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专业区分下人体素描特征带给的雕塑的造型启示

时间:2022-05-08 02:33:43

浅析专业区分下人体素描特征带给的雕塑的造型启示

【摘 要】学院基础造型艺术的不同特征展示了造型语言极大丰富性,而这些丰富的元素在雕塑造型模式中也有极大的叠加价值。

【关键词】造型;雕塑;特征;语言

高等院校艺术学院的造型艺术一直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头戏,而基础造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则是素描课,因此人体素描理所当然成了所有教学中的不可回避的必修课题。所有造型类的研究生都要在第一学年开展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造型训练,我们很多同学在入学前大多经过本专业长达4年的专业学习,因此我也有机会在第一学年的造型基础课期间的人体素描习作里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就是学习国油版雕的同学们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专业理论中所学的造型方法融入到人体造型中去。

油画系的同学会很注意光线和人物色度的把握也更倾向于去用透视和光影强弱来表现对象的远近虚实和空间关系,善于运用各种技法保持画面松动并期待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亮点,人体的皮肤的质感和人物情绪的微妙变化也是容易吸引油画专业同学的人体绘画要素;而版画系的同学会出现两种非常具有版画专业造型特征的人体绘画风格,第一类非常注意整体画面黑白灰的大的节奏安排,用线大胆,暗部处理单纯直接,人物风格化变形的特征明显,排线的技法粗犷,很有黑白木刻的味道。另一类属于严谨造型风格特征,非常讲就营造人体在画面分割出具有创作作品感的构图形式,技法细腻,一丝不苟,舍去人体量感的塑造转而专注与于对微妙灰色的把握,暗部色调也表现了较丰富的层次。而本科以前学习雕塑专业的同学画人体就显的尤为不同,不太专注构图,画面透露出的雕塑语言信息非常强烈,善于用非常准确的轮廓线将人体的整体感牢牢抓住,线条粗犷有力,体块和量感一直主导作者对调子的运用,从开始到结束动态和重心都是被一直属于被调整状态,深入刻画阶段比较感兴趣于对人体的结构关系做深入的探索,因此雕塑专业的素描大体都有色调厚重,形体饱满,细节不多,人体结构化特征明显,但是画面高度完整协调的特点。国画系研究生的素描则充分体现了中国画中线条的魅力,他们习惯用线白描的方式准确勾出人像的轮廓,尽管材料用的是普通的炭铅笔和橡皮,但是线条追求气韵生动,细节和整体协调呼应,人物意向和情态充分体现在整体的动式和局部小的节奏中。国油版雕的素描习作中几乎全部展现了的基础造型艺术语言的所有特征。

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和西方造型思维在造型语言上的总和,首先来看东方的造型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属于隐性文化,具有神秘主义特征,认为运动关系与系统,人与自然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关系,不腔强调个体,讲究普遍联系,混沌无形的宇宙观,这些思维间接影响古人的造型观念,重隐性的意境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倾向宏观景象的输出,青铜造型的器物是杂揉空间造型和平面勾勒风格的典型中国风格的艺术,青铜器大多大体型雄浑,厚重,简洁,转折大气优美,空间比例关系以大的阴阳吞吐为依据。而器形上的纹饰很大程度上突出东方绘画用线的韵律和节奏。再看古代文人画的写意人物特点,破型反而成了造型的手段,人物神韵凸显,意境在省去细节中得到凸显,用线气息磅礴通畅。虽然用笔洗练,但精妙简洁,比起以往相对繁复严谨的风格更是加强了意境的表达,也加强了那种脱于画外的气韵贯通感。再看西方美学造型模式,从建国以来,代表美术最高水准的当代美术的学院教育一直延续西方理性主义的特征。尊重个体的完整,以现实物象为严格参照的比例,空间,色,是西方造型艺术的价值参考,对于物象的高度模拟在传统科学分析的精神基础中完成,不放过对形体做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系统分析,对每个微小的部分都加以严谨深入的研究,最后连接个体完成整个系统重组。代表人类艺术一个历史高峰的文艺复兴时期充分体现西方艺术内在的理性科学分析原则,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分别代表雕塑和油画两座高峰的艺术大师为了造型上系统化的需求都曾经亲自解剖过尸体,对骨骼和每块肌肉筋腱的形体特征和功能做了大量的信息验证和搜集工作。而到了西方近代美术时期,科学分析原则继续延续,形体中某些元素被单独作为一种美学特征被放大探索,部分和个体理论被再次更深入的研究。作为雕塑专业的研究生,造型语言将是永远需要探究的课题,各专业领域的不同魅力也为雕塑造型思维拓展了新的空间,型和解剖是围绕雕塑造型系统研究最大的两个

问题,两个问题相辅相成,而各个专业所展现的造型语言的特点无疑让我在纯粹的造型语言中期待雕塑在纯造型的意义上有些许延伸,就像以前的传统学院雕塑教学中,解剖关系被过分放大研究,但是或许这是一个误区,从美术近代历史看一个重要的人物罗丹,他的雕塑是西方写实风格新的高峰,在前期的风格中我们看到的是空间,体形,解剖关系准确表达的作品,而后期我们看到明显的变化,解剖关系还在,与原来不同的是这时的解剖关系完全被纯粹的形体语言所覆盖,团块在作品中不再是解剖关系的附庸,而成了雕塑语言的主体,人体中的肌肉解剖被放大成了夸张的具有纯造型特征的穿插关系,如果说的古典雕塑是以自然状态人体作为绝对参照,那么罗丹后期的人体雕塑则是被完全物象化的模式所吸引,绘画专业上会有很多表现意向和情态的造型元素,尽管这是在平面处理中常见的现象,但是这在雕塑传统造型中很少发现,我们不妨再次回到平面绘画中寻找一些启发,一方面情态特征要合乎空间造型的需要而产生动态调整,另一方面纯粹的造型结构关系应该被做进一步的探究。这两个方面都是素描课形体练习给我们的重要提示,从以往到现在传统雕塑大部分会在肌肉解剖,体量,大体动态等表现上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是在微妙情态变化和纯粹物象形体的结构关系上还有进一步扩大空间信息量的可能。现当代文化多样性和爆炸性增长对于我们艺术工作者不仅是挑战更给我们对造型艺术语言系统整合提供了巨大的平台,或许今后的雕塑造型语言中我们不但会看到观念的变化所导致雕塑语言的蜕变,还会看到传统雕塑造型语言的叠加式的延续。

【参考文献】

[1](法)奥古斯特·罗丹口述法,葛赛尔记录,傅雷译.罗丹艺术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析大学英语课堂的英美文化教学 下一篇:话语面面观结构主义到关联理论的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