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文化接受状况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5-09 05:34:28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文化接受状况调查与思考

[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容易被社会上各种消极文化观念和偏颇的生活方式所诱惑,功利、刺激和享乐已成为部分学生的追求,大学生面临的种种审美困惑为大学生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艺术等审美文化的接受状况,从而为推进校园审美文化建设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多元文化 审美文化 审美教育

[作者简介]曹迎,玉林师范学院学工部副教授;张鹏,玉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091-04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性改革,中国文化领域在发生结构性变异的同时,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深刻变动,人们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正在迅速发生变化。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异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个人娱乐、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大改变。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上都处于过渡时期,因而他们的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等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品味。大学时代,正是人生中自我意识日趋强化、智力迅速发展和思维趋向独立的时期,因此大学生的审美判断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多彩的时代生活导致了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多元化和多变性,他们敢于冲破旧的审美观念和标准的束缚,冲破各种社会习俗的制约,热烈地追求美的新鲜事物。大学生的审美活动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审美知识和经验还有待发展,因此他们的审美判断往往带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Ⅲ。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种种状况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大学生审美文化接受状况

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社会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发展变化分解着原有的价值秩序,社会上多元文化的“侵蚀”,给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空间,使得他们选择追求的层次多元化。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价值的相互碰撞、冲突与选择的困惑。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夹杂着一些低俗、非主流的东西,如西方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辨别能力尚未成熟,外来的奇景异观和陌生感,直冲人的感官世界,让那些生活经验不足的大学生难辨是非良莠,以至麻木了审美的认知官能,迷失了价值方向。

为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对西方的文学艺术、东方的儒家文化和民族民间审美艺术等三种审美文化的认同程度以及理解、接受的情况,意在了解大学生审美素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想法和建议。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方法。随机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180人作为调查样本,要求他们填写问卷。应用百分比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考察重点。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所有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对中西方基础审美知识的认知,包括西方文学、西方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等知识;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态度,学校审美教育现状、对学校审美教育的建议等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日常的审美行为。此问卷的统计数据及调查结果可作为本研究的重要依据。

(三)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回收率为100%。统计数据显示:

1 大学生对审美知识的掌握与获取情况

(1)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审美知识的主要渠道。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获得,例如“西方艺术”、“西方文学”、“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儒道文化”等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可见,课堂教学是最能获得有关审美知识的渠道。因此,组织好课堂教学,讲究教学方法,不拘形式,是能够增长学生审美知识的。

(2)学生对审美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外延的知识掌握较差。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审美知识掌握程度多处于“了解”、“略知”甚至“不知道”状态,缺乏深度。例如。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有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没有一个学生“熟知”。只有27.1%的学生“了解”,58.8%的学生“略知”,还有14.1%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对于“西方艺术”,没有学生“熟知”,只有1.2%学生“了解”,47.1%的学生“略知”,多达51.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中西方审美知识的了解是极其贫乏的。在几项基本知识中,学生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多一些,对于“艺术”、“哲学”有关知识的了解较少。

2 大学生的审美态度。在对大学生的审美态度的调查中,有64,5%的学生认为审美素养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且大多喜欢校园艺术类、书画展、邮票展、寝室装饰、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人文讲座等人文活动,认为这些活动对于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有很大作用;而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课堂教育,但谈不上喜欢;在“对于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态度”选项中,只有38.7%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很认真地对待,与必修课的学习态度没有区别;有43%的学生承认自已“较随意。主要是为了拿学分,有时候不去上课”;有8.6%的学生表示自己“十分随意,基本不去上课。期末考试才去”;另外有9.7%的学生表示未选,或者是不会选择此类课程。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意识到审美素养的重要性,也较为喜欢相关的人文活动,但较为排斥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在充分发挥课外活动对大学生审美素养提高的作用的基础上,如何改进审美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相关课程的设置,使课堂与课外活动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上双管齐下,已成当务之急。

3 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审美表现。在对大学生课余阅读调查中发现:在学生的课余阅读时间中,阅读最多的是报刊、杂志、随笔、文学名著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书,历史、艺术、哲学类书籍读得最少,尤其是哲学类书籍很少有人涉猎。无论是报刊、杂志、随笔,还是艺术、哲学类书籍,几乎不读的人数量相当多。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人文课余阅读量都是很少的。另外,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目的多是为了获得人文陶冶,通过了解故事内容,获得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但是,其中为寻求刺激、消磨时光或其他原因而阅读的学生人数也不少。

