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元功能为框架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验研究

时间:2022-05-08 02:33:56

以语言元功能为框架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验研究

【摘 要】本听力教学实验研究以语言功能观为理论依据,围绕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展开听力理解教学。通过分析听力文本的三大功能:人际、概念、语篇,构建对应的三层语境,获取文本意义,从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作者选取了两个普通高校理工科班级,两班高考入学成绩相当,每班35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听力教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①提高对听力测试题文本进行语言功能分析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获取语言信息;②通过语言功能性的分析有助于构建相关语境,降低听力材料的相对难度,提高听力理解水平;③对听力文本功能性分析,增加了学生听力理解测试中思维的主动性。

【关键词】听力理解 语言元功能 语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01-03

【Abstract】This listening teaching experiment conducts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linguistic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ose three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meta-functions, i.e. interpersonal, ideational and textual, the three corresponding contexts are constructed so as to get the meaning of what is heard in listening tests and thu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w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classes with 35 students each. The two classes, one is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hile the other is as a contrast one. The experiment went on for 4 months. The results show ①analyz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listening test items can help students get the information quickly from the test items; ②analyz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test items can help construct the contexts, which on the other hand relieve the toughness of the listening test; ③analyz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test items enhances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in th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

【Key words】Listening comprehension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Context

一、前 言

外语语言技能教学分听、说、读和写四个方面。“听”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瞬间的、不可视的思维过程,被认为是处理信息的认知过程,大脑记忆功能至关重要,因此大量心理研究成果用于听力研究,如Atkinson & Shiffrin(1971)提出关于记忆的控制过程(the control processes)、信息编码、解码研究,[1、3、6]以及对应的策略训练,如Oxford八步学习策略训练模式[7]和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训练。[4、8、10、11]这些研究严格意义上讲是学习策略研究,语言本体研究成果的运用较少,语言研究特色不突出,本研究尝试把功能语言学成果运用到听力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英语听力测试题目文本蕴含的语言功能,提高构建意义的能力来帮助他们提高听力理解的水平。

二、语言元功能与语境意义建构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9]是人与世界关系在语言上的表达。概念元功能反映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际元功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篇元功能是大脑思维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三大元功能构成的语义系统网络提供了“语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9]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要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释语言,没有语境难以正确理解语言。

听力理解不仅是“听”的心理认知过程,要识辨语音音素、单词等,更需要对听到的英语文本进行理解,即根据文本建构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说的教学活动,激活相关话题的图式,为学生提供语境,“以说带听,以听促说”。[12]但如果没有“说”的教学环节,学生如何获得语境的帮助呢?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地建构情景。如何通过听的内容和听力测试题目所提供的文本构建情景,达到理解的目的呢?笔者依据语言的三种功能,在实验班尝试了“三层语境建构”的听力教学方法。对照班的听力教学维持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加入语言元功能的相关教学。

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听力材料的主要方式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对话或短文,从提供的选项中选择符合所听内容的选项。听力材料播放之前,学生可获得信息来源是测试题目中的选项,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尽可能地从题目选项中构建语境。前文讲到语言三大元功呈现了三种关系:人与物质世界、人与人以及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本文分别冠之以宏观、中观、微观语境(图1)。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语言使用的语域和文化环境,称之为“宏观语境”;人际关系是“中观语境”;语篇关系是“微观语境”。下面举例说明:

[例1]

A.Because her tutor gave her a reward.

B.Because she did well in the mid-term exam.

C.Because she went into her tutor’s office.

D.Because her tutor praise her.

1.分析及物过程构建宏观语境

小句(clause)通过及物性方式体现其表征功能(representation)。[5]及物系统把经验世界解释为过程类型(process types)。原则上过程由三个要素构成:过程本身(the process itself)、过程中的参与者(participants in the process)、与过程相关的环境(circumstanc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简单地说是谁在哪里做什么。上述选项有两个参与者:tutor(导师)和she(她)。“导师”的职业、“mid-term exam(期中考试)”、“tutor’s office(导师办公室)”,这些共同向读者传递了故事文本的宏观语境: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学校”。当宏观的语境指向“学校”时,读者脑海中关于“学校”的图式自然被激活。“学校”语境及其文化语境规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职责。语境为事件发展提供逻辑性准备,为其合理性做出解释。

