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实现情感教育功能初探

时间:2022-03-05 01:39:53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实现情感教育功能初探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以其新的课程理念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现行的课程理念和实践。因此,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通过语文教师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向学生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61-01

近几年来,“情感商数”(EQ)已经开始引入教育机制中,利用情感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建立学生健康的情感结构。语文课程标准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的情感教育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激励作用,从三维目标着手,身体力行地在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在实践中,关于如何落实情感教育,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各位分享: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情感教育氛围

语文教学情感性原则的核心就是营造和谐、民主、合作的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的互动中,带领学生进入到一个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教师作为课堂氛围的经营者,其情感魅力能激励学生,而富有情感的语言、神采飞扬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则会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这些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学生的情感很丰富,稳定性也差,教师的言谈举止、情绪变化都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关怀,才能调动起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热烈和谐的交流气氛,艺术地驾驭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情感教育氛围。

二、精心设计导语 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境,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导语即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语的设计,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被教师的导语吸引,快速地进入角色,顺利走进作品,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内心深处感受“情动而辞发”的各个方面。

三、善用朗读法加强对文章的情感探索

情感应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就是最初的一环,而在阅读中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优美的散文与诗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地产生共鸣,我采用了个别朗读或集体朗读等多种方法,如分角色朗读,这种方法能使文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显现,便于留下深刻印象。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采用的朗读方法也应是不同的,但出色的朗读是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生动化,继而作用于人的心灵。善用朗读法能强调情感教学,巩固教学效果。

四、师生关系和谐促进情感教育

众所周知,学生情感上的最大特点是直觉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常凭直觉的好坏来感知外界。喜欢则欣然接受,讨厌则不屑一顾。因此,教师协调好师生情感是教好语文的可靠保证。第一,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学生一旦得到老师的尊重与信任,他们就会感到温暖。第二,要提高自身素质,力求博学多才。博学的老师,其传授的知识亦如同夜空中绚丽的烟花,能让学生尽量多地找到契合点。提高自身素质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多的主动权,容易获得学生的喜爱。

以上就是我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育如何实现情感教育功能的一点思索。“路漫漫其修远兮”,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悦目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使语文教育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和世界观、价值观”的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为人师者不断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鱼霞.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期.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期.

[4]朱小曼.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5]张敏坤.《赏识你的学生》述评.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冬日,温暖从营养早餐开始 下一篇:再说“任务驱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