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平书院

时间:2022-05-08 07:57:28

【前言】浅谈和平书院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现存建于乾隆三十四年的和平书院位于和平古镇区西北隅,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为合院式天井院建筑。斗砖封火马头墙,硬山顶,单进厅,穿斗式构架。门厅及天井两侧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门厅地面约1.6米,天井正中筑十三级石阶达堂房大厅 。...

浅谈和平书院

与江西毗邻的闽北边陲山乡邵武市和平镇,在今天看来偏僻、闭塞、落后,但却是一座千年古镇,不仅保留着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城堡式大村镇,古镇内还保存了一座已逾千年的书院――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弃官归隐时创建,是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书院之一。

黄峭,又名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冈,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卒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黄峭年青时即聪敏富胆略,当时朝政混乱,军阀割据,天灾连年,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强者铤而走险,酿为盗寇。黄峭毅然拿出生平积蓄招募壮勇组成队伍,安抚灾民,并辅佐陇西王李克用,深受赏识,任千夫长。削平三镇军阀后,因功晋为千户侯。后唐庄宗时任工部侍郎,因见复唐无望,于是弃官归隐,在家乡和平创建和平书院,培育人才,造福桑梓,并告诫子弟矢志求学。黄峭娶有三妻:上官氏、吴氏、郑氏,三位夫人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 ),黄峭八十寿诞,大宴亲族,召命诸子:除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侍奉晨昏外,其余一十八子俱分遣异地自行开拓创业,并口占《遣子诗》一首,告诫诸子“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时至今日,黄峭二十一股子孙后裔已遍布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四川、香港、台湾等省和泰国等东南亚诸国以及美国等世界各个国家,人口已达三千余万。

据当地的《黄氏宗谱•峭祖行录》载: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可见和平书院初创时为黄姓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它开创了当地宗族办学的先河,和平以及邵南地区乃至全邵武各姓氏宗族都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俗,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和传统。据和平当地各姓氏宗谱记载,宋代以后,和平书院逐渐衍变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当地其他各姓氏家族也都捐钱、粮和田地资助书院,并将子弟送入书院就学。清王朝覆灭,民国建立,废除了科举制度,地方政府创办了“和平第一高等小学校”,即以和平书院为校舍。民国十年(1921),由群众捐资,又在书院前建造了一幢砖木构三层楼房,有“楼外楼”,还有“楼上楼”,礼堂、教室、教师宿舍一应俱全,群众称之为“洋楼”,可惜解放后成为危房,已拆除了。和平书院自创办后历时1000余年,解放后还是作为“和平小学”校址,“”后才迁建新校于和平镇北门外的圩头坪。

沧海桑田,世事更移,五代时黄峭创建的和平书院早已湮灭无存。现存的和平书院据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载,是清乾隆三十四年应士民黄浩然等所请重建。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卷七《学校.书院》载:“和平书院在禾坪县丞分辖之旧市街。(乾隆)三十四年,士民黄浩然等请以昔年所置迎神号佛田租建塾,延师以教子弟。台司嘉其义,许之。知府张凤孙即文昌阁辟地创始,以唐宋旧名名之。附郡守张凤孙记。”

现存建于乾隆三十四年的和平书院位于和平古镇区西北隅,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为合院式天井院建筑。斗砖封火马头墙,硬山顶,单进厅,穿斗式构架。门厅及天井两侧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门厅地面约1.6米,天井正中筑十三级石阶达堂房大厅 。这十三级台阶无论从上往下数或从下往上数,中间的一个石阶都是第七个。据当地群众说这是有含义的:进入书院读书,就要像上这台阶一样步步高升,上完六个台阶就是顺利地修完学业,可以考中进士。考上进士就能当官,而当官就是从七品官当起,一级一级往上升,最后到达一品。堂房面开五间,中为厅堂,两侧作教室。堂房后封火墙外有护厝,为三坡水附属建筑,用作厨房。书院正门的门楼质朴无华,无雕画装饰,仅门额砖刻阳文“和平书院”四个楷书大字。门厅上的廊楼正中面对大厅的一块枋上雕饰一展开的书卷图案,上镌四个大字,因“”期间遭铲刮,字迹模糊不清,仅见“天文”,依稀可辩为“天开文运”。大门前空坪以小卵石铺筑几何图案。空坪北侧临巷一砖石构单体门墙,中间一大门,两边各一券顶小门,形似一“品”字,据说是暗喻“读书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级的大官”,但视其建筑,有吸收西洋建筑的做法,与书院主体建筑不成一体且风格迥异,当为清同治、光绪间重建。书院后墙有一被堵之门,门额还嵌有一方木匾,上镌“和平书院”四个楷体大字,书法遒劲雄浑,因被搭盖物遮挡,看不出落款年号,据了解,有老人记得为“三年甲子”,若果真如此,则当为清同治三年(1864),因为自唐以来只有同治三年是甲子。

和平书院的创建,不但开创了和平乃至全邵武宗族办学的先河,更是造福桑梓,为和平这个千年古镇历史上始终教育发达、文风炽盛作出重大贡献,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才人杰。据不完全统计,和平镇宋至清不到一千年的时间内,有据可查的进士就有一百余名,成为全国少见的进士之乡。和平一带乃至全邵武历史上俊贤辈出、英才荟萃,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仰籍于和平书院。

上一篇:西部――革命老区广西龙州县农村山区音乐教育... 下一篇:教育视角下城乡收入差距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