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视角下关于绵阳市滨水区规划的思考

时间:2022-05-07 06:39:31

人居环境视角下关于绵阳市滨水区规划的思考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以其“灵动”的特质,成为城市承启生态人文的载体;绵阳的文化积淀孕育于江河交汇之处,涪江、安昌江的一二级河谷阶地是绵阳城市生长重要空间;河谷、阶地、低丘相映成趣,构成了绵阳人居环境的宏观空间格局;以人居环境视角,剖析绵阳市滨水区建设现状,提出绵阳滨水区人居环境规划改善策略与思路。

【关键词】滨水区;人居环境;改善策略

1概述

绵阳是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绵阳的涪江、安昌河、芙蓉溪滨水区曾经作为绵阳城市最富活力的特色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独具魅力的亲水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

现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城市都在不断地追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机会,塑造城市形象以彰显城市个性、展现实力从而招商引资,成为政府采取的重要手段。在大规模、整体性空间控制思想主导下,设计者开始把人居环境的实际效果与城市视觉的美化效果结合起来,实现人文和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创造高效、繁荣、舒适、生态的滨水人居环境。[ 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P61-63。]在这些形势下,关于绵阳滨水区规划的思考成为绵阳城市建设探寻的主题。

2概念界定

2.1滨水区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 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定区域随具体项目进行划分。

2.2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居住生活的自然的、经济的、社会和文化的环境总称。其内容涵盖了居住条件、与居住生活有关的自然地理状况、生态环境、生活便利程度、教育和文化基础、社会风尚、生活品质等方面。其特征表现有:经济特性,如居住水平、出行条件、消费环境等;自然地理及生态特性,如景观、气候、生态等;社会特性,属于社会属性方面的功能和服务;文化特性,城市文化和市民精神、社会风尚等。

3绵阳市滨水区环境评析

3.1滨水地方特色

绵阳市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适于城市低成本建设的空间资源紧张。河谷、阶地、低丘的环境本应该给城市风貌注入独特的性格,但由于缺乏总体引导,各类紊乱的建设造成滨江风貌的消褪和城市景观的个性流失。构成滨江特色人文环境的各类地标的缺失,规划建设时忽视了天际轮廓线韵律的打造(建筑高度与其邻近的不协调,突兀感较强并缺乏秩序),致使绵阳滨水空间可识别性不强,地方特色不显著。在已有逐步的滨水区更新中,一味注重对滨水景观较成熟的一线城市(如大连、青岛)的简单模仿,地方特色丧失。

3.2亲水性

大量面积的居住房产(如花园星河湾、小岛花园、西蜀民居等)、沿江道路设施覆盖滨江区域(例如东方红大桥以北段涪江两岸滨江路道路等级偏高、车道较宽、离涪江过近修建,阻碍了公众与水岸的连接),生硬的人造防洪堤将民众的水际参与活动阻挡在外,这些人为因素侵占河岸线,阻碍和割裂了民众生活与两岸的联系,导致大量水际文化活动的缺失,某些滨水片区,市民或游客难以切身感受或体验到亲水的旅游、休闲等人文活动。

3.3生态环境

城区水体除涪江水质较好外,其它水质不能满足地表水Ⅲ类水域功能。污染源包括沿江生活污水排放、沿江各类工业废水排放、雨水径流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人们对地形、土壤、植被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滨水两岸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现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外,对于绵阳滨江视觉生态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影响视觉效果的因素,寻找合适途径提升河岸视觉质量。破坏现有河岸景象的因素有截留管等人工管道、无序的广告标志、未经系统设计的霓虹灯、比例不当而破旧杂乱的建筑。枯水期形成的水体大量消落带,突显了贫瘠凄凉感。

3.4经济价值

绵阳的工业以电子信息、冶金、机械、食品为支柱;第三产业以批发零售、房地产、商业服务为主导,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区域性中心功能不突出;科技创新、科研教育、商务服务、旅游服务、文化产业、物流服务、房地产业等专业化职能还比较薄弱;高端的中介服务业(包括咨询、计算机应用、设计、研发等)还没有形成规模,加之信息相对滞后,难以吸引高端产业人才入驻。

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出现,内河航运交通地位没落,如涪江流域两岸经济逐渐衰退,涪江对于绵阳的重要性有所下降。由于沿江空间的重要功能未能得以足够重视,土地开发无序,例如沿江还有部分建筑外观陈旧、以私有化为特征的居住建筑,土地经济价值未能得以最大彰显。

3.5社会功能

滨江两岸作为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除充分发挥其地理经济价值以外,其社会服务功能应当作为滨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目前市民娱乐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未得以妥当营造。例如位于三江交汇处的桃花岛,考虑其地理区位,可建立为开敞性观景游憩公园或水上旅游体验基地等,服务于广大社会公众的,强化民众的公共参与性。但实际上,在追逐短期资金回报的蝇头小利下,桃花岛被大量开发居住项目,公共利益被私人利益蚕食鲸吞。

3.6人居环境中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

绵阳是一块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从经久遗存的禹羌文化、李白文化、嫘祖文化、蜀汉文化到现代的美食文化、码头文化,多元文化交融,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软环境营建氛围薄弱,加之对滨水文化遗址未加重视,致使绵阳市人文活动逐渐脱离水岸。譬如,历史上绵阳以涪江航运为交通运输的主要动脉,以水运为主的交通方式,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末期。因水利开发等综合因素影响,现区内河道已基本失去了通航的条件。而见证绵阳航运兴衰的涪江铁路桥渡码头,它是绵阳城区内唯一现存的过江轮渡渡口,现已废弃。如不加重视,码头则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境地,本不发达的码头文化也会就此没落。

