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时间:2022-07-13 06:44:23

浅谈生物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摘要]在生物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今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也是生物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浅谈对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的认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69-01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特点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生物学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生物学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升学压力的增强,离异家庭的增多,以及独生子女的问题越发凸显出必要性。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并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但由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潜伏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仅靠每周几节心理辅导课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还是放在那几门传统课程教育上,除了班主任外,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是任课老师,因此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书育人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育人,即培养合格人才,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的。心理学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更加准确的评估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能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可以节约教育资源。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蕴含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辅导内容既可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不足,又不必额外增加心理辅导课程和老师,就可以达到使学生心理得到辅导和节约教育资源的双赢效果。从心理学实践的层面上来说,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穿插和渗透心理健康辅导内容,既可以使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得到充分运用,又可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为理论研究提供有效的素材,为心理学的应用和中小学心理研究开辟新途径。

二、生物学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生物学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科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负有辅导学生心理的责任。在中小学众多课程中唯独生物课程与心理学教育联系最为紧密,从生物教学开始实践心理健康辅导最具有可行性。首先,可以满足中学生物教学纲要和课程的要求。从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学生物教学纲要中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包含了许多心理健康内容;其次,最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培养兴趣小组以及学生在课堂内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另外,把心理辅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也符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的内容,在《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课堂教学穿插心理辅导是学校最为可行和使用的方法。

三、生物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满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这种融合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通过生物课堂教学可以全面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这种学科的融合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实践中应注重有机性、主次性、差异性、激励性四个原则。

一是有机性原则。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合心理辅导内容,需要考虑到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接受生物知识的前提下,巧妙地穿插心理辅导内容,而不能片面追求单方面的效果,忽视了两个学科的有机融合。

二是主次性原则。任何教学的主体都是学生,具体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生物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差异性原则。由于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学生群体,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正处于身体和思想的成长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心理上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状况安排教学计划和内容。

四是激励性原则。积极营造良好、和谐、轻松、活泼的心理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是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善于学习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更加充分地挖掘生物学科中包蕴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一步研究、论证、完善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渗透于生物学教学中去。

上一篇: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下一篇: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如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