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脸谱化”监管完善小食杂店长效监管机制

时间:2022-05-09 11:37:06

实施“脸谱化”监管完善小食杂店长效监管机制

所谓“脸谱化”监管,是指以“七有”制度(主体有资格、从业有资格、管理有制度、进货有台账、服务有承诺、墙面有公示、日常有整理)为基础评价项目,以责任区监管软件为平台,以工商巡查痕迹管理为支撑,对工商所平时所采集的小食杂店信息在综合评定和量化评估基础上,将小食杂店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并采取群众熟知、易识别的“笑脸”、“平脸”、“苦脸”形式向社会公示,以此作为对小食杂店采取个性化监管措施依据的一种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行政监管方式。慈溪分局通过在小食杂店创造性地开展信用分类量化监管,初步实现了工商行政监管、经营者自律与消费者监督良性互动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格局。

一 实施小食杂店“脸谱化”监管的必要性

首先,实施“脸谱化”监管是巩固深化小食杂店专项整治成果和有效延续农村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为有效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各级工商部门充分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持续开展了各类专项整治工作。2007年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彻底改变了全国农村小食杂店监管薄弱、上市食品过期变质和“三无”商品普遍、经营主体资格缺乏的被动局面;2008年浙江省政府又部署了包括小食杂店在内的为期三年的“十小”专项整治工作;与此同时各类专项整治工作既有年度安排,也有适时突击。尽管如此,作为基层分局和一线工商所的整治重点和监管内容始终是一贯的,小食杂店一直是工商行政监管的重点更是每次专项治理的难点。治理实践充分表明,小食杂店数量最大、分布最广,遍及城乡各个角落;规模小、自身又复杂多样;“开关”频繁、整治过后易“回潮”,经营业态不稳定,业主多为农村劳动力富余人员;经营食品来源复杂、溯源可控难度大、台账记录保存坚持难,且村民食品消费水平低下、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相对淡薄等。而小食杂店“脸谱”化监管,采取区别对待、分类监管办法,增强了工商行政监管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有利于不断巩固专项整治打开的监管格局,而且还有利于深化和维持有序的农村食品安全秩序,

其次,实施“脸谱化”监管是进一步明晰小食杂店监管具体容。指导基层监管人员从粗放模糊的痕迹监管转向精细、精确监管的现实需要

国家工商总局在总结工商监管执法经验和研判监管执法形势的基础上,战略性地提出了“四个转变”。要求工商系统努力实现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细化、具体化这一宏观、抽象的战略。是增强基层工商局特别是一线工商所“执行力”的现实要求。而现行的工商体制决定了基层分局特别是一线工商所的监管任务是繁杂而艰巨的,再加上工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人员变动加快、任务要求不断更新等,小食杂店监管工作难免顾此失彼、疲于应付、流于形式。小食杂店“脸谱化”的“菜单式”监管方式,以表格的形式明确监管什么、如何监管评估、评估结果如何应用等一线执法人员急需明确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日常监管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第三,实施“脸谱化”监管是进一步转变工商行政监管方式、提高小食杂店监管效率的直接需要

当今世界是一个扁平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特别是伴随着监管对象不断增加、监管内容不断扩大、监管要求不断提高,基层工商局特别是一线工商所行政监管压力和区域风险日趋加重,迫切需要转换传统行政监管模式,向往实现事半功倍的法律效果。小食杂店“脸谱化”监管,借助工商所责任区监管信息平台,利用现有市场经营主体数据库,由计算机自动编制升降级程序,根据具体结果采取相对应的监管手段和监管频率,初步形成了科学设计――初步评定――信息录入――信用显示――编制计划――巡查监管的精确、高效的多循环的日常监管模式。

第四,实施“脸谱化”监管是进一步提升工商行政监管社会效果、引导理性消费和加强社会监督的长远需要

公共行政演绎发展到当代,急需直面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是如何引导公众的有序参与。工商行政监管,也同样需要主动适应这一形势,主动向公众揭开行政监管的“神秘面纱”,即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专业化的监管执法内容让服务对象可视、易懂。工商行政监管实践也证实,只有主动让群众“走进工商”,工商才能被群众理解和支持:只有让群众充分享受“知情权”带来的快乐,才能积极主动地行使“监督权”;只有让群众及时、到位地履行“监督权”,才能实现社会监督的有效覆盖;只有真正实现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全社会”监管,才能彻底打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商唱“独角戏”的僵局,从工商角度实现了行政管理权的真正归位和有效“让渡”。小食杂店“脸谱化”监管,通过信用等级评定、脸谱公示手段,不仅能激发经营者的荣辱感、引导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实现个体诚信经营、行业自律经营:而且能让村民做消费的主人,做到“明明白白消费”、理性消费,更能引导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加强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

