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类纪录片的思维品格

时间:2022-05-09 01:27:12

自然类纪录片的思维品格

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电视艺术形式”,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层次。①那么,自然纪录片能不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又该怎样上升到思维的品格与审美的层次?

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他同时还说:“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的一种关怀。”②

由此可见,一部成功的自然类纪录片不仅仅要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望,更应以其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思维品格来征服观众。在这一方面,我国与英国BBC公司联合拍摄的自然类纪录片《美丽中国》做了很好的尝试。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BBC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面、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使得观看这部纪录片不仅有一种视觉的震撼,更是一种对自然的震撼与敬畏。

《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性的,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观众。

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400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洞中的蝙蝠。傍晚时分,古老爹倚在窗前,仰头远眺,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观众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更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在这部6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的摄像的引导下,观众渐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观众知道在拍摄后的几周后400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人们会遗憾;在蛇岛上,当观众看到鸟儿逃脱蛇的攻击时,人们会高兴……影片中,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这一切令观众的心随着自然生命而跳动。

《美丽中国》中展现给观众的自然世界与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能支撑和致命伤害。《美丽中国》用它的镜头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与我们生活的方式、地点不一样。也许是社会生活太过复杂和疲惫,我们早就忘了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发现,这个地球不仅仅属于我们,还属于动物,属于更多的生灵。纪录片引导人们关注或者说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视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如果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后像珍惜自己一样善待动物,那么这就足以体现这部纪录片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理解爱护珍稀动物,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意义,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平衡观。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和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和异化,人类的心灵越来越粗糙,感觉越来越迟钝,心肠越来越坚硬……于是生命的意识淡薄,悲悯情怀丧失,人文精神缺乏,人类成为唯一只爱自己的冷漠动物。但是《美丽中国》,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中国自然视觉奇观,还有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与脆弱,让冷漠已久的心灵变得湿润、柔软。这部长达6小时的大型纪录片的特点是以自然为对象,以平等的视点关注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以纪实的手法和写意的风格,来抒写和展示自然的奇观和生命的奇迹,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地观赏中国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生命,在观赏中感受自然的壮观、神奇与美妙,感受生命的庄严、神圣与美丽,同时也对自然法则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美丽中国》把思考的领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是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观察人类的行为,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者说,它不是从人类的角度看自然,而是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即将动物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从自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进行艺术化的对比,用暗示和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方式。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来是自然界最美好、最壮观的景象,而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与建设却把这些美好近乎破坏殆尽,多种物种濒临灭绝,美丽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最终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当我们从大自然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面貌与形态,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自身结构和内在关联,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愚蠢。

《美丽中国》中人文精神指导和欣赏下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纪录片创作者用以构成视觉形象、表达制作思想的各种手段技法的总和。因此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纪录片制作人员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电视纪录片表达创意、展示故事的主要创作思维方式。对于纪录片来说,视觉是第一性的。纪录片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因此,视觉语言是纪录片思维品格表达的一种最重要手段。

正是基于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深厚的感情,纪录片《美丽中国》用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浑厚、包容的声音结合美丽的中国自然画面,把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主题拍成了洋溢深厚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其视觉语言充溢、表现着浓厚的思维品格。如大量的长镜头,跟随对象的运动,用特效表现的风云变幻、万物生长,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出壮阔的美感、梯田区的整体视觉冲击效果;运用自然光线、光度的强弱,光位的顺光、逆光、侧光,光比的明与暗等,追求写实性;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自然中的不同场景,无不集中反映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伟大主题。同时,拍摄者在摄像时总是尽可能地亲近拍摄对象,获取最真实的视觉画面、获取自然的最美好的瞬间。对于摄制者来说,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或景,而是怀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

纪录片主要是一门视觉的艺术,“视觉艺术”“视觉语言”是影视作品的“主宰”,但无论创作者还是观众都不应成为视觉的“奴隶”,而要学会用一种更高的理性和精神来进行制作、拍摄、判断和欣赏。而这种思想空间,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精神。《美丽中国》就是这样一部“创造和利用现实”,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

综上所述,《美丽中国》无疑从技巧、内容、精神上都是纪录片创作的典范,它生动、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类的纪录片应该如何从纪实的品格上升到思维的品格,引发人们对人与大自然的重视审视与深刻反思。同时,作为普通观众,人们在欣赏这些自然类的纪录片时,也不能简单停留在一种表象的震撼上,也应当怀有一种思维品格,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欣赏和思考自然类纪录片所展现给我们的美丽的、震撼的视觉语言。

注 释:

①②彭吉象:《影视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第70页。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文学院)

编校:郑艳

上一篇:论新媒体时代报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下一篇:广西传媒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