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至上 快乐就好

时间:2022-05-10 04:26:28

一双拖鞋,一条短裤,一件T恤,眼前的他就是这样普通的衣着。提笔已经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他更合适,唯一想到的就是简单。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人曾因为在房地产领域发出的“谨防房地产业要挟整个中国经济”的声音而声名鹊起,也曾因辞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一职而引来热议,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

读书买书藏书,要的只是简单学习

走进易宪容的书房,我被眼前三个立在墙边的书橱吸引了,书橱放满了经济学的书籍,从最早的三联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著作到最新的经济作品都被囊括其中。随手拿出一本,上面还有易宪容用纸条做的书签,书也已经泛黄。易宪容看出了我的惊讶。“这只是我藏书的一部分,上面的阁楼里全部是书。”沿着楼梯,我随他来到了这个藏书的阁楼,这里的书就不止经济学领域的了,美学、建筑、教育等等都包含其中,有多少个书柜已经记不清,书橱里的书用汗牛充栋虽有些夸张,但说它是个小型图书馆绝对当之无愧。“要是问我平时除了读书之外还有什么爱好,那就是买书。我到外地游玩、出差都会淘回很多的书,这些书不分哪个学科和领域,只要是好的,我都喜欢。很多的书在我搬家的时候都遗失了,特别是从香港搬到内地的时候,很多珍贵的书都被别人牵走了。呵呵!”

上世纪80年代,易宪容因为在商务部门工作的原因,开始接触这门让他在之后的岁月为之付出很多的学科。“如果不是研究的时间久,就不会熟悉经济理论,很多的经济现象也就不能解释清楚。从美国经济学泰斗萨贝尔森的书开始,只要是与经济学有关的书籍我都买了,也都认真地看了。正是有了这样的学习功底,为我师从张五常教授奠定了基础。”

1998年,对易宪容来说,是他这一生都无法忘记的年份,这一年他来到香港大学,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这一待就是三年,也使他成为华人学生里面,跟随张五常教授最久的学生。

张五常教授散文式的经济学知识的讲解,让很多人明白了原来经济学也可以有这样的讲解方式。来到香港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张五常教授就告诉易宪容,“在这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会约束和限制你。”易宪容说:“我不敢说把张五常教授所有的东西都学会了,但是他普及经济学知识的基本模式我已经很清楚。”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许多人口中“敢言”的易宪容。

回想自己的恩师,易宪容说道:“张五常教授是无可非议的学者,我不敢说在经济学知识普及方面是后无来者,但绝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他开创的散文式的经济学知识讲解方式以及论文写作,让很多人受益。现在,社会对他有些不好的评价,但那是怎样的事实?”

在香港生活的几年里,虽然每天三点一线(办公室、图书馆与住处)的生活似乎让人感觉只是处在一个十分狭小的空间里,头顶一片小小的蓝天,远眺维多利亚港一线繁忙之景象――但是在现代先进的通讯网络和高度自由化的媒体的惠及下,易宪容每天都能分享到世界生活的脉动与变化,国内的、国际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生活的,等等,无奇不有、无所不在。正因为生活在世界信息交流汇集的大都会香港,正因为扑面而来的信息时时在撞击着易宪容,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话语也会随之骚动。

面对“敢言”的评价,易宪容反问道:“敢言是一个学者的优点吗?当然不是,那是作为一名学者该做的事情,对原本很正常的事情反而要给予高评价,我不禁要问一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无名无利无功 简单工作

在易宪容的一些抒情小评论中,无一例外都会提及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能做的就是做自己应该和可以做的事情。

2007年,易宪容辞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一职。也许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当问及是否曾感到可惜?他这样说道:“可惜吗?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这些本来就是身外之物,没有了反而让自己更轻松更自由了。我要是承担了什么职务,凭借的一定是真实能力。从来也没有想过要申辩什么,我只是觉得很多的事情我经历过就好了,有时候是要跳出世俗的视线来看待这些的。”

面对“漂一代的经济学人”的称号,易宪容在《我漂在何处?》一文中有着这样的解释:“漂一代的经济学人”的含义就是我之所以从事现在的事情,不是为了向社会张扬,需要社会之认可,而扬名天下,也不是为了追逐利益而奋斗不已,更不是为了何种功用而为,而是因为我喜欢去做这种事,我是顺性而为、尽性而作,因此我远离职位、官位、世俗等,也不愿在激烈的名利追逐中、不愿在繁复的人际交往中去周旋,而仅是在平淡中享受生活的乐趣、陶冶个人的性情、培养自己的睿智。除此之外,其他东西会有多少重要呢?“漂一代的经济学人”就如无根的浮萍,漂在平谈中、漂在性情中、漂在“无名、无利、无功”顺性而为中!而这种“无”就是“漂一代经济学人”之根。

