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

时间:2022-05-08 07:02:44

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

最近,《温州都市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分别以《开国内先河 温州非遗传承人可“抱团”申报了》《温州尝试推选团体性和群体性传承人》和《温州一小步 中国一大步》为名,公开报道了浙江省温州市在国内率先推出针对非遗传承人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并引发社会热议。

什么是针对传承人的精细化管理?

所谓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指根据传承人传承模式的不同而对传承人所实施分类管理。通常,由于非遗项目难易程度不同,用工多寡不同,工序流程不同,保密程度不同,所需传承人人数也会呈现出明显差异。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所用传承人数量的对应相关,我们可将传承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个体传承型传承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有些项目是以个体传承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将这类遗产项目的传承人统称为“个体传承型传承人”。作为规律,这类传承人主要分布在个体传承型传统手工技艺领域(如石雕、玉雕等)以及个体传承型传统表演艺术领域(如评书、单口相声等)。由于所传技艺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又可养家糊口,故这类遗产项目多限于家族内部传承,有时甚至是一脉单传。

(二)团体传承型传承人

绝大多数非遗项目,仅凭个体力量是很难有效传承的。这就需要很多人同心协力把传承项目做好。我们将这类项目的传承人统称为“团体传承型传承人”。如动辄就需要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传承的皮影、昆曲等项目传承人就属于团体传承型传承人。团体传承型项目的最大难点,就是稳定的团体关系的构建。这也是确保这类团体传承型项目有序传承的前提和条件。由于这类项目历史上就是通过团体的力量共同传承的,所以将每位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并形成稳定的工作团队非常重要。此外,这类项目的所有权归全体成员所有,不存在“祖传秘方”问题,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更具专业潜质的后继人才。这类遗产项目是靠团队中所有人的力量共同传承的,所有权归团体所有,故这类项目不应设“代表性传承人”,而是设置 “项目联系人”,以确保这类项目的团体属性。

(三)群体传承型传承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传统仪式以及大型庙会等都是由众多传承团体共同传承的。这类传承项目的核心驱动力取决于对血缘文化、地缘文化乃至业缘文化等的高度认同。作为深层民俗,这类项目传承更容易保持其原有本色。但组织难度大,也很容易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对这类遗产而言,政治生态尤显重要。管理模式也与其他遗产类型迥然有别。由于这类项目的所有权归节日仪式的全体参与者所有,所以不应设“代表性传承人”,而应设置 “项目联系人”,以标明这类遗产项目的群体属性。

为什么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

为什么要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何在?

(一)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明确项目传承人或传承群体的责任和义务。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应该知道谁是传承人――凡个人传承者,责任当然在该传承人本人;凡团体传承者,责任当然在整个团体;凡群体传承者,责任当然在整个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将传承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任务分解到人。

(二)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使政府更了解自己的管理目标――一旦传承出现问题,政府知道应该督促谁、监察谁、管理谁、问责谁。反之,如果一味实施粗放管理,将由很多人传承的遗产项目,仅仅归结到一个人的名下,其他传承人就会自卸包袱,放弃传承。

(三)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也是完善非遗传承人福利待遇的需要。按劳取酬是公平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如果将这一原则贯穿到非遗保护领域,那么,针对传承人的补贴至少应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由个体传承的非遗项目,补助金显然应该归该传承人所有;2.由数人、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传承的团体传承型项目,如皮影、木偶、京剧、昆曲等,一旦有了补助,则该补贴理应归该团体所有成员所有,因为该项目的传承是由该团体所有成员共同完成的;3.那些动辄数千人、数万人甚至更多人群共同参与传承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大型庙会等,一旦有了补贴,补贴则应发放给专门负责管理春祈秋报、迎神赛会的民间社火组织,并用于庙会活动的正常运营――归这些社火组织所有成员共同拥有。至于这笔钱是用于庙会期间的粥棚,还是用于活动场所的装饰,完全由民间组织自己负责。通常,民间组织都有良好的自律性,账目往来也都有着良好的公示传统,不必担心这笔经费的滥用。

(四)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也是减少传承人矛盾,巩固传承人间即有和谐关系的需要。生长在原生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不需要政府财政扶持。但在外来文化冲击加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危在旦夕的情形下,作为一国政府不可能不动用国家的力量,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基因。但进行经济扶持时,如果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就很容易引发传承人间的矛盾,反会因为原有和谐关系的打破而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常传承。

怎么才能做好对传承人的精细化管理?

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

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表面看只是个方法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个理念问题――如何认识并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就传承人而言,他们的传承规律又是什么?很简单:个体项目由个体传承,团体项目由团体传承、群体项目由群体传承。那么,有了“好处”又应如何分配?当然也应该是个体项目归个人所有,团体项目归团体所有,群体项目归整个群体所有。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好处”都分配给了其中的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越管问题越多,越管矛盾越大。

其次要解决制度建设问题

意识到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并愿意付诸实施,就应该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制度上。在制度建设方面,至少要完成以下四方面任务:

第一,建立明确的传承人责任制度。项目类型不同,传承人的人数,项目的责任分工也会有很大不同。应该按照遗产类型的不同,将传承人的责任分解到每位传承人的身上。

第二,建立明确的传承人监管制度。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做好传承人的服务监管工作,并从制度建设上确保传承人监管工作的实施,并落实到每一年度的传承工作中。让传承人明白无误地知道自己今年应该恢复哪些传统技艺,应该重点打造哪些精品,应该向弟子们传授哪些技艺。要想实现对传承人的精细化管理,没有明确的制度建设是万万不行的。

第三,建立明确的传承人补偿制度。传承人是一个民族优秀基因的传承者。为确保所传基因纯正,“原汁原味”的传承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因拒绝“时尚”而影响到传承人的经济利益。特别是那些“谁传谁赔”的非遗项目――如尚未纳入全额拨款的戏曲、曲艺类非遗传承人,政府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关照,否则,这两只队伍很可能会在十年之后因后继无人而面临整体沦陷。原因很简单:一是这些项目没有几年的时间不可能学会;二是即便学会,也很难用它来养家糊口。在这个时候,作为非遗保护的最大受益者,政府理应伸出援手,对这类遗产给予重点扶持。

第四,建立明确的红黄牌警告退出制度。传承人身担传承一个民族优秀遗产的重任。如果传承人不够敬业,惰于传承,或是根本将承担不起传承人的职责,政府有权利提出黄牌警告,如果屡教不改,可以直接亮出红牌予以辞退。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上一篇:现代舞的“百年邂逅” 下一篇:丽水灵山寺夫人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