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

时间:2022-09-26 06:23:57

议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

摘要: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念入手,分析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研究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着重从城市、社区和居住层面,探讨如何以人居环境理念指导城市规划,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3-0031-03

收稿日期:2007-01-09

作者简介:杨明豪,男,注册城市规划师。

世纪之交,我国城乡正在开展大规模的人居环境建设。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对城市在景观、人文、经济、建筑、交通、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不仅要体现现代科技进步,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创造更多的适宜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需要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人居环境的概念

中文“人居环境”概念对应的英文是Human Habitat,Human Settlements以及Ek-istict。人居环境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由著名学者吴良墉院士、周干峙院士及林志群教授等首先提出。吴良墉院士在其《人居环境科学导轮》中,以“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五大要素”(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和“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为基础,构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

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它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和游憩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城市、社区、建筑等具体物质空间的环境。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物质空间,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空间。城市人居环境是人们在城市居住生活的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的总称。城市人居环境包括城市、社区和建筑(居住)环境三个层次,可分为人居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人居物质环境由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设施服务水平等组成,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研究和塑造的重点。人居人文环境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其从人的心理舒适度出发,包括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和归属感等,是社区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和进步,同时也给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思考:严峻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贫穷加剧和贫富悬殊扩大、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不足和恶化、灾害频发。日益加剧的人口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促使政府更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人居环境的改善。

1996年,联合国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会议提出了两个具有全球同等重要意义的议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日益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指导世界各国人居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人居议程》。

人居环境质量作为国民生活水准的主要标志,逐渐成为政府间行为。1978年成立的联合国人居中心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协调人居发展活动的领导机构,它支持并与各国政府、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通力合作,促进全球人居事业的发展。联合国人居中心设立“联合国人居奖”(1989年设立,用以表彰各国为人类住区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和“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1996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表彰全球在改善居住环境方面成绩突出的项目和作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非常关注人居环境的建设。国内有关城市、个人及项目先后12次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珠海、大连、威海、厦门、杭州等城市都已成为典范的人居城市。许多城市都在竞相开展以创造最佳人居环境为目的的环境建设。国家建设部专门成立了人居环境指导与协调中心,并从2000年起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各地城市都以获得联合国或中国“人居环境奖”作为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化投资环境的标志。

3 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

人居环境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人居环境建设明确要求城市做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供应、确保居民获得较好服务的同时,强调了对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方面,对特殊生态系统的保护、城市绿化建设、减少空气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噪声治理、水环境治理与污水资源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资源环境方面,对土地的合理使用、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人文环境方面,强调了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对居民就业、城市公共服务与管理、公众参与、关注弱势群体、住宅科技进步、科普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前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3.1人居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种重要的城市发展环境,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财富的过程。另一方面,优良的城市人居环境不仅能够集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而且也有助于资本、技术和信息向城市集中,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3.2人居环境建设高度关注生态

当政府、专家学者、投资商和公众意识到以往人类建设活动的大兴大建给生态带来的危害后,城市建设和开发都主张“轻柔地抚摩地球”,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立足于环境保护,注重城市活动的生态过程,注重城市设施的生态服务功能。例如,我国大连的城市建设注重突出其固有的城市风貌和地理资源特色,以保护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为根本,大面积组团绿地、宅旁绿地相互交融,使人们走出家门进花园,亲近绿色自然,呼吸清新空气。

3.3人居环境建设高度关注人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高度关注人也就是人居环境建设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尺度和人的需要,关注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非典”之后,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生命,关注健康,这是人居环境建设不变的主旋律。

3.4人居环境建设注重文化建设

传统与文化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人居环境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传统文化的支撑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艺术、风格、文脉,更是人居环境事业的根基。

4 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人居环境的提出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只有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人们才会对人居环境提出

明确的要求,确立建设最佳人居环境的目标。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城市园林、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行为;而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设想、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工程建设的综合性规划。可以说,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维持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4.1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

人居环境的建设关键是处理好“人地”关系,处理好度与方式的问题,对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持续的利用。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调控手段,其本质是基于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对一定时期内人类发展过程进行空间部署的手段,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居住、交通通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游憩、防灾减灾等各个方面。其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合理安排城市的各项用地,有效保护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这也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理想的城市规划遵循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必须是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又可以有效保护自然环境资源。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是目前最能体现城市整体利益的社会经济安排手段,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和内容。

4.2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法律保障

城市规划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和重要工作,是政府管理城市的法律和经济手段。政府通过城市规划调控土地资源利用,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法律效力,是城市人居环境中物质环境建设的法律保障。作为法律手段,它规范了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开发和其它各种建设活动,维护公共利益和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

