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临床抗菌药物用药分析

时间:2022-05-10 02:12:04

我院临床抗菌药物用药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本院2012年的临床抗菌药物用药情况。方法 对本院2012年度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院的临床抗菌药物根据2012年的销售金额进行排名, 第一名头孢呋辛, 第二名美洛西林, 第三名头孢曲松, 第四名头孢西丁, 第五名美罗培南;本院的临床抗菌药物根据2012年的抗菌药物类别使用情况进行排名, 第一名头孢菌素类, 第二名青霉素类, 第三名碳青霉烯类, 第四名大环内脂类, 第五名氨基糖苷类。结论 本院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趋于合理, 符合我国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临床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长时间以来, 抗菌药物的滥用已经成为基层医院一种不可忽视的情况[1],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抗菌药物滥用危害的逐渐了解, 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性意识显著提高。本文对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2012年度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材料 收集本院2012年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数据, 主要包括所使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销售数量、销售金额[2]。

1. 2 方法 对本院2012年度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 1 销售金额排名 本院2012年销售抗菌药物总金额1228万元, 根据2012年的销售金额进行排名, 第一名头孢呋辛, 第二名美洛西林, 第三名头孢曲松, 第四名头孢西丁, 第五名美罗培南。

2. 2 抗菌药物类别使用情况 根据2012年本院临床抗菌药物类别使用情况进行排名, 第一名头孢菌素类, 第二名青霉素类, 第三名碳青霉烯类, 第四名大环内脂类, 第五名氨基糖苷类。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会涉及到临床的各个科室, 正确的、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为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细菌耐药性的重要环节。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各医院的整体临床治疗水平。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 本院的临床抗菌药物根据2012年的销售金额进行排名, 第一名头孢呋辛, 第二名美洛西林, 第三名头孢曲松, 第四名头孢西丁, 第五名美罗培南。本院使用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头孢呋辛, 这和头孢呋辛的使用范围广、临床效果比较理想有直接关系, 其在呼吸道感染、耳鼻喉感染、泌尿感染等方面均具有十分理想的疗效。本院的临床抗菌药物根据2012年的抗菌药物类别使用情况进行排名, 第一名头孢菌素类, 第二名青霉素类, 第三名碳青霉烯类, 第四名大环内脂类, 第五名氨基糖苷类。本院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 此两类占抗菌药物总金额的92%。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也归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菌类药物, 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7-氨基头孢烷酸的一类衍生物。该类药物可以破坏细菌细胞壁, 可在繁殖期对细菌进行灭杀, 具有对细菌选择性强的特点, 并且临床使用比较安全, 几乎没有毒性, 抗菌谱广、作用强, 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明显降低, 为一类低毒、高效、使用广泛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同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菌类药物, 其作用机理同样作用于细胞壁,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 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 因此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药。细菌细胞有细胞壁, 而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 所以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很低, 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细胞几无影响。本院为三级儿童医院, 拥有三个ICU病区, 危重症患儿较多, 碳青霉烯类药物有一定量使用。氨基糖苷类因其对儿童的耳毒性、喹诺酮类因其对儿童有软骨损害的风险而极少使用。

通过本调查的分析结果, 本院2012年在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方面类别比较合理, 使用更加规范,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继续提高临床医生对抗菌药物治疗知识的学习, 提高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并应继续加大临床药师的临床指导用药覆盖率, 提高抗菌药物的审核力度, 提高对临床医生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的评估、指导, 及时发现、纠正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本院临床药学科定期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检查、通报,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方案,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我院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进行遴选优化, 进一步提高我院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安全。综上所述, 我院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趋于合理, 符合我国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乃海燕, 毕津莲, 李湘斌. 我院2009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用药合理性分析, 药品评价, 2011,7(10):34-36.

[2] 范高路, 刘玲. 我院2008年—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2011,8(28):137-141.

上一篇:重症医学科迎接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的管理体会 下一篇:不同采血方式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