2.分析人物关系构建中观语境

选项A“her tutor”明确了she 和tutor的师生关系。那么师生关系告诉读者什么信息呢?选项A包含了三个要素:her tutor、her、reward,汉语为“她的导师”、“她”和“奖励”。选项B提供的信息是“她期中考试考得好”。选项D说“导师表扬了她”。综合上述信息,我们可以得到下列信息:导师的身份赋予了他享有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和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现给予或拒绝给予学生奖励。“奖励”是“导师”与“她”关系的外在符号表现,即“‘导师’因‘何原因’‘奖励’或‘拒绝奖励’‘她’”,由此产生下列关系事实可能性选择:

当阅读者建立起这样的联系后,听力理解过程就转化为关于从关系状态可能项中进行选择的过程。从分析要素到关系状态选择是一种主动积极思维,听者通过读出选项的信息,做出的猜测,通过“听”的方式加以验证,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听者与说者的对话过程:听者分析文本,列出可能性,积极主动向说者寻求答案。

3.分析语篇衔接构建微观语境

微观语境是听力文本呈现的语言语境。语法或词汇衔接手段将小句连接起来形成语篇。题目中四个选项都是“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我们不难推测出问题是针对某一个结果原因的提问,换句话说是根据原因选择四个结果。我们已知人际关系是学生和教师。在教育这个宏观语境中,A、B、D都是对她(she)积极的肯定,我们会形成一些共性的反应:她(she)一定是高兴的。选项C虽然与其它选项意义差别较大,但仍是在她(she)和导师(tutor)之间发生的事情,其结果大致也是她(she)可能受到的肯定或否定,这种推论过程建构出可能的语境及其语言意义,接下来学生就需要通过听材料验证和选择正确的答案,由此降低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同样如果是关于同一个语篇的多题,分析选项的语篇结构可以最大可能地还原语篇。

[例2]

1.A.For people to share ideas and show farm products.

B.For officials to educate the farming community.

C.For farmers to exchange their daily necessities.

D.For farmers to celebrate their harvests.

2.A.By bringing an animal rarely seen on nearby farms.

B.By bringing a bag of grain in exchange for a ticket.

C.By offering to do volunteer work at the fair.

D.By performing a special skill at the entrance.

3.A.They contribute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American farms.

B.They help to increase the state governments’ revenue.

C.They provide a stage for people to give performances.

D.They remained Americans of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题1和题2分别是介词“for”和“by”引导的小句。题1“for”的功能是说明“目的”,从语义衔接上讲,“目的”与“(做什么)事情”搭配,加之“for”的宾语均为“人”,由此推测是关于“某事件的目的”。题2“by”表“途径”、“方式”、“手段”,“by”后面的“bring”“offering”“performing”的逻辑主语应该是“人”,由此推测出“人做什么事情”因为“为什么目的”或“在什么地方”。最后要确定题3“they”指称什么。综合题3中的四个选项意思可以推测出“they”不是“人”的指称,而是“事件”。整合上述猜测大致可以构成这样的语篇结构:某事的目的―人们在此中如何做―这件事的作用。

三、实验过程

1.研究对象和测试手段

从我国东部地区某普通高等院校理工科大学2010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两个第二批次录取的理工科班级进行教学试验。通过SPSS17.0软件对高考英语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班级英语程度没有显著差异(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结果为F=0.462, Sig.=0.499,均值方程的t检验结果为Sig.=0.534,P>0.05)。确定实验班为1班,对照班为2班,各35名学生。实验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采取前测和后测的设计方案。实验自变量为加强语境意义建构指导和训练的听力教学,因变量为听力测试成绩。其所用教材为《新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010年10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听力测试(前测)。前测试卷选用了一套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听力试卷,试题分三个部分:对话理解、短文理解和填空,共有20道选择题、7个单词填空和三个长句子填空。时间30分钟,满分35分,将此测试结果作为基础数据。之后,开始4个月(除去寒假时间)的听力教学实验。两班教学课时相同,每周听力教学2课时,90分钟,教材相同。对照班听力教学按照教材内容安排顺序进行,不做语境意义建构的教学指导。实验班听力教学侧重语境意义建构的教学和训练,提高语篇分析的能力。