4.3人居环境建设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

各地政府已经或正在将城市规划的重心由只强调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到追求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平衡上来。2003年11月1日,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首届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会上首次推出“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建设推进工程”,并陆续编制了一系列技术文件用于指导城市开发,而北京市总体规划更首次将人居环境建设写入文本中。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各个环节都将融入居环境的先进理念,用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引导城市合理发展,把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宜人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目标,制定适度超前的城市建设标准。

5 以人居环境理念指导城市规划

上世纪90年代初吴良镛院士在我国努力倡导人居学的开展,他认为对于人居环境,“城乡建筑工作者等在这方面的学术储备还不够,现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科学缺乏确切、完整的对策”,并提出分系统、分层次的研究方法,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考察人类居住区,寻求发展和发展规律,努力创造符合人类理想聚居环境的研究成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的前沿。

以人类建设活动为研究对象,统筹安排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部署的城市规划,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在新的城市发展时期,城市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将人居环境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的每一个环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1明确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的总方针,也是指导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指导原则。

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要端正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把城市规划的重点放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上,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化建设工作,治理城市噪音和城市污染,加大旧城区的综合整治力度,完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体系等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5.2树立城市规划的整体观

人居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它涉及到社会、经济、自然、行为、技术、文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环境,是一个整体的、共生的、协调的概念。从区域到城乡,到城市、社区、建筑,这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人居环境建设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要强调人居环境这种整体观念,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理顺规划区域的关系网络。对于具体的城市规划项目,做好三个衔接:一是衔接好与上一层次规划的关系,把规划对象放到更大尺度的环境中考虑,选择区域性的关键因素作为规划设计的前提;二是衔接好同一层次规划的关系,例如相邻城镇之间的定位关系、发展比较,居住区与居住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三是要衔接好与下一层次规划的关系,考虑当前规划建设对小尺度环境建设的影响,为今后预留发展空间。

5.3加大社区规划的力度

社区是人居环境中的重要层次,也是人们家庭生活、居住最密切的社会单元,是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人居环境。人类自有居住形态以来,最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应该是具有亲切的社交距离,安静的居住环境和融洽的邻里关系这些特点。但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社区的概念,或者是说社会学的一些原理的引入,有助于我们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完善和提高,在规划设计中,我们要更多地去关注人的行为、心理、感情和人际关系等因素。

我们要加大城市规划中社区规划的力度,使城市开发不仅仅停留在对小区居住的简单要求上,而是要以人为本,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满足居民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进行社区规划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即:①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现节约土地资源为宗旨的同时,注重多功能的土地使用研究:②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活空间设计,把为居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提供多类型的住宅,多种就业机会;③以居民的行为活动设计社区,旨在为不同人的需求设计可选择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例如以步行距离来确定社区的规模等。

5.4实现城市规划的转型

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要求城市规划做什么?城市规划如何才能推动人居环境的建设?是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思考和关心的问题。建设部近期启动了重点科研项目《城镇规模住区人居环境评估体系研究》,引人关注。其目标研究课题包括:

①研究并倡导生态城市、绿色城市;要有充分的阳光、绿色、空气和水的健康安全城市;能有效避免噪音、大气和水质污染的城市。

②研究并发展城市形态:主导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快速道相连的网状化、棋盘化布局区域新城发展格局,它依附于主体城市发展自立经济;倡导街坊式的住区布局,提高现代住区规划建设适应新城发展必需的应对能力。  ③研究并倡导在住宅开发过程中,将公益设施与环境绿化同步配套到位,并注重对历史文脉的构建及传统文化的弘扬,从而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创造出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空间。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城市规划应该实现两个转型:一是城市规划的经济转型,二是规划设计手段的生态转型。城市规划的经济转型是指在城市开发项目的管理上,要把能够改善这一区域的城市环境,提高其土地和周边地产的价值,实现区域土地增值,作为城市开发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具体项目而言,我们要在规划设计中满足业主的使用要求之外,还要考虑尊重环境与土地资源,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保护现有树木、植被。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提供最理想的空间形式,提升土地的价值。规划设计手段的生态转型,是指城市规划要从传统的物理规划走向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就是要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最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通量。城市规划应以生态的设计手段,强调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例如从简单的绿地设计到在屋顶上铺设土层种植花草,建立空中花园,到立体绿化系统的建立等,满足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毛其智.“数字城市”与人居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2002(1).

[2]宁越敏等.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2000.

[3]李雪铭,姜斌,杨波.人居环境地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⑤.

[4]侯爱敏,袁中金,居易.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2).

[5]王如松.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J].中国住宅.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一篇:高校新校区社区性综合服务中心布局模式探析 下一篇:医院病房建筑空调方式探讨