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生事物应当有平和、宽容心态

时间:2022-05-08 01:56:22

《中国教师》:面对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您是怎么看待“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园”这一现象的呢?

李冬: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手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手机还叫大哥大,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更多可能是把手机看成是有钱、有身份的人士才能用的物品。但是,现在手机平民化了,既然是平民化,就要以一种平民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它。现在不是信息时代吗?那么,学生肯定是要接触这些科技新产品的。我认为学生使用手机这种事情是挡不住的,也没有必要去挡,反而应该去疏导。

我们允许学生带手机到学校来,是用相应的管理制度来约束。比如说我们设置了专门的场所给学生的手机提供充电服务;在教学区域特别是在教室里面,在正常上课时间、自习课以及其他学习活动中,手机则是要求要关掉的,自己要专心学习,也不能影响其他同学上课学习;课间休息时是可以使用的,学生可以用手机查字典、查信息,也可以打电话。现在的手机不仅方便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而且还方便学生及时查阅与学科学习有关的网上信息资源,方便了学生们的学习活动,手机对学校教育教学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学校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是经过了认真思考之后的主张和决定。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在信息的选择、判断以及信息加工、提取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通过手机就可以一定程度地实现。可以说,培养现代公民,离不开媒介素养的培养,包括如何把手机这个信息平台利用好。

《中国教师》:手机的存在会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呢,比如浏览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网页、信息,打游戏之类?

李冬:这没多大影响。比如学生课间打电话,我们要求不得在教室里打电话而是要到楼道里面,我也常常看到学生打电话,都很正常。所以,我是这么看的。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是不是也存在影响学习的因素呢?必然是存在的。但是那时候人们讨论这些因素了吗?可能也在讨论,但是没有像今天这么特别的轰动。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媒体,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快捷,消息出来,通常是顶多一个村知道,或者一个社区知道;二是那时候不是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自己孩子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关注。我觉得最近社会对学生使用手机过于关注了,学生学习,在任何时代,消极因素总是存在的。可以想象,任何事物的利弊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容忍手机的存在,以及它可能会产生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既开放又闭合的心态,实际上就是一种系统性思考的概念,系统不可能完全封闭,封闭了就成了死系统,当然也不能是完全开放的,完全开放的系统也不成立。所以,又有开放又有闭合,才是我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策略和心态。既然这些事情在学校里发生了,那么就让学校自己慢慢去解决、去处理,可能会更平和一些。

《中国教师》:有没有因为学生使用手机而影响学习的现象存在,学校是怎么处理的?

李冬:我们学校差不多90%的学生都有手机。我在学校巡视的时候,对各个教学楼、教室都会挨个查看。全校一共40多个教室,在学生最容易犯困和走神的时段我会挨着个走一遍,通常情况下,我看不到学生使用手机,偶尔能看见,也是零星的一两个。所以,我不认为“手机影响学习”这件事是主流的或者说是很泛滥的现象。至于上课玩手机肯定是悄悄发生的事情,那就悄悄地解决,一方面我会观察他以后怎么做,另一方面我要跟班主任交流,跟年级主任等相应的领导进行信息沟通。大家对待这种事的基本策略都差不多,肯定要旁敲侧击地提醒的,比如有时候在校园里遇到了在课上偷偷使用过手机的学生,我们不会和他谈手机的事,而是从其他事情人手,例如跟他谈谈这两天上课的情况,谈学习的情况,让他自己去反思。这是日常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因为有了手机就得这么做。可是如果他自己总是管不住自己,我们就要出手了。总之,我们得时刻想着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是什么。

就像有考试就有作弊一样,哪个学校的学生没有违反纪律的,哪有纯粹的好学生或者纯粹的不好的学生?都不存在。我们就用平和、开放的心态来应对这些事,去引导这些学生,把学习的氛围立起来就可以了。我个人认为对使用手机这事不要小题大做,淡化它就好了。就如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我正上高中,当时有一个热播的电视节目《加里森敢死队》,剧中主人公的刀法特棒,我们就学着电视里面的情景到处甩飞刀。那时候社会上也纷纷扬扬地讨论过,其实现在看也没什么。大家应该对新生事物带来的弊端更宽容一些。教育需要这样的态度,也需要多一些时间去适应。

《中国教师》:有些学校为了便于管理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到学校。而学生为了带手机也是各有各的高招,似乎越堵越能激发孩子叛逆的心理,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冬:学校做一切事情之前必须要考虑出发点是什么,是为学生的发展好还是为了学校的秩序好?学生的发展是目的,而学校的秩序是手段途径,我们不要把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途径搞混了。首先,学校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现在的发展,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而且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要和谐、同步,所以,我认为学生带手机这个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其次,我们培养的是具有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手机的更新换代正是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重要标志,如果不让他接触、感受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好像我们的创新教育就无从谈起,就自相矛盾了。第三,对新生事物、新的科技敏感、接受快、心胸开放是青年学生群体性特点,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对他们要欣赏和鼓励的地方。学校卡死了不让学生接触手机,或许十年前可以这么做,但十年后的现在还这么做的话,我们的教育者就应该反思了。

有些小孩子他可能会骂人,面对这种问题大人怎么做的呢?要是小孩骂一次大人就说一次,不断地斥责“你可不能骂人”,这种斥责很容易让孩子以为是在奖励他,反而更容易让他重犯。所以,我们不理这茬,淡化它,用别的语言环境来对待,可能慢慢的孩子就不会有骂人的习惯了。学生犯的错误,通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这是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他不经历这个就经历那个。实际上这些都是属于学校内部教师和学生要沟通和交流的范畴,是教育的契机。比如最近有个学生家长跟我交流,说孩子游戏上瘾了,对这种情况我是很警觉的,马上就跟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交流该怎么办。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得高度关注,因为这是属于“病号”,对“病号”就得多加关心、关注、看护和照顾。当然,对于有违反学校的规定、制度或者纪律行为的学生,教育肯定会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其基本原则,我们要保证三点,第一点是我们学校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第二点,对于一些发生违规行为的学生,应该有相应的处罚;第三,实施处罚要在学生和家长可接受的范畴之内,否则就失去了教育意义。另外,教师要努力提高执教水平和执教艺术,如果教育的效益降低,学生可能会出现逆反的心理和举动。

上一篇:“灵魂”能不能塑造? 下一篇:把学生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