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偏差与女性学课程的设置

时间:2022-09-25 10:22:19

女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偏差与女性学课程的设置

【摘 要】当今女大学生的婚恋总的方面是积极上进的,但也有一些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出现了偏差:“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嫁个好丈夫比取得高学历重要”等观念在女大学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女大学生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认同感较高;一些女大学生将婚姻与就业捆绑在一起,希望通过婚姻逃避就业压力等。女性学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女性性别平等意识,从女性视角识别男女生存与发展中的不平等现象,树立其自尊、自信、自强信心,有助于婚恋观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女大学生 婚恋观 性别分析 女性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38-03

婚恋观是一个人对婚姻、恋爱的根本看法,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在婚姻恋爱中的反映。大学生的婚恋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该群体的婚姻幸福,也决定着男女平等原则在婚姻家庭中实现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支配。部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出现了以下偏差:社会经济观念绑架当今大学生的婚恋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嫁个好丈夫比取得高学历重要”等观念在女大学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女大学生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认同感较高;部分女大学生将婚姻与就业捆绑在一起,希望通过婚姻逃避就业压力等。当今女大学生对男女两性的认识不足,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定位认识不清,对男性的依附心理较重。女大学生想摆脱传统,但不自觉地仍然陷入传统的泥潭。女大学生向往和追求婚姻幸福,但无形中却可能变成了婚姻的交换品。这些婚恋观表明当今女大学生对“嫁给有钱人”等现象的认识缺乏男女平等意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女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以上现象表明,需要对女大学生进行婚恋观的正确引导,要做到这点,绝非简单的思想道德修养就可以解决,需要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平等观念的教育,改变看待男女两性关系的传统视角,引导女大学进行性别定位,从而自觉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当今女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偏差

应该说,当今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说来是正确的,她们追求真爱,视婚姻为人生中最珍贵的内容之一,重视婚姻中的感情因素,具有家庭责任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些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出现了以下偏差:

第一,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较大。一些女大学生将婚姻视为投资,还有的女大学生将婚姻视为一种交换,更有女大学生存在身体资本化观念。广东省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46.2%的女大学生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表示认同。[注1]上海女性高等教育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对“女人嫁个好丈夫比取得高学历重要”的认同率占47.9%。[注2]在金钱观念影响下,一些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变得现实而功利。为了自己少辛苦奋斗几十年,一些女大学生抱着“嫁给有钱人”的观念,宁愿选择比自己年长几十岁的人结婚,甚至一些人甘愿被有钱人包养做“二奶”、“三奶”。知识的作用在部分女大学生心目中受到质疑,女博士被认为是“高处不胜寒”,无人敢娶的“另类”,甚至对“女子无才便是德”持较高的认同感。一些女大学生(当然也包括社会女性)在征婚过程中明码开价,要嫁100万、1000万不等的男性。男性拥有的资产数量、“老总”、“金融巨头”等头衔公然成为招募女大学生的条件或招募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而且此种现象大行其道。有的男性在征婚广告中,只需要公布自己的资产状况,连自己的姓名、长相、年龄都不需公布,前去应聘者云集。一些征婚的男性仗着自己的财富对女性百般要求,青春亮丽是必备条件,有的还对腰围、胸围,甚至“无性史”等提出具体要求。总之,一些富豪征婚要求女性“冰清玉洁”,他们寻找的近乎是“十全十美”的“极品”。

第二,女大学生对“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认同感较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女性仍然坚持传统的两性分工模式,主张“妇女回家”。婚后回家做全职太太的想法在大学生中大范围内存在。在上海市,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同意“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的占64.6%,认为“相夫教子是女人最重要的工作”占70%。[注2]

第三,一些女大学生通过征婚方式实现“曲线就业”。一些被称作“毕婚族”的女大学生,刚刚毕业就结婚甚至未毕业就结婚,这部分大学生选择当“毕婚族”的原因是畏惧高龄难嫁或把结婚当出路和归宿,缓解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渴望在婚姻中找到一个可以回归和栖身的安全港湾。[注3]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学风就女大学生婚恋观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广州主要高校的1500名学生。调查结果发现,近几年,很多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不是忙着就业,而是现身婚介所,或者刊登征婚广告,甚至建立个人征婚网站。[注4]除了“毕婚族”外,还有一些像对待找工作一样对待婚姻的“婚活族”、“嫁人就要嫁公务员”的“嫁碗族”等。[注3]

