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节约能源的“最佳拍档”

时间:2022-05-09 12:31:41

信息化,节约能源的“最佳拍档”

多年来,能源紧张的形势有目共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各种技术的飞跃,同时也支撑了全球能源信息化的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能源的节约、增效、安全保障等已经成为各国共识。随着电子类产品的日趋丰富、新型国家的飞跃式发展,全世界在生活和生产方面对能源的总需求仍在不断增长。国外一些分析家认为,世界能源消费量增长部分的约三分之二来自工业化国家以外的新型经济区,其中大部分又集中在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预计这些地区的能源需求到2025年增长两倍以上。

大势所趋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定量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另一个就是单位GDP能耗比“十五”降低20%。这充分说明节能降耗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显示了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工作的决心。节能减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信息化与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很早就开始推进节能工作,但不同的时期,节能有不同的概念,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节能工作主要是治理各个行业“跑冒滴漏”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节能的重点就转移到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从我国的终端能源消费构成看,工业用能占比重较大,大约是总耗能量的70%,而工业里的高耗能行业,如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的耗能又占到工业总耗能的70%。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节能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的高耗能行业。

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已得到中国各行业的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各领域特别是工业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率,我国政府采取了“源头控制”和“既有设备改造”相结合的管理办法。首先,“源头控制”是指由国家层面给企业制定强制性的节能标准,从源头控制能耗。其次,对既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无论是从源头控制、对既有设备改造,还是通过经济杠杆调节,我国的能源节约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特别是能源管理、能源统计方面,急需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在节能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要制定节能政策、加强节能管理、提升节能效果,需要大量详尽可靠的能源基础数据,而要获得这些数据就离不开能源统计系统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体系还比较弱,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沟通不畅,已与节能工作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实施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效水平评价和公报制度,建立起较完善的能源统计体系。

相关资深人士曾指出,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是适应当前全球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及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对传统行业节能减排将大有可为,比如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传统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用信息化管理社区等等。诸多业内专家也肯定了信息化与全面预算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作用。循环经济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将如虎添翼。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信息化建设则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重要条件。

大显神通

传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兴起得比较早,而且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主要采用传统的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制造、邮政、商贸流通等行业。

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其发展趋势是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从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农业。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叠加时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提起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给人的印象或许是烟囱林立、噪声隆隆乃至尘土飞扬,耗能高,污染重。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这一状况正在逐步改观。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在我国的企业身上也得到了充分印证。可见,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提升传统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效率,需要找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同时,统筹规划实施一批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从解决行业和企业突出问题入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敏捷生产等技术的应用示范。

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制造能力和效率,也是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突破口。在企业管理方面,现在成熟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多,通过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生产、管理、控制一体化,产销、经营、服务一体化,用信息技术重构过程管理、物流管理和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汽车制造,零部件通常有几万个,不同车型完全不一样,从订单审核到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的制定再到销售,如果信息化体系运作顺畅,无论是降低库存,还是提高资金周转率,都能创造非常巨大的利润。上海通用汽车就是在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的信息化改造,实现了库存平均比以前减少1~2天,财务运作效率提前2~3天,经销商至少可以节约2天的财务成本。

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强调“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强调“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而没有或很少从长远考虑,从整个国家、可持续成长的高度分析,使得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偏重“一条腿走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仍然很多。只有坚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两条腿走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是一对矛盾,但现实当中已有不少的案例表明,两者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些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以提高企业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真正让发展成为可持续的。

制造业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据介绍,我国制造业的万元产值用水量大约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7%,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高出10倍。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却仅为3.8万元/人年,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信息化在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方面大有作为。

总之,必须兼顾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与节能减排两个方面,在过去过多关注企业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背景下,企业应将节能减排工作提高到应有位置。企业可以采取信息化手段有效实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节能减排的双重目标,最终达到企业可持续成长。

大有可为

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史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极大地提高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据相关部门预测,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整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0年以上,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各产业的设计、生产制造和工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产业技术水平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位资源产出低,单位产值能耗高,经济增长粗放。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出能耗,都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

对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能源消耗的现状,专家表示,仅这一领域就有很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可挖掘,全国国民经济的总水平,万元GDP是1.2亿吨标准煤,全国工业消耗是2.53亿吨标准煤,电子信息产业是0.166亿吨标准煤。而如果细分一下内部的情况,计算机、家用视听设备等整机行业能耗情况均低于产业平均水平,但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等基础行业均高于产业平均水平。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因为整机装配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而如果想追求产业链的延伸,实际上更多的技术是在专业材料上,各种元器件、新材料恰恰是高技术所在,因此不能只从耗能方面来看产业链的融合问题,这里具有很大的降耗潜力有待挖掘。

目前中国信息化总体水平不高,用信息化手段做好节能减排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今后面临的压力仍然很大,需要各界一起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让信息化手段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上一篇:家用电脑,“绿色”正当时 下一篇: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运行中心带外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