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合同示范文本的法理分析和路径探索

时间:2022-04-23 01:27:17

【前言】推行合同示范文本的法理分析和路径探索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经典的“合同自由原则”指:当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决定是否订立合同,自由决定合同的内容及合同的形式等等。由于其代表了市场交易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被民法学界视为合同法律体系的首要原则。随着该原则的盛行,计划经济时代下对合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推行合同示范文本的法理分析和路径探索

合同示范文本,是指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单独制定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联合制定,经过长期实践,反复调研、评审,正式规定并公布的合同文书格式。

合同示范文本制度是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在全国逐步推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制度的请示的通知》([1990]13号文件)所最初确立,并在199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条第二款“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之规定中,得到进一步的立法肯定和法律支撑。

目前,除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之外,各地工商部门也会根据监管的区域重点经济行业,因地制宜地开展示范文本的制定和宣传推广工作。但是,合同示范文本制度推行还面临着覆盖面不广、群众知晓率不高、推广和使用情况不尽理想等问题。可以说。合同示范文本在设计之初所被赋予的理论期望值,还未在实践过程中被有效兑现。在当前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新形势下,制定和推广合同示范文本具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和潜在价值。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合同示范工作,必然能焕发其特有的生命力,从而为工商部门合同监管工作开创崭新的局面。

一、推行合同示范文本的法理基础

(一)民法“合同自由原则”的变迁,为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开拓了发展空间

经典的“合同自由原则”指:当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决定是否订立合同,自由决定合同的内容及合同的形式等等。由于其代表了市场交易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被民法学界视为合同法律体系的首要原则。随着该原则的盛行,计划经济时代下对合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制度被全面否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细分化的进一步明显,大量垄断性、专业性公司组织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契约以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的方式提交给相对方的公司组织或普通消费者。拥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的一方,往往利用合同对弱势的另一方予以侵害。合同参与方的平等地位,这一自由原则赖以建立的基础,已从根本上受到动摇,因此运用公平正义这一基本法律价值观对合同行为进行限制,显得势在必行。

工商部门利用自身监管地位的超然性,根据行业特点所制定的实质平等、诚实守信、保障双方权利义务的示范性合同,并不是否定合同自由原则,只是消除自由的绝对性,避免一方自由的滥用而对他方自由的践踏,使公正、平等与自由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确保整个社会的合同行为在诚实守信的原则下运行。

(二)基础法学领域出现的“软法”研究,为发展合同示范文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软法(Soft Law)的概念在法学理论学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由于其强调为适应复杂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需要,通过指导、劝告、建议等方式来谋求行政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力。因此契合了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旨,在众多行政部门中得到认可和实践。

合同示范文本作为一项具体的行政指导。由于符合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不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是由人们的承诺、诚信、舆论或纪律保障实施。这一特征,因而已成为软法在工商部门的典型表现形态。

在行政强制力无法触及的合同领域,示范合同以其公正性、规范性和可信赖性,引导公民有目的的参与,并通过强化认知和预测能力,进一步促使其自觉、妥善地安排好合同行为。只有做好合同示范文本工作,才能实现工商部门对合同监管行政状态、目标和秩序的预期。

二、推行合同示范文本的价值分析

(一)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

公平和正义是法律的精神和灵魂,是所有法律法规应当始终奉行的核心价值观。合同法虽然赋予每个社会成员独立的合同主体资格、自由的民事合同权利能力,但从法律价值位阶来看,这种合同自由必须是统一在公平正义的价值之下的自由。示范文本在条款制定的过程中正是秉承这种理念,公平合理地分配合同民事活动中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排除可能出现的行业“霸王合同”,以求权利义务相统一以及合同双方的利益平衡。并最终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与社会正义。