二、女大学生婚恋观偏差的社会性别分析

女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偏差只是一种现象,其背后折射的是现实中隐性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而部分女大学生在缺乏性别平等意识下充当了男女不平等的拥护者,甚至是践行者。

首先,当今部分女大学生对“嫁给有钱人”现象缺乏男女平等意识。女大学生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这本无可厚非。女大学生追求嫁给有钱人也无可指责,因为有钱人是经济角度的成功人士,谁不愿意嫁给成功人士?但问题是一些女大学生将成功的男人界定为有钱的男人,这未免太狭隘了。而且,将婚姻幸福寄托在嫁给有钱的男人身上,并以此作为追求的目标,作为确定恋爱对象的标准,不自觉中女性便充当了商品交换的角色。此种交换中,只不过女大学生是凭自己的青春美貌和知识素养换取别人的资产。这是女性作为男性私有财产观念的反映。当然,不是说有钱人就不该爱,笔者反对的是以金钱为爱的前提和出发点,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既然财富成为婚姻市场的重要资本,自然这些有钱男性在择偶方面就处于主导地位、优势地位,可以从前来应聘者中“百里挑一”。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娶个有钱的老婆”比“嫁给有钱人”少?为什么现实中“老夫少妻”比“老妻少夫”多?为什么社会有钱人多是男性?这是社会双重标准要求的结果,也是隐性的男女不平等。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是要做大事,挣钱能力成为衡量男性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女人的年轻、有姿色就是最大的资本。在这种双重标准下,女人的重要任务是围绕家庭、经营婚姻,嫁给有钱人就可以实现这种梦想。在社会双重标准下,一些媒体缺乏性别平等意识的引导,对现实中“漂亮女硕士只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集体征婚派对”等个案大肆渲染,甚至社会上有专门培训女性如何嫁给有钱人的机构。[注5]这些现象仍然体现了男性统治、男性认同、将女性客体化及男权制的思维模式。[注6]而这些观念都是社会加给当今的女大学生的。一些现代女大学生甘愿充当男权制的维护者,认为这是对幸福婚姻的追求,自己有幸被有钱人招聘伴侣时选上是自己的“福气”。可见,当今女大学生对“嫁给有钱人”现象缺乏男女平等意识。

其次,一些女大学生仍然对“男主外,女主内”认同感较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女大学生的发展状况。这是几千年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影响的结果。在传统分工模式下,男人属于公领域,女人属于私领域。女性在公共领域的活动由男性替代。从罗马法以来漫长的历史时期,女性处于受监护的地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一些制度对此种分工模式予以承认,甚至一些法律制度也使得此种分工模式合法化。这种“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模式既是男女不平等的结果,同时也进一步复制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对此马克思曾进行了深刻的批评:“随着家长制家庭,尤其是随着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产生,情况就改变了。家务的料理失去了自己的公共性质。它不再涉及社会了。它变成了一种私人的事务,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奴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注7]因此,当年马克思就提出,“改变男女两性不平等最重要的途径是让女性回到公领域”。现实中,“快乐的家庭主妇”只是一个不堪一击的神话,家庭主妇们生活在没有保险、没有薪酬、没有晋升机会的家庭中,使得女性与职场隔离,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虽然随着人权运动的开展,男女两性的平等推进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一些女大学生仍然抱着传统男女不平等观念不放,而且认为这样就可以实现婚姻幸福,认为这就是婚姻家庭生活的内容。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女大学生中仍然存在此种观念,不得不说男女在就业、家庭地位等方面不平等及传统的男女平等观念对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争取女性拥有同等的参与社会就业的权利是多年来女性不断奋斗抗争的目标,当初美国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深刻地揭穿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快乐的家庭主妇”的神话。可见,当今女大学生对西方妇女运动缺乏了解,缺乏性别平等意识,这也是女大学生发展状况的反映。但一些女大学生缺乏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

