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

时间:2022-05-10 06:52:41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

【摘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加之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唯有将其指导核心转移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才能适应这种改变,从而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创新创业能力 指导模式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就业指导模式的意义

在当今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时代,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创新型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部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提出强化“双创”精神,激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要求把创业作为2014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重点是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但是,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材料显示,在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待业的人数也在同步增加,以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例,其初次就业率为77.4%,意味着有将近160万毕业生未在毕业离校时找到工作,就业形势不可谓不严峻。

就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高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组织校园招聘会等,指导模式比较陈旧和雷同,没有将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到就业指导的核心地位。结果导致就业指导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要给大学生提供与实际联系更紧密和更具实用价值的就业指导,就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更要寻求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深层剖析,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就业指导模式的核心内容,这样才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及人的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为了能深入了解和真实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笔者选取了武汉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经过筛选,有效问卷一共476份,有效率为95.2%。在有效样本中,男生为259人,所占比例为54.4%,女生为217人,所占比例为45.6%;在年级构成方面,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3.7%、26.3%、24.4%和25.6%。

1.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程度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总体来看,大学生群体对于创新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参与到有关的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四个年级的学生中,选择感兴趣和非常感感兴趣的比例总和分别为71.3%、73.8%、57.7%和41.2%,参与意愿在二年级以后逐步下降,这也与大学生的大学发展周期有关。大二的学生是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体,在经过大一的探索后,逐步认定和认可了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参与相关活动的意愿较之大一会更加强烈。而对于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估,只有不到37.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或者满意,更多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某种程度上而言,大学生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满意也导致了其创新创业的高意愿。

2.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就动机分析

31.3%的大学生觉得创新创业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20.2%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相关的经历,以期对未来发展有帮助,18.5%的学生选择为了赚钱,16.4%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潜能,剩下的13.6%的学生则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3.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分析

在476份有效样本中,113名大一学生中只有不到15%的学生有参与过创新创业类的活动,说明一年级学生虽然想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很高,但实际参与的人数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而这个比例在125名大二学生中上升为33.6%,在116名大三学生中为43.1%,在122大四学生中则攀升到了47.5%,可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随着年级的成长而快速上升。至于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类型,最主要的活动为选修创新创业类的公选课程以及聆听过有关创新创业内容的讲座,其次为有过一些校外的兼职经历,再次为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者类似的活动,最后只有不到3.1%的学生参与过创业大赛或类似的比赛。由此分析,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真正参与实践的人数还是相对不足。

4.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撑途径分析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95.3%的人认为高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而对于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近7成的学生首选参与创新创业类的实践活动。问及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首选哪个主体给予支持时,66.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23.2%的学生选择了政府部门,剩下的10%的学生选择了家人和朋友。对于目前高校中实施创新创业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78.6%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太少,47.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37.7%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31.4%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还有23.8%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资金投入不足。可见,大学生还是希望通过学校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对此充满期待。

从这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偏弱,参与过相关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比例偏低,但想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意愿比较高,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来提升和挑战自我,他们认为学校有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的开展。

三、就业指导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三个考量维度

1.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精神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品质的集合,具有新颖性、开拓性、持久性、执着性、主动性、自主性的特点。特别是自主性,这是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最为缺乏的品质,它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既能勇于进取,迎接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各种挑战,又能拥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独立地解决问题,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地去应对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2.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思想基础,是推动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根本原因,它指人对创新创业活动自觉的反映,也就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起到促进和动力作用的个人心理倾向。这种意识究其根本,其实是一种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以及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这样的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训练,就会逐渐形成创新创业意识。

3.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创新创业精神的体现,是创新创业活动实现的有力保障。它是指在为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综合使用的各种策略和手段,是与创新创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依靠教育和实践来获得。结合本次调查的结果,并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和社会机构相关调查所反映的结果,笔者认为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三个部分:一为认知能力,包括认知环境、认知自我、洞察市场机会的能力;二为职业能力,包括组织策划、分析和解决问题、决策、团队合作、经营管理、应对变革能力;三为社会能力,包括有效沟通、人际交往、心理承受能力。

四、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

1.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中的课程体系多由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类的课程构成,而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则是立体化的,在这个体系中,除了原有的课程,还需开设创新指导、创业指导等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最好是将这些课程开设为必修课程形式。在此基础上,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并将第一课堂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类讲座等结合起来,以形成这样一个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养成。采取多种形式,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更是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其中,在学习和实践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多看、多听、多问、多思,不断调查和实验,不断总结,方能在实践中出真知。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恰恰注重实践性,这意味着必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两个部分。校内平台的搭建要将重点放在丰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上,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和专业竞赛。同时,扶植和培育一批创新创业类的社团组织,如创业俱乐部、创新发明协会等,通过协会的号召来吸引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校外平台的搭建主要是通过创业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企业见习等形式来完成,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通过这些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以及社会相关机构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以此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从而确保了大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培养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不论是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还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专业指导教师这支队伍。因此,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中,更需要组建这样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基本由专业教师、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一线辅导员组成,这些教师的理论功底较好,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指导中容易犯“纸上谈兵”的错误。因此,一方面,高校应扩宽指导教师队伍的来源,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一定讲授能力的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等担任就业创业导师,特别是符合上述条件的校友尤其适合担任这样的角色。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尝试提供一些机会,鼓励和选派一些指导教师到企业去实习,从而丰富他们的实践经历。

总而言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就业指导发展的趋势,这种模式的实现需要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培养专业化的指导教师。唯有此,才能体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才能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育人助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沈超.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考――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 [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3]余江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工作 [J].职业教育,2012,(3).

(上接第40页)

上一篇:关于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的思考 下一篇:探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