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检办案询问失败原因剖析

时间:2022-10-10 09:05:46

【前言】经检办案询问失败原因剖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办案实践中。有的办案人员不善于学习新领域新事物,仅凭自己的老经验解决问题。对违法行为的专业知识不钻研不了解,心中无数,随便提问又抓不住要点,造成询问失败。 (三)案情了解不透彻,没有针对性的询问计划 办案人员在询问调查前,对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

询问调查是工商执法办案的基本活动之一,是每个工商行政案件必经的法定程序,也是一场尖锐、复杂、面对面的斗争。办案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一些案件调查询问失败,给整个案件的结案带来极大困难。所以。研究剖析调查询问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提高工商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办案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从工商执法的角度看,调查询问失败具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

(一)主观臆断

有的办案人员思想方法主观,固执己见,在询问调查当事人时,脱离客观实际,只是根据一些片面的、未经证实的材料,在脑子里形成印象,先入为主,主观地定出一个框框,然后带着框框去询问。当案件当事人不按他们的主观愿望供述,陈述的违法事实与他们脑子里形成的框框相悖的时候,就视为狡辩抵赖、推脱责任,甚至把正常的辩解和申诉一律视为“抗拒”、“态度不好”,迫使当事人按照他们的意图交代问题。有的当事人就可能根据办案人员的意图顺杆爬,造成乱陈述和伪陈述。使询问调查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导致调查失败。

(二)缺乏专业知识,问话无的放矢

在办案实践中。有的办案人员不善于学习新领域新事物,仅凭自己的老经验解决问题。对违法行为的专业知识不钻研不了解,心中无数,随便提问又抓不住要点,造成询问失败。

(三)案情了解不透彻,没有针对性的询问计划

办案人员在询问调查前,对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当事人有可能怎么回答事先都要通盘考虑,周密安排,才能有条不紊、又快又好地完成询问调查工作。个别办案人员在办案实践中,事先没有“吃透”案情,对当事人的心态、个人情况缺乏了解。谈话前又缺乏周密的询问计划,匆忙上阵,随便提问,在询问中又抓不住重点。

(四)少数执法办案人员缺乏涵养

询问调查中,办案人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感情用事。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定力、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感情冲动,往往会丧失理智,说出一些过头话,做出一些蠢事。有些狡猾的当事人就希望办案人员动肝火,甚至想方设法刺激他们动肝火,以便得到在办案人员冷静、理智时所得不到的东西,摸到我们的底细。一些缺乏涵养的办案人员,在当事人花言巧语几句,或者交代了一点什么问题的时候就喜形于色;而在顶撞几句或者没有回答问题时就暴跳如雷。使当事人从他们的面部表情看出其内心活动。由此推断出办案人员掌握了哪些情况,哪些问题还不知道。想出一些对付询问的办法。

(五)谈话方法不当

一是询问用语不当。在询问中如何使用语言,不仅能看出一个工商执法人员的文字组织能力、语言控制能力,而且也能反映出其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询问中,用语得当,往往一句话就能击中要害。二是多人询问,事先没有明确主询问人和谈话方式。询问中多人争先发问,致使当事人感到办案人员没有掌握多少材料。故反应冷淡,不作供述。三是证据使用不当。证据是我们办案人员的“炮弹”,必须使用在恰当的时机。在当事人心存侥幸、拒供的时候,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我们掌握的证据材料,对揭穿当事人的谎言,破除其侥幸心理,促使其交代问题从而打开僵持局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随意许愿

有的工商执法人员在询问中急于求成,不是运用政策、法律的威力进行震慑教育,运用有效的谈话方法予以制服。而是利用当事人急于获得解脱的心理。随意向当事人许愿,告诉他只要讲清违法事实,就降格处理或不予处理。当事人为了降格处理或不予处理,就按照办案人员的意图做了供述。其结果。一是造成乱陈述、伪陈述。给办案带来不应有的困难;二是即使陈述的是真实情况,一旦没有如愿以偿,他们便会认为办案人员说话不算数,欺骗了自己,再次谈话时或在法庭上就会翻供。而且会反咬一口,说是为了从轻处理或不予处理,才按办案人员的意图供述的。在其他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他们抓住这个“理”进行抵赖,就难以认定违法事实,造成整个案件办理失败。

(七)特权思想严重,污辱人格

有的工商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询问中,不会运用询问策略和方法制服当事人,在谈话中时常表现出傲慢的、不适当的严厉态度。甚至对当事人讽刺、挖苦,污辱人格,用严重损伤其自尊心的言行进行刺激,不但不会消除对抗情绪,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反感,加剧对抗,出现僵持局面,造成询问失败。

(八)泄露案情

在调查过程中,办案人员一起研究、探讨案情,以期达到查清事实、办好案件的目的,完全是正常的,而且是应提倡的一种好作风。它有利于集思广益,互相切磋,为查明案情献计献策。但不注意地点场合,随便谈论,特别碰到熟人打听案情时碍于情面,往往会把案情泄露出去,当事人就会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制定对策,拒不供认违法事实,造成询问调查失败。

二、客观方面

(一)案件当事人反调查手段增强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违法活动日趋智能化、技术化。有的当事人从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学会了一些作案技巧和反调查手段,作案前就进行周密策划。手段隐蔽,发案后毁灭账本、簿册等证据、不留痕迹。到案后自以为天衣无缝,无人知晓。因而守口如瓶。商业贿赂案、串标案的当事人作案前大都订立攻守同盟,案发后相信哥们义气。认为同案人不会出卖朋友,加之工商机关没有公安、检察的司法强制措施,认定只要咬紧牙关。工商部门就无法查证核实。到案后,横下一条心,无论办案人员采取何种方法询问,软硬不吃,咬牙硬挺;有的当事人被工商机关处理过,多次与工商机关打过“交道”,熟知工商机关的办案程序和询问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反调查“经验”,做好了与工商机关斗智、斗法的心理准备。因此在询问中善于周旋、辩解,拒不供述违法事实,造成询问失败。

(二)过早进行新闻报道

从打击、震慑违法行为、教育群众、做好法制宣传这个角度看。对一些有影响的案件做一些适当的报道是有必要的。但是,有些单位或个人为了抢新闻,往往在案件情节没有完全搞清,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的情况下就过早地发了报道,有的甚至只是道听途说或者将未经查实的材料公开报道,把工商机关掌握的案情泄露出去。其结果是造成失密或报道失实。使案件当事人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获得这些信息,并根据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我们掌握案情的程度,进行反调查,造成询问失败。

(三)个别执法人员堕落腐败,与“黑”共舞

更有甚者,个别工商执法人员经不起腐蚀拉拢和糖衣炮弹的袭击。在案件当事人及其亲朋好友的贿赂下,知法犯法,给当事人通风报信出主意,让其翻供或拒供,里应外合对付调查,造成调查询问失败。

综上所述,询问调查失败的原因,虽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所以,要做好询问调查工作,必须加强对工商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办案人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研究,更多地了解相关涉案专业知识,提高素质,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执法办案的需要。同时,要加强与公安、税务等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建立相应的联动协查机制,克服工商办案的先天不足(如没有人身强制权、税务稽查权等),使诸方面力量为经检办案服务,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难点研究 下一篇:实施“脸谱化”监管完善小食杂店长效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