(二)实现刚柔并济的监管价值

在过去30年,行政执法过多地采取了刚性手段。为改变在群众心目中“不是收费就是处罚”的形象,上海工商适时地提出了“柔性监管”理念,用行政预警、行政服务、行政告诫、行政建议、行政教育等方式,化解单一行政处罚所带来的监管矛盾。合同示范文本正是通过建议企业使用规范的合同文本、指导建立起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等柔性工作方式,有效弥补刚性执法的盲点,最终达到促进交易秩序诚信稳定的监管目标。

(三)实现和谐安定的社会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签订的合同约有10亿,众多的合同纠纷已经给仲裁和诉讼机制带来巨大的压力。鉴于高昂的诉讼成本和举证困难,普通消费者的合同纠纷甚至无法进入上述程序,从而给社会稳定带来潜在的威胁。合同示范文本则能发挥行政力量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从合同制定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规范、公平、正义的条款减少合同纠纷出现的几率,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减少合同争诉,进而降低整个社会合同管理的成本,促使合同运行环境更加和谐。

三、推行合同示范文本的路径探索

“制定――宣传――使用”,是工商部门合同示范文本工作的三部曲,只有这三个阶段都得到相应的加强,才能确保示范文本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一)探索司法部门参与制定工作,提升合同示范文本的法律地位

作为工商部门的一项行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在形式上是一个非确定性的条款集合体,当其被合同当事人予以采用之后,示范文本也就转化为普通的民商事合同。一旦在履行阶段遇到纠纷,这样的合同也必然面临着诉讼或仲裁的审查和考量。从这个动态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进入司法程序后的示范合同和其他普通合同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所经历的审查程序和支出的诉讼成本均一致。因此,探索司法部门参与示范文本的制定工作有如下促进意义:

其一,司法部门在制定阶段的意见和建议,将有利于增强合同条款的法律性、严谨性以及周密性。

其二,使用后的示范合同一旦进入司法程序。其条款的有效性、公平性等问题,将不会成为争诉焦点,审查也更为便利,从而降低了当事人和司法机关的诉讼成本。

其三,司法机关对合同示范文本的了解和支持,可以有效提升示范合同所具有的法律属性,进一步激发整个社会的使用热情。

(二)结合消保维权宣传工作,提高合同示范文本的知晓度

目前,工商部门对于合同示范文本的宣传重点主要放在使用合同的企业一方,即通过巡查建议等方式、指导企业使用示范文本。然而,由于缺少法律强制作为保障,拥有合同优势的企业显然不会积极采用有利于消费者的示范文本,更不会主动去宣传和推荐。

笔者认为:应当将合同示范文本的宣传重点转移至消费者一方。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较为发达,公民的合同意识也日渐增强。工商部门适时推出各类合同示范文本正是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利诉求,使示范文本成为自我维权的有效工具。当前,可以尝试建立“热点消费类合同推荐通报”等机制,按照一定的时间段、以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载体予以公布和宣传,扩大示范文本的影响力。同时。将合同示范文本作为消保维权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消保委、工商所、消费维权联络点三级宣传阵地,采用开展合同文本培训会、发放合同宣传资料,公布消费合同预警提示等手段,进行热点合同的宣传推荐。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工作,最终促使整个社会对合同示范文本工作的认知和认同。

(三)完善发放和注解工作机制,确保合同示范文本的使用规范性

《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合同示范文本采用印制和发放的工作模式。而这种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合同使用形势需求。笔者认为应当借助网络的便捷传播能力,大力支持合同示范文本的电子版本工作,让消费者在需要时能够方便的下载和使用。同时,在基层工商所和部分消费维权联络点设置纸质合同发放点,确保网上、网下信息的同步性,畅通示范文本的发放渠道。

同时,建议为各类示范文本制定详细的使用说明。对每种合同的制定背景、组织结构、条款设定原因、必选或可选条款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使普通消费者在全面理解示范合同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增减合同条款,进而提高示范文本在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性及合理性。

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和推广不是一项新的制度,但其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正在不断转变。工商部门顺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示范文本工作来维护公平消费、扶植企业发展,破解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困境,必将为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做出有益的实践。

上一篇:企业注册登记前置审批制度函待改革 下一篇: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难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