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5-08 06:27:50

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按照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岗位技能为核心,改革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科学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技能 会计电算化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81-02

对于高等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意义来说,其职业技能的含义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具备的技术和能力,而学生能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和职业岗位上能否胜任的前提。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提高职业技能。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地位和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会计与财务管理等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会计核算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如何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处理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课程有其独特的客观规律,需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其特点主要为:

第一,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多。会计电算化的学习要以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因此,大多数财会专业及电算化专业应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往知识的复习,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多下工夫。

第二,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许多经济活动与世界接轨,经济要跟世界接轨,会计要先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会不断修改、增加、更新,会计软件也会不断升级。而会计电算化课开设的时间较晚,学生已学习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可能已经陈旧过时,这样在讲授电算化课程时,就要给学生补充新知识、新内容。

第三,实践性强。这也是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最大的一个特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几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还需要以当下最流行的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讲授,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的提高,各高校财会专业也更加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但是,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典型通用会计软件的实践性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想讲授理论知识又想讲授软件操作,结果往往都是点到为止。

(二)课程内容设置落后

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三)课程讲授方式、方法不完善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讲课方式,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程序化,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创造性思维能力被忽略了。

(四)实训教程质量不高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所以本课程需要有高质量的配套实训教程。到目前为止,会计电算化教材质量普遍不高,教材中所举软件严重落后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或者教材中是对各个会计软件泛泛地讲,没有针对哪一个软件详细讲。会计电算化教材本身质量尚且不高,实训教程的质量便可想而知。

(五)教学设备相对落后

对于会计电算化来说,主要的教学设备就是计算机。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实训机房建设不够重视,一方面是机房内计算机数量不够。随着高等学校扩招,在校人数不断增加,之前的计算机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即使计算机数量充足,计算机配置也相对落后。而不少财务软件对计算机配置要求也很高,把财务软件安装在配置低下的计算机内,势必影响软件运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思路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

依照课程定位,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课程教学中突出体现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理解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步骤和方法,熟练地运用会计核算软件进行操作,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设置与时俱进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跟社会应用水平,努力让学生在学校学到最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知识。这就要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其中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调查刚刚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向他们询问企业使用会计软件的信息。就目前来看,学生反馈的信息是:大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而不再采用手工记账,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大多采用用友公司的ERP财务软件,也有部分企业采用金蝶财务软件。根据这一信息,调整课程内容设置,本着这个原则便可以使课程内容设置始终走在行业前沿。

(三)改变传统的课程讲授方式、方法

面对更新速度快实践性强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我们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财务软件中一个功能模块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学习具有相似原理的另外功能模块的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举一反三,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四)完善课程实训教程

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程质量不高,而实训课程在整个会计电算化课程中比例又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两种完善思路: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自学校学生特点,自行编写校本实训教程;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联合,把企业中真实的会计资料作为学生实训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过程。

(五)改善教学硬件设施

随着财务会计软件的不断升级完善,它对计算机的承载环境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与时俱进,在教学软件的使用上要跟得上潮流。如果在硬件设施的环节上出问题,其他工作都是徒劳的。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从根本上认识到硬件设施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要性,能够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

(六)以赛促学,以证代考

大量会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堆积,会降低高职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积极性。面对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逐步推行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会组织各种大学生技能大赛,其中的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正是检验学生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工作能力的大赛。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检验效果十分不理想,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以证代考的方式,一方面使考核方式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完成期末考试的同时又多了一个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参考文献】

[1]陈琪.基于网络时代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8).

[2]金光华.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会计信息化定位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2).

上一篇:浅谈生物观察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试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