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米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基于引力模型

时间:2022-05-09 10:54:01

我国大米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基于引力模型

[摘要]基于我国大米对外贸易的现状,分别阐述了大米的出口、进口的相关状况以及现阶段大米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在各种相关文献的理论基础上,基于引力模型,采用2008年我国大米出口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大米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证实各进口国(地区)的GDP与我国大米出口呈正相关,而距离与我国大米出口负相关。

[关键词]大米;对外贸易;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32-03

大米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食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尽管大米不是名列前茅的大宗贸易品,其贸易量仅占小麦的一部分,但世界大米总产量一旦发生波动,全球65亿多人口的食品安全将受到影响。尤其是在亚洲主要的大米消费国,大米的生产尤为重要,大米生产与贸易受到各国政府的直接干预和重点控制。中国既是世界大米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同时又是主要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之一,大米生产与贸易直接关系到13亿人口的食品安全,不仅在保障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还肩负着实现我国农民增产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大米进出口的现状

(一)大米的出口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出口和进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1992年开始,我国粮食贸易出现了净进口和净出互出现的阶段。在1992—2006年的15年之中,有7年为净出口,8年为净进口。粮食进口在2005年达到最高值,为3286.3万吨,粮食出口在2003年达到2230万吨的最大值。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稻米的出口量成波浪曲线,起伏较大。我国大米出口在1998年达到374.6万吨,共计9.28亿美元,此后逐年下降,到2001年达到最低点186万吨,3.29亿美元。2002年和2003年稍有反弹,但是在2004年却出现大幅度下降,2005年更是降至67.2万吨,相对于加入WTO第一年,降幅为66.2%。2006年中国大米出口123.7万吨,比2005年增长84.1%。2007年出口134.3万吨,同比增长7.2%;进口48.7万吨,同比下降33.2%;净出口85.6万吨,同比增长63.6%。在稻谷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大米的进出口占绝大部分,其中出口占97.1%,进口占95.8%。

(二)大米的进口分析

如图2,在2004年之前,我国大米进口起伏不大,到了2004年以后,大米进口量达到最高峰。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大米进口经历了一个先减后增的过程。2005年比2004年增长31.9%,2006年又持续增长4%。导致大米进口大幅增长的原因在于国内供应紧张和米价上涨。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大米134.3万吨,同比增长7.2%;累计进口大米48.7万吨,同比下降33.2%,累计净出口大米85.6万吨。主要进口国为泰国,占进口总量的93.5%;出口国主要有科特迪瓦、韩国、波多黎各、利比里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出口至这5个国家的数量占我国出口总量的63.4%。

(三)我国大米贸易存在的问题

1.我国大米产量经济效益不高。1997—2003年我国的稻米产量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到2004年,我国稻谷产量才开始出现正增长。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农业资源和环境恶化,使水稻面积减少。加上农户小面积分散种植大大限制了稻米商品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很低。

2.技术含量低,科技投入不足。虽然部分地区成立水稻科研机构,但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科研设备陈旧状况仍普遍存在,这大大阻碍了国内稻米产量的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大米的出口。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使得绿色贸易成为了当今世界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绿色贸易的实施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种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其他国家频繁阻挡我国大米及其产品入境的重要武器之一。

二、相关文献回顾

刘文玫在《浅析我国大米出口的贸易状况》中提出我国大米的现状,从中国大米出口的地区市场来看,传统的东南亚市场波动很大,东北亚市场、非洲市场非常稳定,中亚和欧洲市场成长很快;我国大米在出口价格上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从出口整体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出口市场缺乏稳定,加入WTO承诺条件限制我国大米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大米的出口。

廖永松在《全球大米供求和贸易形势分析与预测》中也分析了1960年以来全球大米供求、贸易和价格变动趋势,并利用WATERSIM模型对未来全球大米供求、贸易和价格变化进行了预测,也提出了全球性的大米价格变化有一些新特点。

武文在《中国加入WTO后的大米贸易发展分析》概述了中国加入WTO有关大米贸易的承诺。如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补贴等,分析了加入WTO后中国大米贸易发展的特点。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大米价格表现为稳中趋升,而大米进口价则表现为震荡下行。最后,分析了加入WTO对中国稻农收入的影响。

成德波在《国际大米贸易与大米价格》中提出,导致国际大米价格剧烈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如大米生产国在地理分布上较为集中等。又提出,保持大米价格有重大的意义:有助于市场参与者形成合理的预期,进而可以增加稻农的收入,并扩大国际大米贸易量,如增加稻农收入或者扩大国际贸易量。

贸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odel)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指导,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期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上,丁伯根(Tingbergen,1962)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而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该模型指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经济学家常用类似的贸易引力模型说明部门内贸易流量与流向的决定问题。

