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推广惠农支付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5-08 03:26:59

海南省推广惠农支付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本文简述了海南省推广惠农支付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惠农支付服务 调查 思考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以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支付服务的要求涉及“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支付系统建设、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等四项要求,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自2011年来在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与《若干意见》要求相契合。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农村支付服务供给和需求双向不足的约束,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要求有一定差距。为切实打通海南省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海口中心支行以儋州、乐东服务点调查情况为例,对推广惠农支付服务、发展普惠金融进行了深入思考。

1 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基本情况

儋州、乐东是海南省传统农业市县,2013年底农业增加值分别占地方GDP的50.1%%和59.7%,约有60%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为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2011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要求,当地人民银行组织辖内农行、邮储和农信社3家机构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至2013年底,儋州布设服务点708个,乐东布设服务点339个,全部完成助农取款点覆盖辖区所有行政村的目标。其中支付工具供给以银行卡占绝对优势,服务项目供给以银行卡小额取款和余额查询为主,金融基础设施供给通过EPOS和商易通实现村村通,使农民足不出村享受到了和城里一样的基础金融服务,构建了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但是,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形成的涉农资金加快流转,客观上要求提供更多便利、安全、低成本的惠农支付服务,助农取款服务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应予以及时关注和解决。

2 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支付服务供需不平衡。一是农民在既定收入状况下决定其支付服务需求,在较发达地区非现金支付使用较大,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对非现金支付需求较弱,金融机构因此对差异性的支付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支付服务。如儋州有一个镇驻地,方圆1平方公里就设有3个服务点。而乐东属于劳务输出大县,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服务点布设密度普遍低于儋州,活动率也不高。二是机构业务拓展不均衡。农信社政府惠农补贴和转移性资金发放,承办“一卡通”和“社保卡”工程,银行卡活动率较高,其布设服务点的积极性也高。而农行和邮储银行卡在农村活动率低,布设服务点的积极性也不高。

2.2 服务点效能有待优化。一是服务功能有限。目前大部分服务点只能为借记卡提供服务,受宥于政策限制,不开通信用卡服务,由于EPOS终端先天不足,也不能为存折、金融IC卡提供服务。二是部分服务点未开通跨行功能。邮储服务点没有开通跨行功能,主要为本行卡服务。农信服务点仅受理本行卡存款。三是服务点对具体的业务操做不熟练。收单机构只是在装机时对商户作简单培训,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未能在农民群众中产生预期的社会效应。四是收费不合理。跨行助农取款手续费标准城乡倒挂,如农信社服务点跨行取款手续费比农行ATM跨行取款手续费高,导致了个别服务点存在零交易现象。

2.3 助农取款商业可持续性较差。三农弱质性与金融资本逐利性相冲突,农村支付服务市场“供管需”三方责权利失衡,商业可持续性较差。从供给方收单机构反映看,监管机关强调履行社会责任,追求服务点全覆盖,但部分服务点收益不能覆盖成本和风险,收单机构布点积极性不高。从管理方服务点反映看,规定不得对余额查询、社保缴费、首笔业务收费,且缺乏政府补贴支持,创收面窄,收益性差。从需求方农民反映看,银行卡年费、POS交易和助农取款手续费成为银行卡业务普及的障碍,银行卡使用便利和交易费用相比,农民认为其性价比并不高,因此偏向选择现金作为交易支付工具。

2.4 非现金支付习惯尚未形成。近年来农村地区新型结算工具宣传不够,未能得到有效推行。一方面是部分农民传统观念认为现金既直观又安全,部分农民存在用折偏好,制约了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发展。调查还发现:很多农民接受助农取款是为了方便用现金消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和近年来倡导的非现金支付相向而行。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支付宣传只是简单的拉横幅、贴标语,宣传广度、深度不够,导致部分农民对支付结算工具缺乏了解,农民对道银行卡、电子商业汇票、手机支付、网络支付知之甚少,从而制约了非现金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农民非现金支付习惯尚未普遍形成。

