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彰显课堂之道

时间:2022-05-07 06:49:49

“动静结合”彰显课堂之道

【摘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的程度,以及是否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学科方式

“以静制动、时机未到静若处子,沉心定气、时机成熟动若脱兔”是用兵之道;“静养观”“动静平衡”为养身之术;而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静与动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课堂之道便是“动静结合”。不能片面地认为:课堂上的外显活动就是互动――具体表现为课堂气氛的热闹。袁光华认为课堂互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维的碰撞,合作的交流后,实现知识共同拥有与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上的互动不仅包括外显的行为,更是看似外静实则内动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是“互动中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身体里,要有鲜活的血液在畅流”(苏霍姆林斯基)。

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水融,浑然一体

我们所主张的“静”不是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同时我们提倡的“动”更不是毫无约束的“满堂蛙声”般的热闹。而是在教师的能动调控和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和谐的前提下,以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认知潜能为主旨,这才是课堂上的动静结合的真谛。“动”包含学生口动、手动,还有脑动――静态的“动”。其次动静结合,松弛有“度”。在教学过程中如过于寂静则要设法激活,在课堂空前“热闹”时要设法趋于平静,学生在波澜起伏的课堂中会学得既认真又愉快轻松。第三,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理科课堂上,应更偏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感性与理性并重才能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因为理科是建立在自然研究的基础上的,对人际交流的要求也就少一点。而文科课堂的特点应注重学生身体的活动,因为文科是建立在社会活动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表达与组织的要求相对高一点。

二、课堂中“动与静”的有效性本身还牵涉到对“有效”的价值判断

要让课堂有效,教师首先得区分学生什么样的动与静是有效的。首先在教学中既能够有机地调动学生的静,又要适时地保留学生的动。“动”的有效价值体现在做实验、体操时,因为此时需要学生行动起来,就需要学生的思维静下来;“静”的有效价值体现在讲新课、练习时,就需要学生安静下来,需要学生思维活动起来。教师要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动与静的教育意义,将导致无意识地打击学生“动”中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静”中的消极性。其次要赋予学生“动与静”平等的教学地位。好静是人的本能,好动也是人的本能。人总是在静与动之间寻找着平衡,这既是个人生理健康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社会期待的回应。

肖川认为在静的状态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在动的状态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当我们把课堂的有效与否定位于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多少时,静态的学习将更有效,这就是静的学生或者静的班级往往成绩更好的原因;如果把课堂的有效与否定位于学生是否更喜欢学习、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能力时,动态的学习将更有效。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对知识的要求也没有降低,所以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维进行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之前学的知识以及学生动与静的习惯,在课堂上的提问就变得有意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会积极反馈。

三、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动与静”的适时转换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让学生有效地动与静,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偏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动与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更会对整个课堂教学秩序造成破坏。让学生动起来,首先,我们要在心理上接受学生动起来和静下去都是他们的本能,并没有高尚与低贱之分。动与静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根源在于动与静的适当与否。这就要求学校要建设一种健康的运动文化,而不要一味将运动视作洪水猛兽。其次,要在课程中关注学生动与静的比例问题。让处于好动时期的学生始终处于静的状态,的确是为难了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中要安排足够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再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允许学生有适度的运动,只是运动的幅度可以小一点,比如让学生笑一笑,让学生在课堂中有适当走动的机会,等等。最后也是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因为动是学生的一种本能,如果我们不对学生的动给予合理的安排,它就会产生不合理的动。这不但会对课堂教学带来伤害,还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持久的负面影响,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运动不但具有让学生释放的功能,还具有让学生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

既然我们知道应该让学生先动后静,也知道应该如何让学生先动后静,可又该让谁来承担让学生先动后静的义务呢?既然让学生动起来的受益者是所有学科教师,这就意味着所有学科教师都有义务为学生动起来让出时间,也就需要学校在课程安排上要有整体考虑,不要将让学生动起来的义务强加给个别教师。当然,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也要适度考虑学生的动静结合。

其实没有绝对的“动”态课堂,也没有绝对的“静”态课堂。动静有效地结合才能使课堂扎实有效,魅力无穷,即该“动”就“动”,该“静”则“静”。

上一篇:谈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 下一篇:喜迎和谐理念 共建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