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历史课堂飞扬

时间:2022-05-09 10:37:08

让情感在历史课堂飞扬

[摘要]初中历史学科教育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和高尚的情感”,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感,它是全面实现社会学科教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讲授知识,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自然巧妙地将德育内容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德育工作在学生的情感与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交流激励 情感体验 内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历史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以真挚的情感,营造一种亲切、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激励进取。共创和谐氛围

情感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可以减少学生的精神压力,能有效地清除紧张的情绪,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情感,提高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爱好。

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首先要重视师生问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要经常地、有意识地留有师生情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心、诚心与爱心去呵护学生,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达到教育氛围的和谐性,才能为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做个细致的有心人,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动态。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和鼓励学生的情感,才能适时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教学有的放矢,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在讲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签定南京条约时,采用角色表演式教学,“由境入情”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即让学生分别扮演清政府和英国侵略者,在课堂上模拟条约签定的现场情景,并且要求学生尽可能的把英国侵略者的傲慢和清政府的软弱表现出来。同时我将一些背景资料以图片和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这种现场模拟和引导提问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珍视学生智慧的萌芽和独立见解。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社会课堂的主人。于是学生便在这样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识点及相关的资料,锻炼了思考判断能力。同时对祖国的感情也得到了确认和升华。

二、旁敲侧击。加深情感体验

如果说,情感沟通和感悟人生事理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那么“点化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它贯穿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我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还借助教材资源,关注每一个德育细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触动学生的思想情感。

例如。战国时期忧国忧民。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写下《满江红》的南宋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飞;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句的文天祥;有“苟利国家生死以,且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有“恨不抗日死,留作他日羞”的吉鸿昌等在这些人身上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世界历史中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印度章西女王、“圣雄”甘地:促进南美解放运动的“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为争取美利坚民族解放与独立而战的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等,这些素材为我们在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所在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情感资源。

历史教材中丰富的精神粮食还有很多,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古今中外的优秀历史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史育德,这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全面发展观的德育和智育的统一。

三、整合资源。内化学生情感

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小见大,要适时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爱国主义行为应该是伟大的壮举,与青少年学生关系不大。因此,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同时也可以把时事政治素材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资源整合,培养学生学会用政治和历史眼光来看待问题,进而达到内化情感的目的。

例如,我将“朝鲜核问题”导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为实现半岛无核化,中国为什么要积极斡旋?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塑造健全向上的人格;让学生了解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粮食、棉花、煤炭、电力等都跃居世界前列,许多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综合国力已居世界第五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告诉学生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问题的数据比较,消除一些青少年学生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盲目崇拜的现象和对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妄自菲薄心理。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情感。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随处可见,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多。我们要以“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作为主要目标,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让德育融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并能树立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思想,使知识的讲授与德育的教育达到水融,最终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光盘教学的几点尝试 下一篇:实现中职化学教学课堂生动化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