2.5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亟待加强。服务点支付安全环境不佳,大部分服务点都是安装了EPOS终端便于提供助农取款,其安全问题完全依靠自身原有的设备和措施来防范,资金保障存在风险隐患。其次,农村银行卡消费者在交易中处在相对弱势地位,容易出现私自收费、支付假币,冒名、盗卡、复制卡取款行为,为客户提供洗钱和套现等虚假交易风险,其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件时有发生。加上当前银行卡类投诉在人民银行受理的金融消费者投诉中占比较高,会对农民接受银行卡业务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引致法律空白风险问题日益凸现,如何从法律上界定各方责任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3 全面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路径选择

3.1 加快农村支付制度建设。一是人民银行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出台《银行卡助农取款管理办法》,修订《支付结算办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优化支付结算环境,为农村非现金支付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人民银行要联合银监、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指导意见》,制定具体的风险补偿和奖励意见,通过强化业务考核力度、建立服务点退出机制等提升服务点运行质量。三是探索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助农取款服务情况纳入人民银行金融综合管理和服务体系,以考核评价促进服务改善,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完善对支付新业务的包容性监管。

3.2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一是推动地方政府注重惠农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出台支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政策,对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新设网点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安排财政性资金在开办助农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存管,对在农村布设助农取款POS/EPOS终端机给予财政补贴奖励,建立起与普惠金融系统相适应的保障机制。二是建议银监会、银行业同业公会出台调整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收费标准,出台农民使用银行卡的优惠政策,收单机构从国家大局出发微利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合力引导和刺激农民支付需求,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目标。三是建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建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形成各成员单位工作联动、学习交流、信息共享、激励约束等机制,促进形成合作联动外部环境。

3.3 加强农村支付大数据研究。为加强对惠农支付业务监管和研究,建议开通人民银行连接中国银联银联卡商户监控系统端口。依托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和中国银联农村银联卡特约商户交易数据,强化农村地区支付与消费的数据采掘和模型应用,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农民支付习惯、消费习惯的关联和变迁趋势预测研究,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大力促进手机银行业务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深度融合,促进惠农支付政策和金融服务政策的协调,更好地满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支付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放大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社会效应。

3.4 加强农村支付品牌宣传。开展类似“希望工程”的公益品牌宣传战略,推动农村支付服务跨越式发展。大力开展媒体宣传,人民银行可在电视台播放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公益宣传片,收单机构可在报纸开设银行卡知识小专栏,营造有益于非现金支付业务推广的外部环境。突出窗口宣传。涉农金融机构要借助有利的人缘和地缘,建立相对固定的宣传窗口,推动银行卡惠农支付作为普惠金融代表性产品的推广应用。重视载体宣传。收单机构和服务点应积极参加当地文艺下乡、捐资助学、受灾捐款等社区活动,强化基础金融服务的社区融合,构建紧密互动、互惠共荣的新型基础金融服务和消费关系。

3.5 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人民银行要大力开展“送金融知识进农村”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金融知识和维权意识。同时应对银行卡类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强化治理,对投诉较多的收单机构开展银行卡业务检查。要求涉农金融机构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重点向农村延伸,建立起顺畅的投诉渠道,和公安部门加强风险信息共享和提示,着重打击针对农民的支付诈骗及借助非现金支付渠道开展非法金融活动的行为,促进农村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督促有关收单机构建立服务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报告支付风险事件,将纠纷处置、风险萌芽解决前移第一线,切实维护农村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郭映辉.对农村惠农支付服务现状的调查――以永胜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2(11).

[2]中国人民银行富民县支行课题组,李双明,蔡云飞.惠农支付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建议[J].时代金融,2012(23).

[3]中国人民银行华坪县支行课题组,袁红梅,徐永惠.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华坪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3

(29).

上一篇:取水泵站钢管桩钻打结合沉桩施工方案 下一篇:高职《煤质检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与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