问题。目前,定期环境监测从人工采样,到实验室数据分析,最后到形成检测报告一般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监测数据的时效性比较差。若一旦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污染防控措施,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并且增加后续环境治理的成本。另外,由于行业特点,目前进行的定期环境监测一般是每年进行四次,每次一到两天,因此定期环境监测所取得的监测数据是否能代表对环境监测实时状况是有待讨论的。

目前按行政区域划分监测区域产生的问题。按行政区域监测致使监测机构随着行政区划而进行设置,每一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都有自己的环境监测机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工作具有一致性,常规性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也有统一的规定,这就造成的重复建设,不利于监测中的管理,可能造成脱节现象。

三、完善监测机制促进监测质量的对策

1、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

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每个工作环节,每年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 仪器设备检定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的对于工作量来说,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的流程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要对监测任务,受控的岗位及受控的工作环节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控措施,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

2、提高质量意识,端正管理思维

我国环境监测经过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质量管理经验,各单位在质量体系文件指导下,全面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转化成为每个监测环节的自觉行动,使质量管理的规范和要求在各个工作领域得到贯彻落实。管理者应当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建立健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反对形式主义,在从事质量检查和评审工作时不能走过场,同时运用好常规的管理措施,如现场空白、密码平行、加标回收、不定期监督检查等;质量管理员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应给予一定的权力,配备相应的资源,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质量管理效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人员、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员和任务发主冲突时,质量管理措施仍然要执行到位,不能由此形成管理时紧时松的坏习惯。

3、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

因为环境监测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应该始终掌握能力建设的主导权。没有政府的重视,无法解决能力建设资金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从组织机构、应急专业队伍建设、装备配置、技术标准、科技进步、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综合指挥协调系统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尽快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政府行为属性也意味着要加强强制干预和管理,从公权力上的根本上构建实时的环境监测机制。

四、小结

我国的环境监测在过去的三十年来为环境质量的保证和改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还是亟需完善的,只有从完善机制做起,才能不断地开拓创新,提高监测水准。本文在分析环境监测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上,分析了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监测机制促进监测质量的对策。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对策的时效可行性,为我国的环境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桢.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探究——以江苏省环境监测为例. 管理观察, 2012,(28):201-202.

[2] 袁力.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0,22(5):5-7.

[3] 董雪梅.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9).

[4] 陈计留. 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13):128.

[5] 彭晖, 岳健.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标准及信息化建设初探. 科技风, 2011,(23):93-93.

上一篇: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处理 下一篇: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船闸服务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