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艺术驰骋

时间:2022-05-28 12:09:22

马背上的艺术驰骋

如果给你一块不成形的木头,你会看到它也有着一匹马的灵魂吗?你能否想象方寸间,马奔驰于旷野上的恣意不羁?它不是掌中泥巴可以随意拿捏,也不能停留在几尺画布上的墨色想象,抑或牡怀激烈的咏叹,而是脱胎于一双妙手千雕万琢后的黄杨木雕。

2010年10月20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主办、浙江民间美术家协会和浙江嘉翰艺术品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巡览――浙江工艺美术展览”上,它作为黄杨木雕的代表作之一展出。

2009年5月到6月间,黄杨木雕《马背杂技》诞生于中国黄杨木雕世家第五代传人叶萌春之手,这已经是叶萌春第几十件以马为主题的作品。

经过两个月的雕刻敲打,这件匠心之作,凝聚了叶萌春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抒发,以最好的姿态,接受着观众的阅览,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但是,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件精品,它同样经历了创作者火一样的激情,和点石成金的历炼。

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叶萌春早年师从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开始了黄杨木雕的学习和创作。在日复一日的临摹创作中,叶萌春为前辈们精彩的人物和动物作品所痴迷,也逐渐孕育着自己的思考和追求,尤其对动物的创作产生出浓厚的喜爱,特别是对马更是情有独钟。对马的情感起始于叶萌春的童年,无论是赤兔马风驰电掣的传说、昭陵六骏神勇忠义的壮举,还是驰骋在千里草原上那万马奔腾的壮丽都震撼着他的心灵。

马在叶萌春的心中是完全人格化的精灵,他敬重马的忠诚、无畏和那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特别是那千姿百态的雄浑之躯,表现出一种淳朴善良的柔美情感和无畏无惧的刚烈性情,而其美丽的体态和线条,也非常吻合案几及室内艺术陈设品的特定要求。

为此,三十多年来,在进行人物雕刻的同时,叶萌春先后创作了数十件以马为题材的作品,以至被业内同行称为“马萌春”。

浙江温州是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黄杨木雕因所用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自清末民初形成了以案头艺术陈设品为主的表现形式,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元代出现独立的圆雕“铁拐李”以后,黄杨木雕的演变千姿百态,各见千秋。清代至民国初年,由于史籍记载甚微,前人的作品难窥全貌,但从少量的传世之作中仍可见一斑。就内容上来说,逐步从神像扩展到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动物花卉,表现出一种宁静甜美的自然之态;就表现技法而言,逐渐由粗人微,精雕细琢成为共同的艺术追求。其后,相继出现了以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为主体的作品,表现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和普通百姓的闲情喜乐,格调高雅。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在深入生活、反映生活的文艺方针指导下,黄杨木雕的创作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总体上是充满着质朴的现实主义和浪漫色彩,不少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可以说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强调意境、追求内涵、适度夸张等创作意识,深入地诠释了提高黄杨木雕艺术性的种种内在要素。

理出了这条历史脉络,叶萌春发现,艺术创作要围绕着一个“新”字找灵感。创新,不仅是推动社会前进一个永恒主题,也是维系包括手工艺在内的一切艺术品繁衍生息的生命源泉。

立意很重要,但意从何而来,叶萌春认为来源于生活,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所给予的遐想与激情。但是从哪个角度来撷取,也就是如何找到切入点与内容的结合处,作品的外在造型与内在情感的联结处,却很不容易,也是决定创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这个长期形成的艺术观念推动下,叶萌春对作品的创作形式经再三思考,最终选择了以马为主,人马相结合,马寓意而人言情。形式确定后,在如何使作品的内涵深厚、形态生动和线条流畅这三个关系到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衡量标准上,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推敲。

他无数遍地搜索着脑海中每个角落人与马的身影,不想步人后尘,以古论今,反观同仁作品,也想跳出窠臼。这个思考延续了数月之久,直到有一天,杂技团的精彩表演电视画面跃入眼帘,让他浮想联翩,茅塞顿开。那惊险绝技展现的无畏进取,缤纷场景显现的刚柔之美,与他向往的那种情感与热情不谋而合,也是作品欲要表现的核心意境――国泰民安向太平。于是,作品的雏形在他的思维中渐渐地清晰起来,即将飘逸的杂技演员和奔腾的骏马结合在一起,以雍容华贵的态势直抒胸臆。

主题确定之后,在作品形态塑造的“大”与“小”上,他反复进行思考。叶萌春很快放弃了多人群马的设想,决意采用单人匹马,并开始了泥稿的制作。按照创作思路,经过数次捏塑,一个整体上极富动感形态的作品泥稿形成了。马的造型吸纳了汉代青铜雕塑――马踏飞燕中的美学理念,马头微翘,两前蹄向下着地,马身和后两蹄向上舒展,作奔腾中的道劲逾越之态;人物的造型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为参考,杂技演员身着华丽服饰,以飘逸的靓姿跪立于马背之上,飞舞的裙带与鼓乐齐舞,甜润的风采和碧霄同辉,表达出万民同乐的喜庆之情。

木坯完成后,面对那即将诞生的心中梦想,叶萌春进入长久的沉思,父亲的谆谆教诲在脑海中浮现:

“作品千变万化,然一定要表现其神;雕琢各有所长,然一定要做到准、细、精。”以至一时间不敢贸然出刀。

仔细揣摩了这“准细精”三字后,他即刻奏刀行凿,精心雕琢,一丝不苟,将几十载凝结而成的镂雕、浮雕、线刻等技术尽施其间,夜以继日,劳作不已,作品几近一气呵成。在马的雕琢中,躯体集中了中外良驹骏马之所长,雄浑强健,呈现出奔腾万里之势;马的眼睛各部位雕刻细致入微,俊秀传神,犀利刚毅的目光炯炯而视;骨骼与肌肉均进行精细准确的刻划,栩栩如生。在人物的雕刻中,演员的脸部神态安详甜润,微笑之中透显出自信与遐想;两手柔软地舒展于胸前,一手轻轻抚摸马之脸颊,一手作扬鞭状高高举起;服饰施以极其细微的薄浮雕手法,华丽的罗纱依稀可见,飘逸的裙带轻盈飞舞,民族攀登进取的勇敢精神显于其中。

2009年6月的一个下午,《马背杂技》在叶萌春的手中封刀完工。在初夏金色的阳光下,黄杨木雕焕发出一片迷人的光艳,流动的线条展示着深邃的神韵,华贵的态势显现着恢弘的气势,这正是叶萌春的寄托和祝愿――国泰民安向太平。

上一篇:华尔街是个极为复杂的机体 下一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