从调查结果看,可反映以下几点:第一,文科生

对审美知识的理解强于理科生,关注也多于理科生,女生对审美知识的关注多于男生;第二,在对待审美教育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审美文化,认为审美教育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但对审美文化缺乏深刻认识;第三,在审美教育活动的参与问题中,绝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的相关活动,但是对审美选修课,大部分学生都采取犹豫的态度。对艺术课程的学习缺乏信心,学生们更愿意参加自由选择和发展的艺术社团活动。所以,加强第―课堂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审美教育问题诊断

(一)多元文化的强力冲击。当代大学生审美出现世俗化倾向,不仅在于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也由于物质文化的强力诱导,大众文化的强势渗透和技术文化的大力推动。

1 物质文化的强力诱导。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较大满足。但由于建设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加上物质文化的强力诱导,人们开始逐步放松了精神文化的追求。即使意识到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因受物质文化感性、直观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世俗化进程中,片面的物质文化追求,引发了物欲膨胀、金钱至上、价值崩溃,在精神压抑、思想苦闷中,人们开始了精神的放纵并娱乐自己,用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来消遣时间,反映在审美生活中则是娱乐化倾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象牙塔也开始了物质化、娱乐化。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与理想抱负,开始了丰富生活的追求;不再倾心苦读与钻研,开始学会了享受生活;不再迷恋经典审美,开始了娱乐化的审美生活。

2 大众文化的强势渗透。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往往带有对政治、道德、审美权威解构的功能,并对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冲击。大众文化在满足人们感望、激发参与热情的同时,也促生了感望的泛化、主体人格的分裂以及精神价值的消解。在大众文化的洪流之中,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心理未定形的动荡时期,好奇心强但又比较脆弱,而此时他们却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沉重的心理压力。如学习、考试、就业、情感等等,神经犹如一根绷紧的弦,紧张的心理迫切需要找到释放的空间。大众文化的快节奏、猎奇性和娱乐性,正好迎合了他们追求时髦的生活方式和好奇的心理特点,包含其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绪、心理,以其特有而强大、隐蔽的诱惑力对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给了他们一个释放紧张的机会和空间,并促生了文化消费娱乐化的心理定势,审美生活也不自觉地走入了娱乐化的圈子。

3 技术文化的大力推动。科技发展促进了物质生产的极大发展,也作为物质载体促进了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传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各种传媒的声像效果。日新月异的技术文化推动着审美作品的迅速传播和形式的多样化,强烈地满足了观众、听众的感官刺激需求;而互联网、移动电话等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也推动了流行文化的快速传播。不仅如此,还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文化如网络文化、手机短信文化等。在大学校园,计算机的普及和校园网络的开通,促进了网络文学、网络社区、网络聊天、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BBS、手机短信文化甚至网上交友、恋爱等在大学校园中繁衍,它们的出现迅速吸引了大学生,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把大学生的审美生活带入了娱乐圈,促使它们的审美生活娱乐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学校自身许多具体因素制约了高校审美教育实效性的发挥。社会经济市场化的导向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功利化、现实化,降低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忽略了大学生成才素质中的审美需要。学校对审美教育的认知偏差也影响了审美教育的实效性。具体反映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简单把审美教育定位于“专长”“特长”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死记硬背一些文化知识概念;在课堂教学中重专业、轻视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压缩或减少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课时;在德智体美劳的关系上偏重“智力”、“能力”、“分数”;在审美教育的协调性上,还存在审美教育内容、形式不统一的问题。另外,到目前为止,高校在审美教育的机构设置方面,仍然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或一支专门的审美教育队伍。目前,大学生是应试教育培育出的“果子”,基础教育阶段对素质教育的淡化,造成了他们审美基础知识的严重缺乏。而且由于生源地的不同,相同年级的学生审美知识水平不一、层次不一。现在,高校审美课堂教育基本上采用大班教学,这不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多个层次的学生“齐头并进”和“满堂灌”的授课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个性,学生被动接受,抹杀了他们对审美教育的兴趣,从而使此类课程流于形式。

同时,教师本身也缺乏文化审美境界。教师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他们也很难逃脱这个时代的共性和导向,当下许多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作一个赚钱的饭碗,只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循守旧过日子就可以了。大部分这样的教师教学更多的只能是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重复劳动,缺乏激情和火花,更不要说什么赏析引导、纵横开阖的文化气魄了。

