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乔装打扮

时间:2022-05-08 06:15:17

语言的乔装打扮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需要语言的包装,那么如何才能乔装打扮,让文章的语言生辉呢?

一.变换句式,展参差之姿。

生动的文章大都讲究句式的灵活多变,也就是说,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句式,因为不同的句式,其表达作用不同。一般来说,短句结构简明,表意简洁明快;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精确;整句形式对称,可彰显文章气势;散句灵活自然,能增添亲切意味。一篇文章如果能够长短交错运用,整散灵活配合,语气恰当变换,就会显得灵动、丰富,魅力无穷。

那些飘飞着彩云的长裙,那些拂动着熏风的黑发,那些含情在月光烛光灯光里的明眸,那些花瓣般绽开的红唇,这一切是多么美丽啊。这是从古老走向现代的美丽。这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美丽。这是从单纯走向丰富的美丽。这美丽能够同爱因斯坦促膝长谈,能够同凡・高和张大千对话,能够同李斯特和贝多芬互通心曲,能够同李清照和福克纳在月光下散步。这美丽虽在小河边诞生却不会在小河边苍老,这美丽虽在雪野上绽放却不会在雪野上枯萎。――(蒋巍《我眼中的你》)

这段文字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气韵流畅,使感情表达曲折尽意,语言情韵铿锵抑扬,在增强论证力量的同时,给人以不尽的美感。

二.雕琢词语,达传神之妙。

语言是文学的工具,要使语言生动,就要注意摹形绘声,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比如从词义、声音、色彩上去仔细锤炼动词、形容词;同时,一篇文章就应该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应该具有音韵之美,为此我们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叠词、拟声词,以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选用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就可以达到“一字传神”的奇效。读过《孔乙己》一文的人头脑中一定还刻有孔乙己“排”九文大钱的“阔态”吧!再看《大自然的歌》中的一段文字:

大自然是一首美妙的歌,一首百唱不厌的歌。大海的歌声,是哗哗的;小雨的歌声,是沙沙的;青蛙的歌声,是呱呱的;雷公的歌声,是轰轰的……。

“哗哗”“沙沙”“呱呱”“轰轰”等拟声词的运用,既写出了大自然“歌声”的繁多,又写出了各种声响的精妙,凸显了各自的个性特征。

三.偷换文体,行换柱之技。

有的文章按照常理应该属于“此”文体,但我们可以用“偷梁换柱”之魔法,“盗”用“彼”文体,亦可产生意想不到的生动之感、诙谐之趣。如,我们可以借用“实验报告”等应用性文体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看法。即以应用性文体表达议论性文体的内容。有这样一篇文章《创意水浒之未来广告版》,它以广告词的形式,对电视剧播出时,乱插广告的现象给以辛辣的讽讥。

四.妙用修辞,披华丽之彩。

云想衣裳花想容。语言需要包装、雕饰。古人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要让文章有“文”,离不开对各种辞格的恰当运用。比喻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能将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具体、浅显;拟人能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灵性;排比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给人以复沓回环之美;仿词则更能生发新颖风趣,增强语言感染力,如对于一些人的拜金主义思想,我们可以根据“一切向前看”仿造出“一切向钱看”这样的新语。

五.文白相间,显底蕴之厚。

“文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蓝宝石”。在行文时,如果我们能“携”来装点,甚或整篇俱用,一定会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又可以彰显我们的文史底蕴。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上文是《赤兔之死》的片段,该文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足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六.诗、歌融入,孕凝练之美。

漫步于中国文学的艺术长廊,我们定会被其中诗词歌赋的奇花异草所迷恋;徜徉于中国音乐的艺术殿堂,我们必将因其中精美绝伦的歌词而痴迷。假使我们能将诗(诗词)、歌(歌曲)穿插文中,应能产生“一语值千金”的凝练之美。以《诗意四季》为例,作品依次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词串起文章,既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又使得文章的结构如珠玉相连。

刘坤元,语文教师,现居江西赣县。责任编校:李凤兰

上一篇:提高审美修养 培养审美情趣 下一篇:探索咏萤诗的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