4改进策略

4.1生态策略

4.1.1 水环境质量

在绵阳建成区内,特别是在条件适宜的消落带区域修复湿地植物生态区,严格控制一切造成水污染的源头,同时修复河漫滩的自然生境,营造完善的生态系统来进行水体自净,改善水环境质量。

4.1.2 生态固岸

位于绵阳市建成区的滨水两岸,多为自然或农耕状态,部分生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应严格控制砂石开采,进行生态修复,防治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率,模仿山林植被层次,避免单一物种成片种植。滨江两岸坡度大于35%的地带,农田必须以梯田形式出现,50%以上只能用作林地。在现状碎石岸滩水土流失的地段,首先进行碎石和垃圾清理,选用耐湿本地植物做生态固岸,部分陡坡处可作阶梯式生态固岸。建成区地带的滨水空间,有条件的地方可改人工堤岸为生态固岸。

4.2视觉生态景观策略

4.2.1消落带

枯水期,水体水位下降后形成消落带,的地表沉积了来自水体的大量营养盐,可在消落带出露初期栽培花卉,并在再次蓄水前进行收获并修剪枝条,既可降低土壤的高蒸发量,又可形成宜人的水际景观。另外,例如在罗家脊一带,存在部分缓坡消落带,结合该地段已有生态基质,可着力培育湿地生境,给动植物提供一个人为干扰较小栖息环境。

4.2.2防洪堤

对于建成区内体量巨大而呆板的防洪堤,建议作大面积的挡墙绿化工程,软化岸线环境。在城市中心地段应结合城市灯光工程,布置墙面灯光带,打破单一的视觉效果。

4.2.3天际线

单栋建筑高度的设置要考虑服从于城市整体天际轮廓线的韵律节奏。应与背景山体相协调,突出整体的氛围,形成错落有致的都市天际线。

4.2.4沿江建筑

对于沿江质量差,再利用价值低的旧建筑,建议分阶段拆除。对于有文化价值的建筑可使用保留建筑外观、注入现代功能的再开发策略。对滨江区域大规模更新时,应确保建筑高度从城市中心到滨江逐级降低的大趋势。

4.2.5滨江路

现有滨江路的交通性过强,景观和生活性不足。改造时应结合着重新梳理城市总体交通系统规划,弱化滨江道路的交通功能,打造滨江路为景观性道路(如东方红大桥以北段涪江两岸滨江路以色彩、灯光等方式进行调整优化)。有条件的情况下,将滨江车行道路进行后退改线或取消连续性临江道路的设置,腾出亲水宜人空间。

4.2.6标识系统

滨江两岸重点打造公共文化地标性设施,营造市民休闲文化旅游活动空间,成为绵阳市的“脸面”。利用人造美化工程,突出灯火辉煌的效果,充分利用办公及商业类的灯光形成辉煌夜景。

4.3经济策略

今后数年的绵阳经济发展迅速,商务办公、研发、旅游、商业、文化设施的规模体量都将得以数倍增长,滨江两岸将成为这些产业设施的主要载体和支撑。在涪江或安昌河两岸选取适当地段,建设金融商务服务中心使其成为资本集散地,并围绕商务金融主体延伸和完善高端产业配套服务,例如酒店、会展设施,区域性广告、咨询、会计、电信和IT等市场开发等;通过激发与电子信息等产业链相关的上游研发设计、创意产业使两岸成为智慧与价值的集中地;通过发展会议、体育、旅游等使两岸成为人流汇集地。绵阳滨江地区可重点以大型公共设施和地标性项目展示城市特色并引领经济发展。

4.4人文策略

4.4.1亲水公共空间

借助绵阳城市更新的契机,增加沿江公共性的开发,在植被较密集处和滨江空间区位较好处考虑由政府出资置换土地,作低环境影响的开放空间、城市公园等。打造滨江旅游活动(如滨江演艺、江上餐饮娱乐等),重塑滨水公共文化生活,激发公众对绵阳水上文化的热爱和传诵。例如已废弃的涪江铁路桥渡码头,可打造成为一个沿河夜间俱乐部,创造出新颖且富有想象力的空间,营造绵阳河道的新体验。

4.4.2建构筑物空间的再利用

对于沿江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可注入现代城市功能(如地震遗产博物馆、创意产业研发等)以对其保留再利用,延续历史文脉。

5结语

绵阳,一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在21世纪必将乘着经济发展的浪潮一路前行。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滨水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标志,必将成为绵阳人居环境改善与建设的重点区域。

参考文献

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哲新,浅谈滨水地区开发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1998/02。

吴俊勤,何梅,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城市规划编辑部,城市设计论文集,城市规划编辑部,1998-08。

滨水老街区人居环境更新设计研究――以深圳盐田地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高锋,同济大学,2005-09。

白德悬,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05。

曹亮功,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性,新建筑,1999-06。

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华中建筑,1998-03。

上一篇:浅析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自动化系统 下一篇:浅谈节能建筑中的保温技术与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