“我现在工作的环境很自由,做好自己职责之内的事情后,其他事情我很少干涉,也不会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他开玩笑似的说他现在连单位给他发多少工资都不知道。

很多人也许会疑问是不是因为他已经满足了很多的物质条件,所以才会有现在的洒脱与不在乎。“不是这个概念,如果把物质作为一个追求的标准,欲望是没有满足时候的,也就不会有我所追求的心灵上的自由。”易宪容说。

笔者觉得成功的人总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易宪容的这个不同就是容易入神。只不过这样的入神让他的额头吃了苦头。记得一次会议中,主持人告诉他要准备接下来的发言,他当时正在想着问题,结果就撞到了面前的玻璃门,额头当即起了个包。还有一次去嘉兴开会,正想得入神,没有发现桥上的电线杆子,结果额头又起了个包。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痴人,痴痴地想着他关心的问题,而且一定要想明白,否则就是食无味、寝难安。

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他的主要工作是思考和总结。思考近几年中国和世界发生的几件经济大事,最重要的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什么这么好的法律体系,这么好的现代工具,还会出现这么大的事。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的。总结经验教训,尽量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有反思就不会进步,但是现在做这方面事情的人太少了。”

在众多的采访中,很少能看到像易宪容这样轻松和悠闲的。易宪容说:“我的生活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有时比太阳醒得早点,就起来看看书,看书是我最忙的事情!”

自由与尊严成就简单生活梦

儿子:爸,我高考要填志愿了,您看我选什么专业啊?

父亲:你自己选吧!

儿子:那我选计算机怎么样?

父亲:可以啊!

儿子:那还是选建筑学吧。

父亲:这个你完全可以做主。

这是发生在易宪容和他儿子之间的对话。对于家庭教育,易宪容也选择了自由的方式。他从来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事情。对于现在家长总是让孩子学习很多的专业,课余时间还要补课的现象,易宪容说:“我希望我的孩子像我一样可以轻松简单地生活。” 对于即将出国读书的孩子,易宪容只有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其要在国外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拿到学位之后,再考虑其他的事情。

他始终坚持,只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严,在他们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一点,就足够孩子成才了。他说:“现在社会出了很多重大的问题,跟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所以就家庭教育来讲,我会尽量淡化他对利的追逐的概念,也教育他在学校要会谦让、尊重他人、要有爱心。”

“天不管地不管风不管水不管,没有人管我爸爸。”这是儿子对易宪容现在生活状态的描述。“对于人生,你把它看得简单一点,也就会很简单。因为一个人的幸福永远在自己心中,这是别人无法感知和取代的。我每天都很高兴,都很幸福,因为我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左右。在人生的旅途上,应该是没有好与坏、成功与失败之分,关键在于每个人是否能够适性而为。如果你以自己的约束条件能够适得其所,就能够从中获得很多的快乐、从中找到一份乐趣,除此之外,你还要渴望什么呢?”易宪容说。

与易宪容的交流显得自己世俗了很多,他总是在用“好玩”来描述他所经历的一切。采访前准备的提纲也几乎没有用上,谈话的内容行云流水,海阔天空,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坐在我面前的俨然一位长者,总是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无名、无利、无功的追求让他可以跳出世俗的框架,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领悟别人领悟不到的理念!人生就是一趟旅途,他永远是漂泊在旅途的路上!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1958年10月出生于江西上高。

1982年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分别在1986年、1989年获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1989-1994年在湖南师范大学工作。

1994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学习,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8-2000年到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做合作研究。

1999年7月曾到台湾清华大学做访问研究。

从1998年起为国际新制度经济学学会会员。

著有《现代合约经济学导论》、《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科斯经济思想研究》、《金融市场与制度选择》、《现代经济学入门》(合著)、《金融市场的合约分析》、《经济学与经济的迷思》、《金融市场的震荡与发展》、《经济繁荣与权力运作》、《香港强积金制度研究》、《国有银行改革,泥淖中的大象》、《股市牛虻》、《现代金融理论前沿》、《繁荣下的理性》、《非理性下的繁荣》、《房地产与金融市场》、《房价博弈》,译作有《佃农理论》、《经济解释》、《公司治理》等;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刊物近3000多篇,并为香港《信报》、《香港经济日报》、《香港明报》、《香港大公报》、《商报》、《联合早报》,国内《中国经济时报》、《中国证券报》、《21世纪报道》、《南方周末》等报刊专栏作家;策划主持大型经济学丛书多套。

上一篇: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 下一篇:新加坡的美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