(三)学生个体原因。第一,学生对审美了解不够。如对其目的意义,对于审美在其成才、家庭、工作、人生中的作用缺乏深入理解。第二,学生审美知识的缺乏,是造成审美教育效果低下的另一原因。由于缺乏一定的审美知识,使得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降低,审美趣味不浓,也无法从审美中体验成功、喜悦、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情感。第三,审美认识偏差。认为审美素质和个人的能力、人品或工作关系不大,对审美教育持一种可有可无的不重视态度。第四,审美认识和实践不统一。主要体现在学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表明个别大学生在审美践履上还要重行动、重实践。第五,抵抗不住诱惑。由于缺乏正确的辨别标准和较高的判断能力,出现“以丑为美”、“以异为美”等现象。

三、推进校园审美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通过发展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导向。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和审美品位。此外,要加强大学文化社区建设。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的文化氛围和风气直接影响他们的文化生活和品位。要遵循环境育人的原则,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为中心,大力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净化大学风气。在此基础上,

通过加强教职工思想文化素质、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娱乐生活等加强大学文化社区建设,建设大学文明社区,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文化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审美的多元化倾向,既表达了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享受。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对高雅审美的冲击。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放松了审美教育,缺乏对他们在审美消费中的引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审美素质偏低。而弥合大众娱乐审美与高雅审美之间的距离,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将是最为有效的途径。要从关系到提高整个民族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度来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审美教育,针对以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特别是要在全球多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现代信息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养。通过文化素质和审美教育,使学生对高雅艺术的意趣和表达方式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懂得欣赏美,富有想象力、审美力和创美力,他们的审美就不再会只满足于娱乐层面,而会成为高雅艺术审美的主体,而且他们在高雅艺术审美中的审美经验又将反过来影响并提升娱乐审美的整体水平。

(三)充分发挥优秀的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首先,用优秀、健康的大众文化丰富高校美育内容。在一些优秀、健康的大众文化作品中,只要包含着能够启迪人们智慧、促使人们求善求美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到高校审美教育的内容当中。其次,发挥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审美素质。优秀的大众文化中所包含的美的内容由于其通俗性。为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初始的阶梯。大学生在对大众文化的通俗美的欣赏中,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美的知识,增强审美的兴趣。最后,优秀的大众文化为高校审美教育开拓了新的渠道,激发了大学生接受美育的主动性。由于大众文化的覆盖面广泛,接受起来快捷方便,加上先进的传播技术,为高校审美教育开拓了新的渠道,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主动性。

(四)完善审美教育理念。审美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艺术教育或技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必须贯穿如下理念:第一,审美教育要有知识的底蕴。在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不唯理论,但要传授相关的审美知识。第二,审美教育要有素质的内涵。应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目标进行追求,而且这一理论要贯穿在审美教育的各环节和各活动中。第三,审美教育要有制度的保证。高校应在这个方面围绕其内容、主体、管理机构等环节进行规范。第四,审美教育要有环境的熏陶。优美的学校物理环境,和谐的学校人际环境,向上的学校文化环境,健康的社会家庭环境,均是审美教育的要义。第五,审美教育要有实践的检验。必须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形式各异的方式中欣赏、感受和创造美。第六,审美教育要有实效性的具体检验措施。

(五)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在审美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因其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作用,其形象、能力、气质、谈吐、学识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审美教育。总的来讲完美的教师个人形象从审美角度要求,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人格美,要品德优良,作风正派,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心灵美,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才能美,要有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优美的教学艺术,渊博的学识;行为美,服饰、谈吐、举止要得体、大方、优美,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六)重视学生的审美实践。在审美教育中。同样强调“知行合一”,而且必须强调“知行合一”。因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陶冶和美化既要在审美实践中完成,又要在审美实践中得到检验,更要通过审美实践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决不能仅仅停留于审美理论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只有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美的鉴赏、感受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雯,发展高雅艺术加强审美教育构建和谐校团[J],东方企业文化,2007。(5)。

[2]丹,西方文化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3]张发饮,当代大学生审美娱乐化倾向的文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4]张玉芬,大学生审美教育实效性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7)。

上一篇:浅议C2C网络购物中的信用机制――以淘宝网为例 下一篇: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