2011年4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相同形式、相同难度的听力测试(后测)。

2.实验结果

将对照班和实验班听力前测和后测成绩输入电脑,运用SPSS 17.0进行数据描述和独立样本t 检验,得到相关数据。表1、表2中的数据均为前测的数据,表3、表4为后测数据。

从表1显示的均值来看,对照班前测均分较实验班略高,标准差也略高于实验班。

但是,两班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2)显示出两班的方差相等的Levene检验的p值大于0.05(Sig.=0.535,p>0.05),均值方程的p值大于0.05(Sig.=0.125),所以两班均值相等的原假设接受,即前测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均值不具备统计意义上的区别,说明两个班听力测试成绩总体没有差异。

经过4个月的听力教学实验后,两个班级在后测中显示出了差距。从均值(表3)上看,两个班听力测试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班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班。标准差显示对照班仍然大于实验班,表明对照班高分和低分差距在变大,而实验班几乎维持原状态,表明实验班整体得分得到了提升。

从表4来看,两班后测显示出了统计意义上的差距。Levene检验的p值大于0.05(Sig.=0.057,p>0.05),两班的方差相等,均值方程的p值小于0.05(Sig.=0.020),所以两班均值相等的原假设被拒绝,即前测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均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区别,说明两个班听力测试成绩总体存在差异。标准差数据显示对照班高分和低分差距在变大,而实验班维持原状,说明实验班后测成绩提高是整体性的。可以证明,通过建构语境的听力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水平。

3.反 思

上述统计数据显示在听力教学中加强语境建构的指导和训练,对提高学生听力测试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对听力教学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听力教学研究方面,将语言功能观及理论引入听力教学,增加了听力研究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内涵。研究对象从对大脑的信息处理认知研究转向了语言研究,突出了听力教学的语言教学特点。

(2)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以语言三大元功能为分析框架,建立了语句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语篇分析也是构建新语篇的过程,是思维过程。

(3)从语言意义与语境关系来看,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它的意义与语境密切相关,通过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激活学生大脑中已有的图式,提高听力材料的可理解性。

(4)以语言三大元功能为支撑的建构语境方法,告诉学生如何读题目,怎样读题目,如何获取题目提供的信息,建构语篇,再用说听到的信息验证或修正语篇的过程,这是一种听者与言者的对话过程,听者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思维状态,这就改变了学生听力测试中的被动性。

四、结束语

越来越多的语言教育者和学习者意识到语言学习不只是包含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语言在情景中的恰当使用。语言知识是服务人类沟通交流的选择库,选择的依据是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思维和语篇的关系,只有把握这些关系才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将语言功能性分析运用到听力教学中,通过建构语境的方法达到听力理解的目的,实验证明是有效的。将语言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有助于推动语言教育的进步。

尽管本实验结果证明将语言三大元功能运用到听力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不足,比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迅速、熟练地掌握解读测试题目所含意义的方法,不能在有限时间内建构相关语境,因此,这种听力教学方法将在教学中进行较大范围、较长时间的实践,完善改进该教学方法,探索出确实有效的听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J R.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Atkinson, R.C. and R. M. Shiffrin The control processes of short-term memory psychology series. April 19, 1971: 173

3 Coakley, C, Wolin A.. Listening in the native language[C] in Wing H. Liste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M]. Middlebury, VT: Northeast Conference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1986: 11~42

4 Goh, C.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second language listeners[J]. ELT Journal, 1997,51(4): 361~369

5 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106

6 Nunan, D. 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C] in J.C. Richards & W. A. Renandya (edited)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 An anthology of current practic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38~241

7 Oxford, R.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New York: Newbury House/Harper and Row, 1990

8 Vogely A. Perceived strategy use during performance on three authentic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asks[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5, 79(1): 41~55

9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10 苏远连.论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一项基于中国外语初学者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2003(1):48~58

11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2 夏芳.以说带听 以听促说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40~42

上一篇:女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偏差与女性学课程的设置 下一篇: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