二、小食杂店“脸谱化”监管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实地监管,数据采集,逐户评分

工商所监管干部按“一户一表”要求,对所有小食杂店进行逐户排查。评价表队“七有”为基本项目,实行百分制;每个项目又进一步细分为具体评价内容;每项内容设置基本分,并明确加减分细则。监管人员根据小食杂店个性特征,逐户填表,分别评分。

第二步,信用分类,等级评定,划分为不同级别

根据实地信息采集和具体分数。进行信用分类和等级评定。得分在95分(含)以上的为AAA级;85-94分的为AA级;75-84分的为A级;65-74分的为B级;60-64分的为C级;60分以下的为D级。除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起始为A级外,其余起始均为B级。然后以责任区为单位,按照编号、名称或字号、负责人、经营地址、联系电话、信用级别、责任片区监管员、备注事项等,制作成统计表格放人小食杂店日常监管档案。

第三步,分门别类,区分颜色,实地悬挂脸谱

AAA级表示“信用优异”,AA级表示“信用良好”,A级表示“信用稳定”,以上三级均用绿色表示:B级表示“信用波动”,用蓝色表示;C级表示“信用低下”,用黄色表示;D级表示“信用丧失”,用黑色表示。然后根据具体信用等级,由责任片区干部在小食杂店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相应的脸谱。

第四步,设定频率,自动排序,开展分类监管

不同的信用等级同时意味着相应不同的巡查监管频率,A从、从、A级巡查频率分别每年不少于2、3、4次,B级每月至少1次。C、D级随时巡查。基层工商所责任区干部只要依

此直接实施即可。

三、实施小食杂店“脸谱化”监管的具体措施

一是抓宣传促规范,营造整治氛围

小食杂店业主的认同和消费者的支持是实施小食杂店“脸谱”化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分局充分利用专项整治动员大会、新闻报道、横幅标语、宣传栏等载体和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小食杂店“脸谱”化监管系列宜传活动。工商所又以责任区为单位,举办食品安全培训会议。进行集中教育培训,使广大小食杂店业主真正全面了解此项监管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增强经营者做好索证索票和食品进货台账登记工作的自觉性,在行动上主动协同责任片区干部做好具体工作。为提高此项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群众认可度,分局还向社会陆续发放“看脸谱、购食品”宣传资料2.5万余份,千方百计为“脸谱化”监管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一个良好有力的外部环境。

二是以责任区监管为依托,开展小食杂店清查

底子清、名单全、地址准、状态明,是实施小食杂店“脸谱”化监管的关键环节。各工商所以责任区为单位,充分利用经济户口平台,进行市场主体信息数据补录,并结合日常监管,对所有小食杂店进行了逐一对照梳理,重点普查底数和基本情况。工作中,还注重发挥个协网络组织骨干及镇、村食品安全监管员熟悉情况、乡里乡亲易沟通的特点。各工商所均聘请了10-30名不等的食品安全监管员为自律队员,对经营户的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情况等进行日常指导,协助工商部门做好食品安全和日常监督等工作。

三是以批发企业为节点,规范食品源头票据管理

小食杂店是食品销售的终端。为彻底解决经营台账难坚持,慈溪分局坚持从源头人手,抓好食品批发单位的商品准入和“一票通”工作。目前,慈溪共有食品批发企业272家,其中各镇(街道)二级及二级以下批发经营户70家。慈溪周巷副食品批发市场202家(其中一级批发或总经销总商4家)。鉴于慈溪的小食杂店的进货源头主要集中在周巷副食品批发市场的实际,慈溪分局重点加强了周巷副食品批发市场商品准入和“一票通”制度建设,实施工商干部驻场监督,专职负责商品准人和“一票通”工作。其他上规模的食品超市,也同步建立了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购销票据等制度,并由各工商所负责加强日常督查。小食杂店业主只需要定期将进货票据整理成册装袋即可。

四是以制作发放“公示牌”为手段,解决制度上墙等系列难题

根据小食杂店“脸谱”化监管的事权划分,分局重制度设计、经费筹集、表格牌匾制作、督促检查等全局性工作;工商所负责经济户口普查、信息采集、牌匾脸谱悬挂、情况反馈等具体工作。慈溪分局统一制作了9000块“食品经营者自律规范”公示牌和各类“脸谱”,由所在地工商所逐户悬挂张贴实施。这样既有效解决了以往亮照经营、制度上墙、监管痕迹难以保留的系列问题,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规范统一,还较好地提升了小食杂店的店面形象。

上一篇:经检办案询问失败原因剖析 下一篇:有效防范监管执法区域性风险确保执法安全 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