再次,一些女大学生将婚姻当作就业的“迂回路线”,反映了女性的依附思想及从属地位。而造成此种经济上的依附地位最直接的原因是社会就业的压力。但男女两性同样面临就业压力,为何男性不选择先寻找婚姻做靠山?从社会深层次分析,女性以婚姻作为就业的“曲线就业”观念首先与社会评价对男女两性的双重标准有关,认为女性只要年轻有姿色就可以作为饭碗。同时此种现象也与社会就业歧视有一定的关系。在同等条件下,许多用人单位以女性要生育、女性能力差、女性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等各种理由拒绝录用女性。这样,社会无形中剥夺了女性的平等就业机会。社会拒绝向女性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女性在家庭中地位不平等。家务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精力呈负相关。在家庭中主要由女性承担家务劳动,自然会减少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精力,由于女性在工作中投入的精力较男性少,用人单位就更愿意录用男性。而且女性在家庭中的家务劳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偿的。家务劳动中像养育孩子等并不认为是有益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而是可以作为单位拒绝录用女性的合理借口。而传统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婚姻就是女性的饭碗,甚至就是女性终身的“餐券”的观念沉渣泛起。这实际是女性经济依附于男性的体现,是女性将自身经济价值的实现寄托在他人身上。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传统社会几千年女性依附于男性,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女性无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姻是否可以成为就业的避风港?婚姻是否可以成为就业的保险箱?这些问题虽然表面上是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偏差,是一些女性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寻求靠山,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生存状态。

三、结论: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势在必行

针对上述女大学生婚恋观现象存在的偏差,需要对女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虽然在各高校均开设有《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而目前女大学生反映出来的婚恋观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就可以解决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女大学生在婚恋观并非就不道德。要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女性自身的性别平等意识,识别现实中存在的隐性的男女不平等现象,让女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并通过自身努力而非通过他人实现其价值,增强女大学生自立、自强、自信意识。在各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势在必行。

女性学又叫“妇女学”或“女性研究”。女性学课程以女性及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从女性视角看待与女性相关的问题,可以提高女性的平等意识,促进女性发展。女性学课程以“女性内容、女性视角、社会性别视角”等为特征。[注8]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调整与更新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世界及价值体系,使其具备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并培养和提高其践行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能力。[注9]通过该门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明确男女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懂得独立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及使学生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注10]

在我国,女性学课程的开设始自上个世纪80年代。继北京大学率先开设女性学课程之后,我国一些重点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陆续开设了妇女学课程。[注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文件中指出,应该把性别研究作为一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也明确规定:“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2006年,我国国家教育部将女性学列入了2006年新设本科专业。早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就函复北京大学,同意妇女学作为三级学科列入社会学培养研究生。迄今为止,妇女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开设女性学学科任重而道远。

妇女学是一门跨学科性、多学科性的课程,在高校开设该门课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社会学、妇女理论相关专业中开设女性学必修课程。第二层次是在各个高校开设女性学选修课程,供非专业学生选修。第三层次是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各任课老师进行女性学相关学科培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女性学相关理论,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别视角。而最后一种方法更具有效果,因为女性学的受众是所有的大学生,仅仅在某一专业开设该门课程并不能真正发挥该门课程的作用。具体而言,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讲授的内容包括:女性学、女性心理学、妇女运动史、中外妇女运动史、国内外妇女运动最新动态、女性人类学、女性法律理论与实践、女性教育学、可持续发展学、女性创造学等。[注12]此外,还包括女性社会学、女性文学、女性心理健康与调适、女性与大众媒体、女性与成功、女性与婚姻家庭、女性与职业规划等内容的传授。该门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让女大学生充分认识女性的优势,唤起女性性别平等观念,树立其自尊、自信、自强信心。通过女性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向女大学生提供女性与爱情、婚姻和家庭,女性与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有助于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注 释

1 广东省妇联.广东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引人深思.中国妇女报,2002.03.09

2 上海地区分课题组.面向21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报告[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1):14

3 张希.针对“80后”女大学生婚姻价值观模式新样态的教育对策探析[J].理论观察,2010(2):61

4

5 张哲等.嫁个有钱人?[N].南方周末,2011.8.4

6 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70

8 陈晓敏.女性学课程建设样本的本土经验与解读――以上海政法学院女性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0(7):152

9 周小李.高校女性学课程受众特征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6):57

10 张芳.在普通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39

11 苗金燕、魏童龄.由婚姻观谈当代女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102

12 林小梅.浅议高校女性性别意识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74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浅析 下一篇:以语言元功能为框架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