最基本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以自然对数形式可表述为:

ln(Xij)=α0+α1ln(Yi)+α2ln(Yj)+α3ln(Yi/POPi)+α4ln(Yj/POPj)+α5ln(dij)+uij

其中,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额,Yi和Yj分别为i国和j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POPi和POPj为两国的人口,dij为两国之间绝对距离,uij为随机误差项。

Tharakan等(2005)在分析比较印度的软件出口和货物贸易流动中,发现距离对软件出口的影响不显著。

现在,引力模型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验贸易领域,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测算国际和国内贸易的流量和潜力,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研究贸易模式和贸易壁垒的边际成本等,能较好地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一些经济现象,还提供了方便,金哲松(2000)、谷克鉴(2001)、骆许蓓(2003)等分别用引力模型分析众多影响我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因素。本文利用它来研究大米的对外贸易并进行比较分析。

诸英:我国大米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基于引力模型

三、模型构建与样本数据选择

(一)模型构建

本文模型的构建主要采用大米的出口的具体金额为因变量,以特定国家的人均GDP,GDP和中国到特定国家的距离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并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回归与检验,检验各进口国的人均GDP的增长是否与我国大米出口存在正相关关系,我国与各国的地理距离远近是否与我国的大米出口量存在负相关关系。

中国大米出口的引力模型表达形式如下:

ln(EXij)=α0+α1ln(PCGDPj)+α21ln(GDPj)+α3ln(DISij)+uij

其中i表示中国,j表示中国出口大米的国家,α0是估计系数。因变量EXij为中国出口到各国的大米具体金额。

(二)样本、数据和计量方法的选择

考虑到中国大米进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需要,本文选取了日本、韩国、香港、南非、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巴西、泰国、瑞典、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以色列、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比利时、意大利、荷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保加利亚、新西兰26个国家或地区从中国进口的大米金额,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GDP以及中国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距离等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选用2008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数据比较新且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由于现有的条件问题,距离的运算是以两国的直线距离计算的,且以中国的主要港口上海作为运算的中心点。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的国际数据、《2008年海关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农业部外经贸局的统计数据。

四、模型的实证检验和分析

本文欲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2008年的稻米进出口数据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大都采用Evies5.0软件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下:

从表2可看出,模型2中主要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与预期基本相同,且达到了一定的显著性水平。F值为5.752963,说明F统计量通过检验,表明模型整体拟合得较好,D.W为2.301654,在2附近,表明不存在序列相关。

分析结果:1.中国与他国GDP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较高,说明进口国和地区的人均消费能力(国民生产总值)越高,中国大米的出口就增加。2.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大,运输成本越高,信息成本越高,相互的文化差异也就越大,中国大米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的距离系数,该系数较小,但此项因素的影响较小,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降低了运输成本,也使在距离方面的影响减弱。但距离在阻碍出口方面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五、结论和对策

(一)结论

从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分析结果来看,各进口国人均GDP(两国的消费水平)与我国大米出口呈正相关,而距离与中国大米出口负相关。因此,中国大米出口的主要市场集中在距离相对较近、GDP较大且人均消费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中国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变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明显,进口国和地区的GDP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大米的出口增长。

(二)对策

首先,要加大国内稻米的产量,走一条安全优质高效的集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加大国内稻米产量,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技术创新,学会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培育稻米的新品种,坚持走技术密集型道路。实现大米的标准化生产。大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农业的补贴,尤其应加强对水稻种植、加工的补贴,降低大米出口成本,以提高我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优化稻米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的稻米产业。加强农企联合、产业化经营,创绿色品牌。构建大米品牌战略,生产绿色的无公害大米,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品牌大米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企业没有专门的生产基地,加工的稻谷品种不一,来源不一,质量很不稳定。而且随着人们对质量认识的深入,大米的内在品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企联合、产业化经营必将成为大米上质量、创绿色品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企业应从水稻种植的源头开始增强绿色品牌意识。

第三,改善大米的生产环境,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加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保证我国大米符合国际标准,才能逾越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促进我国大米出口。

[参考文献]

[1]刘文玫.浅析我国大米出口的贸易状况[J].天津农业科学,2009(2).

[2]廖永松.全球大米供求和贸易形势分析与预测[J].农业展望,2009(9).

[3]武丽娟,顾颖.我国大米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环球.我国大米市场发展前景分析[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1).

[5]赵慧娥.世界大米贸易变化趋势及主要贸易国的政策分析[J].世界农业,2004(12).

上一篇: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和处置 下一篇:钻石模型下提升合肥市服务外包业竞争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