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与评优之“忧”

时间:2022-05-10 06:09:41

【摘 要】随着近年来广播电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一些地区台的创优和评优工作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现象令人忧虑,而其产生的结果越来越远离了创优和评优的初衷。只有与时俱进,彻底改变几十年一贯不变的创优、评优标准以及方式、方法,借鉴其他行业和学科经验,融入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才能使创优、评优真正起到促进创新、促进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创优 评优

一、创优和评优远离了初衷

每到年底和下一年四月之间的一段时间,都是广播电视系统创优、评优的“白热化”时期。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每次创优和评优都是各台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通过对创优节目的策划运作以及审视,通过对获奖节目的研讨,使各台都受益匪浅。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内容、形式、质量等都非常突出的创优节目,各台也因此涌现出了一批创优骨干,形成了示范作用,带动了一批批新的采编播人员的成长,也带动了节目整体质量提高。而创优成绩突出者,在职称的评定以及各种荣誉等方面也得到了肯定。毋庸置疑,创优和评优工作大大促进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促进了节目质量的提升,促进了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但是,随着近年来广播电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一些地区台的创优和评优工作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现象令人忧虑,而产生的结果也越来越远离了创优和评优的初衷。主要表现为:

1、临时突击造假

近年来,各台节目的设置原则在发生变化。一些更利于创收的节目在整个节目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并不是说,这些“伴随性”、“接地气”、“类型化”的创收类节目就不能创优,但实际情况是大量的创收节目平时缺乏或者较难设置创优选题。如一些介绍车的节目,大多是赞助商的各种信息、评价车的优劣、回答受众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等。可以说这些节目不仅非常专业,而且服务功能一流,很受赞助商和有车一族欢迎,但这类节目很难获得评委们的认可。

创优已经非常态化的台,为了获奖,有的甚至在评奖截止日期之前几天才“临时抱佛脚”,采用突击“创优”——造假的方式应对“评优”。例如,一些“创优节目”就从没有在节目时间表上出现过,也没播出过,只是根据临时选定的创优内容起一个节目名称,然后申报;一些送评的专题、对象类节目甚至是新闻节目当中的采访录音选择“演员”临时录制;一些长篇评书、广播小说等只录制一两集作为评奖之用,有些获得部级奖项的节目最终也就是录出了那几讲参评的节目等。虽然这种“造假”送评节目所选择的角度、题材、创新特色以及质量仍不失为“精品”,仍可以“当之无愧”的获得大奖,但此种“创优”过程本身已经背离了创优与评优的初衷。

除了创优、评优之外,许多有节目听评和审片制度的台,其听评和审看的一些节目,平时也同样存在“造假”现象。例如,事先为了应付听评而专门制作,将几档节目通过剪辑合为一档“好听、好看”的节目,这样的听评、审片实际上也只是流于形式。

2、利益的驱使

市场化后的广播电视,考核指标主要是两大项:创优和创收。在资金紧张情况下(许多台是没有财政拨款的),在当前各媒体竞争“白热化”的状态下,重视创收并没有错。虽说创优和创收并不矛盾,而且一些创优节目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许多台、特别是实行领导聘任制只有一两年的台,还是有利于创收的节目就上,不利于创收的节目就下。当创优和创收发生冲突必需选择其一时,往往是选择创收,这在医药讲座类、商品售卖类等节目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有些电台的节目,每个小时一大半都在卖药,医药类创收占到整个台创收一半以上,但年终完成了创收指标,个人和领导都会受到表彰。有些台由于医药类节目太多,甚至被戏称为“卖药台”,而有些台则干脆就改为“健康频道”。当然,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恰恰是这类节目更应该靠创优推动出新,通过出新促进发展。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类节目很难创优和出新,因为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追求的终极目标。

此外,由于一些台有创收和创优的具体指标,如在聘任期期间必须完成几个省级奖项等。完成的奖项不同,其年终奖金就会有差异;一些台的人员需要获奖节目来评职称等。所以,一些采用各台领导组成的评委会评奖时,有些台的评委往往在评奖期间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台上台下各展解数,“瓜分”最高奖项,最终依然是利益压倒学术和公正。

3、学术特质弱化

创优和评优是一项以学术探讨研究和示范为特质的系统工程。然而,近年来从各台的创优节目初选,到更高一级的最终评委会定评,学术特质明显弱化。

其一是选择评委的随意性。过去各评委会成员都具有相应资格,由具有资格的评委组成评委库,在组建应届评委会时按一定程序抽取组成,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评委会的权威性、公正性、学术性和广泛性。但是,现在一些地区的评委会的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组成非常随意。例如,有些地区,基本上是在评委会召开前组织一些“靠近”的评委或直接通知各台派出评委,这些评委基本是各台的分管或行政领导。在一些台,一些分管领导具有多年广播电视宣传经验,具有相应专业职称,也符合评委资格,由他们担任评委当之无愧;可有些台分管领导可能来自其它非新闻专业单位,他们都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但是非专业领导作为学术评委会的评委,甚至是由没有专业经历的工会主席、书记等担任评委,其学术性应受到质疑,其所评选出的“优秀”节目也就无公正性可言。

其二是评优标准和方式不完善。创优和评优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大奖的产生虽然有时是一致意见,且名至实归,但是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许多评委会完全是依靠评委的经验和感觉来进行鉴别,“一评定终身”。即便是有些评委会有一些原则化的标准,但是节目发展了几十年,这些方法和标准是否适用?由于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和方法,就出现了真正的优秀节目评不上奖,评上奖的节目没有价值的情况。如有些台的节目在一些地区非常受欢迎,收视、收听率非常高,创收收益率也非常高,可这些节目却评不上奖。按理讲评出的优秀精品节目具有推广价值,可有些获奖节目,并不为大家认可,更谈不上广告的负载率。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脱节”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出在评优的标准和方法上!

其三是创优的后续研讨缺失。过去,一些地区的广播电视学会每当一年的创优节目评定结果确定后,往往会通过一些方式将优秀节目介绍给各台,并在一些学术会议上、在一些学术刊物上予以点评,以起到推广提高的作用,现在这一方式依然在有些地区沿用。但在有些地区,创优和评优已经成为形式,成为走过场。各台只知道自己的哪些节目获了奖,却不知道为什么获奖,更不知道其他台获奖的节目是什么,也就谈不上借鉴和提高。

二、与时俱进,制定创优、评优新标准及方式方法

要解决创优、评优之忧,就要与时俱进,改变几十年一贯不变的创优、评优标准及方式方法,借鉴其他行业和学科的先进科学的评定标准及方法,融入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使创优、评优真正起到促进创新、促进发展的作用。

1、要建立准入机制和审查监督机制

要使评出的节目真正达到创新、创优标准,建立和完善评奖的准入机制以及审查、监督机制非常必要。

评奖节目在送达评委手中之前,相关部门对本届评委的资格、编辑记者资格、播音员主持人资格、参评的节目资格等要进行详细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节目进行先期筛选。

审查完成后,要按公示制度要求对参评前和评奖结果通过文件、相关网站等进行公示接受监督。一旦接到投诉,要按程序对被投诉人员及节目进行核实,确定造假的,要按规定做出相应的处罚。不仅要通报取消获奖资格,还应对造假者或送评部门采取取消下一年度或数年的评奖资格等处罚措施。

2、建立科学的评委产生程序

要严格评委的产生程序。除了对评委的资格进行审查以保证评委专业性、广泛性不受质疑外,对每届评委的组成和抽取程序也要形成制度。不是根据一些人的“随意选择”产生评委,而是依靠制度产生评委。

3、建立完善的评优标准、方法和细则

机制和程序完善后,还要有完善的评优标准、方法和细则。一方面,使评委有据可依,另一方面,也是对评委的一种“约束”。

首先,要将一组评委“一评定奖”改为多组评委评出的量化结果相加定奖。将评委分为不同组别,例如一组可负责导向等打分;一组负责创新新颖度等打分;一组负责专业水准打分等等;也可按节目的社会角度、经济角度、行业角度、文化角度等分成不同组别打分等。每一组评委都对评奖起重要作用,但又都无法通过本组一次打分确定和知晓最终得分。

其次,要量化标准。评委的资历、学识对评奖是非常重要的,但评奖结果最终要通过“量化”来体现,变评委凭经验评奖为与“量化”相结合评奖。如将获奖节目的舆论导向性、获奖节目的创新以及特色、获奖节目的选材、获奖节目的艺术特色、获奖节目的感染力、获奖节目的播音主持水准、获奖节目的制作技术高低、获奖节目的经济效益、获奖节目的推广价值等量化为不同的标准分值,通过对最后分值的汇总得出获奖节目奖项的高低。

此外,还要考虑将常态节目创优与年度节目评优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制度;将节目创优、评优与市场收益相结合,变短期评优为长期效应。真正让那些受欢迎的,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节目获奖。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上一篇:微博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 下一篇:从新闻事件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看“走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